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方子祛除湿热的效果很好,但是一直以来争议很大!

 竺言小聚 2016-12-26

这个方子祛除湿热的效果很好,但是一直以来争议很大!

医师黄继斌2016-12-22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经谈到“桂枝汤”是一个方内药物处于均衡状态的方子,它有鼓舞人体脾胃气血,输出气血的到人体“肌部”和“上焦”的作用。

在这个方子,桂枝和芍药是药力方向相反的一对药物。桂枝能推动气血从心下(脾胃)向肌部供给,而芍药则能促进肌部的水湿回流,使心下的水湿之气向更下方运行。

比如,“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就是这样一个通过“利小便”来祛“水湿”的方子,在这个方子中“芍药,白术,茯苓”开始小试牛刀,形成了一个“利小便”铁三角。理解这个铁三角,能让你更好地理解另一个伟大的治疗水肿的方子——“真武汤”。

在那个伟大方子中,肩负着祛除肌部及心下水湿,“利小便”任务的就是这个铁三角。

经方中的道理是一以贯之的。

所以,我觉得牢牢记住“芍药”下面的这些作用:“促进肌部的水湿回流,使心下的水气下降,行血,并且和甘草搭配后有强大的松解痉挛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方的组方原理。

白芍

但是,也有朋友尖锐地指出“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方子是错误的,“伤寒论”的第28条是错误的,他还说这是近代经方的“三个高峰之一”胡希恕老师说的。

的确,“伤寒论”第28条争议很大,有一些经方家,比如《医宗金鉴》的作者吴谦,还有胡希恕就认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错误的,应该去掉的不是桂枝,而是芍药。

胡希恕是中医临床大家,他关于伤寒杂病论的一系列讲座,让人醍醐灌顶,但是,他关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的理解是有待商榷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伤寒论”第28条: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白术 茯苓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这个方子中有芍药,白术,茯苓,中国的宋版,日本的康平本均如此记载,所以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我们可以确认“伤寒论”原方就是这样的。

当然,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用方合不合理。

我们来看原文,服用“桂枝汤”或者用了“下法”后,患者仍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等症状,并且心下满微痛,小便量减少、排尿困难。

请注意,这儿没有“恶寒”、“恶风”,说明患者此时已不是外感表证了。不是外感表证,“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等症状是怎么来的呢?

“头项强痛”是解开这个证型奥秘的钥匙。

患者之所以出现“头项强痛”,是由于供应到筋肉的津液出现了“不足”,若这种“不足”程度严重,就会筋肉强硬,在人体中,项背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是什么导致了项背津液供给障碍呢?

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津液不足,一种是湿邪阻滞,“湿邪”拦住了气津正常运行的通道,导致最高处的头颈部得不到气津的濡养,这时也会出现“头项强痛”。

若是津液不足引起的,就应该用葛根,因为葛根有补肌气之津的作用。若是湿邪蕴于肌肉,心下升降失调,那么就应该用芍药,因为芍药有促进肌部水湿回流,心下水气下降的作用。

湿热弥漫,所以患者“翕翕发热”;水邪内停,故患者“心下满微痛”;通过芍药,茯苓,白术这个铁三角,将皮、肌、肉中的湿邪,引导到膀胱之中,最终将心下的湿邪通过利尿从膀胱排出。

芍药有很强的使水湿肃降的作用,大家临床上可以试试看,如果大剂量使用芍药,患者的尿量就会增加很多。

伤寒论第28条写得非常简约,但是以方推证,患者容易有下面这些与“湿热”相关的症候:

翕翕发热,口腻不渴,不思饮食,胸闷腹胀,恶心,小便量减少,舌苔滑腻,脉或滑,或濡。

当有上述症状时,使用这个方子效果是很好的,因为这个方子有比较好的祛湿热,通利小便的效果,而桂枝辛,甘,温,有可能会助长湿热邪毒之势。

若患者除了以上症状,恶寒,恶风之类的表证又未解,我觉得用桂枝恐怕效果也不好,因为患者肌肉湿热弥漫的状况,很可能就是“伤寒表实证”误用桂枝汤引起的,因为“伤寒表实证”皮腠闭塞,桂枝发汗开腠的力量又不是很强,时间一长,外束皮部的寒邪就容易化热,从肌部向心下内陷,引起心下满微痛,气机升降失调。这种情况下,用麻黄,或者用足量的薄荷,会有比较好的效果。

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不是一个容易理解的方子,我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言,欢迎大家补充。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