乌衣巷,一个诗意的名字。 当你摇头晃脑背着“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的时候,蹦进脑海的肯定是秦淮河边的乌衣巷。清风吹过那条幽静的小巷,似乎还在诉说着如梦如烟的豪门传奇。 但是你可知道,在安徽滁州有一个乌衣镇,也飘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声音,隔着滔滔江水、绵绵老山,也已吟诵了上千年。 谁是正品,谁是盗版?
乌衣镇的“铁证”站不住脚
乌衣镇敢和南京叫板,因为他们手握着可以炫耀的“铁证”。 据《丹阳记》记载:乌衣之起,吴时乌衣营处所也。江左初立,琅琊诸王所居。 乌衣镇专家翻译成了这样的白话文:乌衣镇最初的由来,是因为这里是三国东吴时禁军驻扎的地方。等到东晋建立后,琅琊的王家大族也住在这里。 延伸一下:乌的意思是黑,东吴的军士出入都穿着黑色制服(可能表示冷酷,像电影中的杀手一样),所以叫做乌衣营。后来王家贵族也喜欢穿乌衣(是为显示尊贵,就像大人物在正规场合都穿黑色西装一样),所以称为乌衣镇。 如果在法庭上打官司,乌衣镇捧出这个“铁证”时,南京的专家估计要笑尿了。 《丹阳记》是最早能见到的南京方志,记载了城阙、宫殿、城郭、寺院等等,把山川湖塘、名胜古迹一网打尽,就是“南京万事通”。作者叫山谦之,南朝宋人,是个学者。这没问题。 但是,丹阳指丹阳郡,东晋时管辖的范围有9个县,大多属于今天的南京市地域,全部在长江以南,与江北佬没有一毛钱关系。 南京的专家会鄙视地说:这个“老爷子”说的是咱家,你们忙豁半天,为我们做广告啊。
乌衣镇的奠基人是司马懿的儿子
故事其实并不能结束,因为还有“但是”。 翻开史书,透过文字间的珠丝马迹,会发现乌衣镇和乌衣巷绝不是偶然的重名,而是亲兄弟。就像成龙电影《双龙会》中天涯咫尺的双胞胎,曾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 公元280年,西晋的皇帝司马炎调兵20万,沿着长江从成都到扬州,一字排开,六路大军如炮弹一样,同时轰向建业(南京)。 东边一路军队的将领叫司马伷,司马懿的第五个儿子,如果算起辈份,是正宗的皇叔。只是这次进攻的阵容太豪华,他在主角排名中并不靠前,打个比方,相当于张艺谋电影《长城》中的彭于晏。 他的军队驻扎在哪里呢? 《晋书·卷三十八·列传第八》:平吴之役,率众数万出涂中。 “涂中”就是现在的滁州。司马伷的老家在琅琊(今山东临沂),被封为琅琊王。就因为他参与过这次史诗般的大片演出,也一跃成为超级巨星,成了滁州的有名代言人。原本有一座山叫摩陀岭,后来改为琅琊山。 平吴之后,司马伷调回琅琊,但他在这里当父母官前后一年左右,名声极好,许多地方官吏是他的部下。 他无意扔下了几颗种子,24年后已是绿树成荫。
滁州成了司马睿的避难地
司马伷的长子叫司马觐,袭爵琅琊王。水平一般,在官场混得很差。他去世那年,15岁的儿子司马睿按照惯例戴上了“琅琊王”的铁帽子。类似于位列中央委员,但没有实权。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时,司马睿没人没地盘,本来安心做吃瓜群众。邻居东海(今山东郯城一带)王司马越却是个闹腾的主,对着司马睿的屁股就是一脚,阴差阳错,把他踢到了历史舞台的正中央。 公元304年,司马越和西边的“老大”司马颖,为了争谁是王中王,决定撕破脸。为了凑人头,司马越拉上了已29岁的司马睿。一场大战,司马越几乎全军覆没,但他跑得快,一溜烟逃回东边。司马睿第一次出来混,没见过世面,稀里糊涂被抓了起来,关进邺城(今河北临漳)的大牢里。 一天夜里,明月皎洁,牢外戒备森严。司马睿越想越气:我他妈的好冤啊,蓝瘦、香菇。 突然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巡逻兵全去避雨了。牢房被刮塌了一段,混乱之中,司马睿成功越狱。 正史记载,司马睿顺利逃回封国。 但仔细推敲,发现不太可能。 第一、司马颖发现一批要犯跑了后,下令全国通缉。所以在公铁航各个要道上,布置了大量警察,一个个地查。 这是有依据的。 司马睿奔到黄河渡口,虽然化妆成百姓,还是被拦了下来。千钧一发之际,随从宋典拿起马鞭抽向司马睿,笑着说:他们抓的是贵人,怎么也查你这个看门的小吏了。 和无数的电影情节一样,这个警察,可能是临时工,上了当,以为遇到只小虾米,眼睁睁让一条大鱼游出了网口。 第二、东边的许多“小弟”本来跟着司马越混,像墙头草一样纷纷反叛,比如徐州都督、东平王司马楙不许“老领导”进城门。司马越一路吃瘪,辗转流离,才狼狈逃到老家。 所以司马睿如果冒失回去,前方是步步地雷,而他此时远没有扫雷专家的能力。 最合理的解释是:他逃了,逃到一个隐蔽、安全的地方。 他以前从没来出过大门,两眼一抹黑,唯一知道的地方就是爷爷曾呆过的滁州。所以他跑到了这里,在司马伷门生故吏的帮助下,低调躲藏,等到风头过了,才逃回封国。 《琅琊山志》就有记载:元帝(司马睿)避难于此。
司马睿又一次来到了滁州
