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时风物|近代西方视野里的威海形象(上)

 茂林之家 2016-12-25

威海被西方所认识,大抵始于19世纪初。

1816年8月27日,英国“阿尔塞斯特”号护航舰与“里拉”号帆船勘查朝鲜海岸途中,来到威海。巴塞尔·赫尔上尉在此行的航行记录中,仅留下了一点关于威海的风与气候以及岩石质地的简短描述。1832年7月14日,东印度公司间谍船“阿美士德”号侦查中国沿海口岸时,来威停留一天,随行的德籍传教士、著名汉学家郭士立留下了西方对于威海人的最初评价。1860年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时,英军再次来到威海。后来成为陆军大臣的沃尔斯利元帅在此行的记述中写道:“这个海港很糟糕,远征军中的海军人员都不看好它??没有发现任何溪流,甚至连井水也难以见到??更令人惊讶的是,在这样一个乡村地区,鸟儿非常少,甚至连常见的麻雀都难以见到??同南方城镇相比,这里的猪和狗也非常少??严重缺水似乎也阻碍了动物的多产。”尽管“后来的威海历史充分证明:这些描述是多么的不准确”,从那以后,威海仍然“一直平静地享受着田园般的安逸。商业主们看不起她,旅游者们从路线中划掉她,汉学家们不了解她,人类学家忽视了她”,直到清末成为北洋海军基地。在英国军火商阿姆斯特朗公司的眼里,那时候“山东的威海卫看来前途无量。”

甲午战争后,由沙俄一手挑起的列强瓜分狂潮,将各国对华的争夺从英国的一统天下推进到群雄逐鹿的时代,直接威胁到英国在华的商业利益与政治影响力。对此,英国先是向沙俄伸出和解之手,继之以派舰队到渤海湾示威,均未奏效。威海具有地缘政治优势,既是扼守京津的门户,也是当时华北唯一未被占领的海防要塞。因此,英国从维护自身在华利益的角度出发,迅速做出了租借威海的决定。

1898年英国战舰破涛东来,威海在殖民体制下被迫对外开放。此后,越来越多的西方人漂洋过海来到威海,以其迥异于国人的视角,留下了关于威海方方面面形形色色的观感、研究和著述,其观察范围之广、内容之细腻,都远非以往可比。西方关于威海的形象得以逐步成型,且最终指向非常同一:大英帝国的灰姑娘。本文就是尝试着走进这位“姑娘”的心灵深处,对威海这一最初对外形象做一寻访。

她的利用价值:远东直布罗陀

参加威海卫暨刘公岛占领交接仪式的“水仙花”号英舰官兵,摄于1898年5月24日。参加威海卫暨刘公岛占领交接仪式的“水仙花”号英舰官兵,摄于1898年5月24日。

刘公岛海面的英军“麦德维”号潜艇母舰,这是英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大型潜艇母舰。刘公岛海面的英军“麦德维”号潜艇母舰,这是英国海军建造的第一艘大型潜艇母舰。

作为世界上最具海洋战略眼光的国家,英国租借威海是其海权于远东战略布局之有机一环,“旨在夺得一个能和直布罗陀海峡以及新加坡相匹敌的深水港”,恢复因沙俄租借旅大而打破的“远东地区英国占主导地位的海军优势”。之所以选中威海,则首先缘于地理因素,在军方看来,“汉米尔顿(即韩国巨文岛,笔者注)毫无价值,舟山远在南方,无法顾及华北海域,而威海卫的位置最为理想”,“完成可以成为第二个直布罗陀”。此外,威海军港的自身禀赋也是重要因素:

她为大型船只提供了一处罕见的优良锚地。就像日本人认为的那样,威海卫比旅顺港更为优良。陆军考察队队长刘易斯上校认为她不仅比旅顺港好,而且可以和希望的一样好。风刮到一定程度,船只就不能离开旅顺港,但任何时候都可以进入威海卫。

在英国海军将领们的眼中,威海是一块能够激发他们非凡想像力的土地,国会议员贝思福将军以及文职海军大臣奥斯丁·张伯伦告诉议会:?

