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雕,是我国一种古老的艺术,其最早的根雕记录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不过,也有学者认为,由于根雕容易受到腐蚀,难以保存,因而根雕的历史可能比战国时期还要久远。但是,无论根雕是何时出现的,但都不妨碍咱们去了解根雕的“进化”过程。 据史料记载,南齐时期已经流行将树根进行雕琢,并用于室内陈设的装饰。而到了隋唐时期,根雕艺术日趋成熟,在《新唐书·李泌传》中记载“泌尝取松樛枝以隐背,名曰‘养和’,后得如龙形者,因以献帝,四方争效之”便可以体会到根雕在当时流行的盛况。 到了宋元时期,根雕从宫廷贵族的专用物品,变成了民间的潮流物件儿,并被画家融入创作之中。其中元代画家王振朋作《百乐鼓琴图》里的香炉便是当时常见的根雕作品。随后,到了明清时期,根雕艺术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并涌现出了不少根雕大师。其中,嘉定封氏弟兄封赐禄和封锡璋,依照“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法则,创作了不少根雕作品。更加值得一提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是一位根雕艺术家,可见根雕在人们心中地位,不容小觑。 不过,不少玩家也曾抱怨,根雕虽然是一门艺术,但这种表现形式看着实在太过于别具一格,往往其他材质的雕刻品有很大出入。其实,这是与根雕的工艺特点有很大关系的。 不得不说,树根在常人眼中是被人废弃的东西,所以对于根雕创作来说,就是发现它的美,并最终化腐朽为神奇。一般来说,雕刻者会最大限度的保留树根的特殊天然美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构思,最后在进行雕刻创作。所以在根雕圈才有了“七分自然,三分人工”的根雕法则。 那么,该如何体现根雕的自然美呢?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实,通过欣赏根雕作品我们也不难发现,文玩的乐趣之处不在于价格的高低,而在于是否具有欣赏的眼光,能够发现万事万物的美。那么,您发现根雕的美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