几个月后,司马越咸鱼翻身,率军一路向西,决战中原,大获全胜,成了西晋的国务院总理兼军委主席。为了稳固大后方,他命令司马睿镇守下邳,统领徐州军事。 公元304年下半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司马睿开始坐火箭一样升官,最后得到的职务是“都督扬州诸军事”(那时扬州很大,包括苏南、安徽大片地区,他成最高的军事长官)。从一个打酱油的正式成为省级干部。 但《晋书》里面有一句:永嘉初,用王导计,始镇建业。 意思是永嘉初年,司马睿用王导的计策,才来到南京。
1、老家不能呆。因为琅琊属于徐州,司马睿既然成了扬州的最高长官,再留在老家就不像话了,必须到新单位上班。 2、南京去不了。北方烂成稀饭,南方也乱成八宝粥,南京城屡次被攻破。此时正面的主角是地方土豪周玘(“除三害”周处的儿子),带领族人扑灭了三次叛乱的大火,史称“三定江南”。 司马睿是个光杆司令,只有少数保镖,也是北方人。他敢往火坑里跳吗?无疑是飞蛾扑火。 这两年他最可能呆的地方就是滁州,这里有他熟悉的人,熟悉的味道。这里在西晋时也属于扬州,他建一个临时办公室属于名正言顺。 滁州还是南京的江北大门,相距不到百里,被军事家们取了一个外号——“金陵锁钥”。他在这里静观风云、养精蓄锐,很轻易就能触碰到南方的咽喉。 司马睿有个生死之交,叫王导,是诸葛亮式的天才谋士。王导同样是琅琊人,他的祖辈王祥已经做到政治局常委级别的干部,于是王家渐成琅琊大族。两人年龄一样大,20多岁时一见如故,从此不离不弃。 司马睿上次在琅琊山中躲猫猫,极有可能王导为他通风报信,奔波于滁州和琅琊之间,让他和司马越冰释前疑,一笑泯恩仇。 而这次,王导一定是跟着司马睿南下,忠心耿耿地为老板舞动长袖,运筹帷幄。 王家大族自然也在滁州居住了下来,因为他们身着黑衣,居住过的地方成了乌衣巷。 君臣二人亲密无间,决胜千里,终于在江淮之间站稳了脚跟。 307年,两人渡江来到南京,11年后司马睿即皇帝位,创立了新公司东晋。
余音 王家从此居住在秦淮河畔,他们建了新的豪宅,类似于创业大佬王健林、国民女婿王思聪一样明星人物轮流上场,各领风骚几十年,把秦淮河照得千娇百媚,流光溢彩,乌衣巷也成了扬名天下的第一楼盘。 但王家对于让他们发迹的乌衣镇,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从一个小细节可以看出。 东晋第三任皇帝上台,朝廷分成了两派,一派“老大”是三朝元老王导,一派“老大”是皇上的亲舅舅瘐亮。 瘐亮是新生力量,想把老革命王导的势力完全拔干净。329年,庾亮被任命为豫州(今安徽北部及河南等地)刺史。但他做了个小动作,多要了一块地,即扬州的江北四郡,其中包括乌衣镇。 地盘看上去小,似乎不伤和气;但这里有王家最初的老宅,意义非凡,庾亮就想把把王丞相的脉搏。 王导不动声色、呼吸均匀,皇舅,您想要就拿走。 6年以后,王导声称接到情报,北方军队南下,他要带兵亲征,命令中央军进驻扬州江北四郡,顺理成章地夺了回来。 4年以后,庾亮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借口北伐,又把这里揽入怀中。 不久,王导、庾亮都死了,王家势力根深蒂固,拔河一样把这里又抢了过来。 1000多年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滁州知州卢洪夏在滁州凿石引水,仿照东晋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场景,新建“曲水流觞”。 为什么建呢?因为他知道,王家虽然生活在秦淮河畔,但有钱人没有两套房子是说不过去的,乌衣镇就曾是他们的另一处家。 真正的豪门,也可以像当年的王家一样,把滁州乌衣镇当作自家后花园,买一栋别墅,有空去度假休闲,写字作画,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另一种生活。 富力乌衣水镇交通路网十分的便捷,项目门口紧邻宁滁快速通道,距江北仅20分钟左右的车程,沿过江隧道至南京河西CBD、奥体中心只需30分钟左右的车程。 富力.乌衣水镇周边自然景观资源非常的丰富,共享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珍珠泉、琅琊山的等自然资源,距离老山仅15分钟车程,生态环境十分优越。 项目的产品有别墅、洋房、高层等,整体采用中式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是汉族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以粉墙、瓦、马头墙、砖木石雕以及层楼叠院、高脊飞檐、曲径回廊、亭台楼榭等和谐组合,(白墙、黑瓦、马头墙)构成徽派建筑的基调。 而我们富力乌衣水镇在徽派建筑的传统形意的基调上进行提炼,并通过现代的建造方式进行演绎。以清、雅、朴、华四个字来贯穿整体空间,打造出新中式的徽派建筑风格。我们项目的布局既有风情水乡的韵味,又包含了极富特色的小型街区。 别墅产品面积段从160㎡-217㎡不等,由联排及双拼构成,每户均有私家庭院、露台及停车位,居住舒适度非常高,无地下室的设计使得空间利用率更高。总价150万起,首付仅1成,开盘在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