这座海港是一处优越的海军基地,潜在价值非常高,她可能是全中国最优良的深水港,并且除了香港以外,她是唯一能让战舰停泊在海岸附近的海港,远远优越于胶州。

无论和平还是战争时期,该基地都能给海军带来极大便利??我们应该通过必要的投资来获得这一切。我们的考虑是,她的作用应该类似于直布罗陀对于地中海基地所发挥的作用;她同香港的关系也应类似于直布罗陀同马耳他的关系。

比较而言,首相索尔兹伯里的视野更为广阔,除军事考虑外,还希望借此为英国夺得外交和经济方面更为广泛的利益:

最为重要的是,不仅中国人而且韩国人和日本人也认为我们不会错过旅顺港附近地区的游戏,所以作为操纵大多数人观念的执政国,占领威海卫是明智之举。威海卫的优势在于她是一处海军基地,其所处区域的重要性正在迅猛增长,其商业活动规模也在逐年扩大??很显然,华北地区及其海域将比过去更具重要性??当我们的利益中心位于广东、上海时,一个香港足已,而现在香港显然不能独立承担起这一使命。所以在华北,我们有必要拥有一处海军基地,而威海卫将能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我毫不怀疑她在商业利益方面能充分满足我们。

尽管初期踌躇满志,基于远东国际形势剧变、本国财力限制和全球战略转移,英国政府还是于1902年放弃了威海设防计划。曾任皇家海军中国舰队司令的弗里曼德勒上将立即就此致信《泰晤士报》,深表遗憾和失望:

我始终认为威海卫非常适合我们的需要。她的位置优越,是一处可以改进的良港??就我们的目的而言,威海卫远比胶州和旅顺更有价值??我们将在一位精力充沛的殖民长官带领下把威海卫发展成一处商港。我斗胆预言,数年之后我们在那里的利益会增长到需要采取防御措施来保护的程度。

刘公岛海面的摆渡舢板,摄于1900年。刘公岛海面的摆渡舢板,摄于1900年。

海军基地建设规划放弃之后,按照军方“将其变为天堂”的要求,英国将威海定位于皇家海军中国舰队避暑疗养和暑期军训基地。该舰队是英国在远东海军力量的代表,自19世纪中叶成立以来,纵横西太平洋约百年之久,20世纪初与后起的日本海军争霸,二战之后为美国海军所取代。作为其在华两大军事基地之一,除一战期间外,中国舰队每年4月初至10月底便由香港调驻威海,在威活动并直接掌控刘公岛达四十二年之久。

威海卫城里的集市,摄于1910年代前期。威海卫城里的集市,摄于1910年代前期。

她的希望所在:香港以北最优良的港湾

被定位于商港之后,英国社会对于威海的商业前景一度相当乐观,舆论界普遍认为租借威海比租借香港新界更有意义,预测其前途一片光明。最有代表性的是具有国际影响的英国第一主流大报《泰晤士报》的观点:

如同香港是华南商业中心一样,威海卫来日成为华北商业中心绝不是不可能的。香港被占领后的很多年里被认为是无用的负担,虽然她的某些方面还不如威海卫,但她却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港之一。

借助威海扩大在华商业利益,更是英国经济界的兴趣所在。矿业界鼓噪,“威海卫成为全球无与伦比的采矿中心之前景一片光明。”在保险业内全球排名第二的劳埃德集团,对威海前景同样积极:

威海卫的气候与海港条件在香港以北的中国海岸线上位居榜首,在英国的统治下完全能够迅速发展成“第二个香港”。

英国人的雄心与乐观首先来自于对威海港口条件的充分认可,认为这是威海未来发展的最大优势所在。早在1900年马来州总督瑞天成爵士受殖民部委派来威考察后,就向伦敦报告,“威海卫是香港至大连湾之间最好的港口”。殖民部也认为“在威海卫造船很方便,汽船可以在任何风力下装卸货物,中国没有其他港口可以使船舶如此近距离地靠岸停泊”。港英政府的调查报告也指出,“威海港地理位置优越,轮船可以全天候装卸货物,再加上肥沃多产的土地和勤劳苦干的人民,出口贸易的发展绝非遥不可及的事。威海卫显然能够更好地同华北其它港口抗衡”。为顺利管制并发展当地经济,英国殖民部将有“洋儒”之称的港英政府辅政司骆任廷调到威海,出任首任文职行政长官,在他们看来,凭着骆任廷“完善的行政管理才能”以及在香港华商界的广泛影响力,“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在骆任廷爵士的领导下,威海卫将成为英国在亚洲又一商业成功的范例”。

