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濮院街巷的叫卖声中,走出了一位音乐家

 幽湖落云 2016-12-25



网络配图


老底子大街小巷里的叫卖声

◎范松林

我们常常在影视剧中听到从上海狭窄的弄堂里传出来的一声声:“阿要栀子花白兰花……”“白糖桂花莲子粥……”的叫卖声,使人不由得回想去老底子濮院大街小巷和乡间小道上富有时代特色的各种叫卖声。

01

闹猛的庙桥街南口,水果店里的“呆大根生”用他那高分贝的嗓音,独特的调门高声吆喝着:“老菱百热(有人听做老林拜月),辣和辣白辣里唉!”

龙园茶馆和同福园书场里拎着篮头叫卖香烟的小贩低声细气地喊道:“香烟要伐,美丽牌,老刀牌香烟要伐……”

同福园隔壁,龙园茶馆对面一个头戴瓜皮帽的小个子男人,一只光光灶,一口铁锅和一只稻草编织的草屯,上盖一块脏兮兮的棉絮,急急地炒着白果,还不时地用铁铲把铁锅敲得应天响,嘴里不停地叫喊着:“生炒热白果,香依(又)香来糯依糯,一分洋钿买三颗!”我们常用一分钱买来三颗烫手的热白果,留下一只挖去果实,做成响亮的果哨吹白相。

02

到炎热的夏天,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上严介汇赵志英的国营冷饮店吃上碗百宝汤或绿豆汤已经是属高消费的了。消暑解馋的大众化物品,就要数棒冰和沿街摆摊的“荷兰水”了。

那时的棒冰大都是从离濮院六七里路远的嘉兴机场运来的,棒冰品种也只有白水棒冰和头上顶着约一公分厚赤豆或绿豆的赤豆棒冰和绿豆棒冰,裹着厚厚大棉被的棒冰被分装到小贩的小木箱中,也裹上棉絮。小贩们背着棒冰箱,用小木块把箱子敲得嘭嘭响,走街穿巷,边敲边拖着长长的调门吆喝着:“棒冰吃伐,要吃红鹰牌格老牌棒冰……”

庙桥街,北橫街,特别是严介汇和魚行汇两处转角处,一只只骨排凳上放着几杯“荷兰水”,盖着正方形的玻璃板,坐在小凳上的卖水人叫喊着:“荷兰水一分一杯,要吃伐荷兰水一分洋钿一杯……”其实那黄色和红色的所谓“荷兰水”,就是一杯加色素的糖精水,但当时吃勿起汽水,“荷兰水”也是过路客人和镇民们消暑解渴的不错选择。

当年,我有两年时间利用暑假,在严介汇布店外卖过“荷兰水”,所以记得很真切。

03

北横街中段的卤味店的吆喝声是最有濮院特色的,老板一边斩卤味,一边用近似民间小调的声音唱道:“素鸡呀,素爆鱼,素火腿,素香肠,嗨,香切豆腐干……”

这叫卖声还引出一段在小镇上广为流传的一个段子:从濮院小镇上走出去的音乐家夏飞云先生当年去考上海音乐学院时,带了把自制的小提琴。到了大上海,走进校门,看到别的考生都提着进口小提琴,最起码的也是国产提琴,便胆怯起来,偷偷把小提琴藏在路边冬青树丛里,刚巧被监考老师看到,问明原因,仔细看了他自制的提琴,虽然做工粗糙,但非常符合乐理,就将他引进考场,拉子一曲后,要求作曲一首,但必须要有民间小调韵味,夏脑海中浮现出家乡卖酱鸡酱鸭的叫卖声,当即作了首:“索哆哆,索拉索……拉索咪来哆……”的曲子,被认可为“乡土气息浓厚”,进入了当时中国音乐的最高殿堂——上海音乐学院,后来担任“上海之春”大型音乐会和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剧组总指挥,这是后话。

04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濮院的戏馆在大街南端朝北的老房子里,经常有京剧、绍兴戏、绍兴大板的剧团来演出,不乏草台班子。每天上午九十点钟总有一个穿着戏中扮差人着短装的男子,左手扛着木制戏牌,右手提着铜铃,从戏馆门口出发,沿着大街向北过严介汇,北横街,转鱼行汇,走义路街,小猪汇,经南横街,关帝庙转回大街戏院,他边走边摇铜铃,嘴里吆喝着:“XX京剧团,日场锄美案,夜场狸猫换太子了……”招来戏迷的探头张望。

现在手机店和服装店的促销人员,扛着牌子在大街上招徕生意,可能是向前辈们学来的吧?

05

下午和晚上总有人挑着馄饨担沿街叫卖馄饨。

竹制的馄饨担,是“移动的厨房”,装备齐全。一前一后两只橱柜,一头是食橱,装着生坯的皮、馅和包好的馄饨,佐料和碗盎,一头是锅灶,木柴和汤水,现做,现烧,现卖(本地都卖小馄饨)。这真叫“螺蛳壳里做道场'。

沿街卖馄饨的师傅一般是不吆喝的,那“笃,笃,笃”的敲竹筒声,就是最好的吆喝声,只有遇到街上人烟稀少或只剩下几碗卖勿掉时,偶然听得到师傅“馄饨要伐”的喊声。

至今“笃、笃、笃……”的敲竹声,还回荡在几代人的记忆里。

06

东河东端糕盘的阿六每天清晨手捧糕盒,从众安桥一直喊到轮船码头:“肉糕,团子,火肉粽子要伐……”清明边还要加上一句:“芽麦塌饼要伐!”

远处还传来磨刀师傅“削刀磨剪刀……”的吆喝声。

“甜酒酿要伐……小钵头甜酒酿……”

“修缸补甏哦……”

“阿有旧棕棚、破棕棚修伐……”

和馄纯担相似,只敲不喊的铁板算命先生“噹,噹,噹……”铁板敲击声回荡在大街小巷和乡村小路上。

临近过年,绍兴佬“鸡毛、鸭毛换糙纸……”的喊声在小弄堂里响起。爆米花师傅用高亢的声调喊道:“爆糙米了!”接着就是一声:“响了!”的提示声和出炉时“嘭”的一声巨响,预示着新年的即将到来。

07

老底子的许多叫卖声永远定格在了人们的记忆里,有的还在继续。现在的叫卖声主要来自收废品、卖水果和修理高压锅、煤气灶等,而且己换了外地口音。

咏梅路夜市和许多商店都用录音喇叭替代叫喊声,以打折为喙头来招徕顾客。但是,老底子各种风格的叫卖声,早已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抹也抹不掉了。

【作者简介】范松林,1964年毕业于桐乡三中初中部,1967年桐乡一中高中毕业。曾先后担任濮院乳品厂、濮院毛纱厂厂长。喜好民乐,爱好阅读,对濮院地方掌故情有独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