然而,同上海、广东等英国传统的投资重点区域相比,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山东是中国最贫穷的省份,威海卫所处的文荣地区又是山东最贫穷的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原始的交通条件使其与半岛其他地区相隔几个世纪”,离开外部全方位的强烈刺激与推动,威海的一切经济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不仅在威海租约中明文规定“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而且毫不犹豫地向已将山东划为自身势力范围的德国承诺“不从威海卫及与之相关的租借地修筑任何进入山东省内的铁路系统”,由此带来的政治前景不明朗,成为抑制外资进入威海的致命因素,特别是铁路修筑权的放弃,则几乎使威海未来经济发展的可能性化为泡影。此外,殖民部接管威海后,针对如何确定威海的法律地位、政权性质等问题,尽管司法部门强烈主张将威海视为殖民地,但英国议会仍然按照外交部的要求,从法律上确认威海为租借地,这一政策意味着,威海迟早要还给中国,英国对威海的管治只是临时的,没有义务使它英国化或现代化。对威政策的着眼点决定了对威公共支出的排斥态度:“尽可能不向威海卫投资”和“以最低的成本、最简便的手段管理威海卫”。在此政策下,威海的一切安排均力求从简,公共投入维持在最低水平,以至于直到1928年,在华英文媒体还评论道:“一个习惯于在文明环境中生活,享受现代文明便利的人,当他第一次来到威海卫??不免为此地居住﹑活动和生存的原始状况感到吃惊。而当他得知,英国已经统治该地大约已有三十年时,他们会更加震惊??那仍旧是上代人生活的条件,很难把它同贫穷落后的英格兰高地山村区分开。”

从威海当时所处的地缘环境看,作为列强中的后起之秀,俄德两国对于大连和青岛都是做了长久打算,立志将两地建成各自进军远东的桥头堡,因此其资金投入、交通建设、城市规划建设、工商促进政策等都堪称大手笔、高水准,对于裹足不前的威海构成致命威胁。天津、烟台和营口早在1861年即已对外开放,占有天时之利。19世纪末华北其他港口的开放在时序上则基本同步,贸易产品也极为雷同,竞争相当激烈。在省内,青岛的两路一港建成后,迅速取代了烟台作为山东对外贸易第一大港的地位,并形成了以青岛为主、济南为辅,沿铁路线向四周扩散的经济格局。烟台对外贸易虽然就此陷入停滞,但在山东地方当局支持下,其交通设施仍有改进,存在着较大的内贸发展余地。威海的贸易圈则不可避免地持续缩小。所以在当时区域经济政治化背景中,威海身处中、英、德、俄四方势力的角逐中,既得不到英国政府扶持,也得不到山东政府支持,成为各城市中最为孤立的一个。

尽管政治环境和地缘环境如此恶劣而又孤立无援,当局起初仍认为威海虽先天不足,但后天可塑。按他们的分析,威海除了拥有最优港湾这一独到优势外,比之烟台具有自由贸易港的优势;比之青岛具有得道多助的优势,因为德国势力为当时山东各阶层所排斥,且“德国人对中国人知之甚少,由他们管理中国人永远不会成功”,所以威海困难虽多,但前途光明。但没过多久,这种信心就受到严重挑战,骆任廷给殖民部的报告中不得不承认:

关于威海卫的贸易前景,必须看到由于德国正全力以赴修建胶州到济南的铁路,芝罘作为商港和山东外贸中心已发展多年,而威海卫地处山东最东端,来自西面和南面的大部分商业机会,将不可避免地被芝罘和青岛拦腰截住。所以要吸引外资不是一件容易事,要想在华北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还面临着相当大的困难,尽管她的港口位于直接贸易航线上,是香港以北中国最好的港口,但其优越性不足以抵消她的各种不利条件。

基于种种历史成因,作为当时国际头号资本输出国———英国的租借地,威海虽经英国数十年的管制,最终非但没有成为西方预期中的第二个香港,反而被同时起步的青岛、大连等地迅速抛到身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此间之所以能够从残酷的区域竞争中勉强分得一杯羹,“几乎完成因为威海卫是一个自由港”。 在英国工商界看来,“如果英国占有威海卫的这段历史要被永远记录下来,对于外国人而言,那只不过是一个仅有开端而没有结尾的黯淡记录,是一个纸上谈兵而没有具体实践的黯淡记录,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愿望被无限期地拖延的记录”。如此一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威海在西方人的眼里就逐渐变成了一位令人怜惜的“大英帝国的灰姑娘”。庄士敦曾经这样形容威海和英帝国的关系:

大英帝国的皇袍是一件色彩缤纷的华丽盛装。它点缀着印度豪华的紫色猩红,闪耀着非洲的钻石之光,伴有白雪公主的洁白,散发着锡兰的香气,装饰着澳洲的珍珠羊毛,而且还有钉在这豪华皇袍边缘上的黄褐色带子,此带常有被拖入泥中、踩在脚下的危险,此物常常遭到嘲笑,她就是威海卫。

外国学童在威海海滩上举办海盗化妆聚会。外国学童在威海海滩上举办海盗化妆聚会。

在刘公岛度假的英国海军水兵在刘公岛度假的英国海军水兵

基督教传教士在威海乡间传教,摄于20世纪初。基督教传教士在威海乡间传教,摄于20世纪初。

城隍庙,位于现在的市立医院处,摄于1920年代。城隍庙,位于现在的市立医院处,摄于1920年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