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长推荐] 不能单纯地倡导苦(穷)孩子教育!

 王生不易 2016-12-26

翟羽佳

节俭是人的美德。既然是美德对人就有约束,最终约束人的能力。我向来主张放任教育,在尚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的家长,管孩子比不管孩子危害更大。对于孩子,除了管好一日三餐,多跟孩子交流沟通的同时,还必须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可能的。社交需要钱,自我发展需要钱,钱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才能的润滑剂。孩子要培养出自我发展能力,就必须从小学会合理花费的能力。从小过于节俭的人,往往会养成吝啬的习惯,这样很不利于社会交往。很多人就是因为小时侯教育太节俭了,成人后因为把钱看得很重,影响以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的幼子在外杀了人。范蠡准备重礼,为幼子活动。范蠡的长子想去营救弟弟,范蠡不允。可是,大儿子非要坚持,范蠡只得应允。长子走后,范蠡就预言小儿子必死无疑。范蠡深知长子是在家庭最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性节俭,看钱很重,舍不得钱财。果然不出范蠡所料。长子把重礼送给人家,人家答应去国王那里求情。长子一看事情办得太顺当了,心痛起钱财来了。马上返回,要回银子。第二天,人家在国王那里参了一本,幼子又被判为死刑。

节俭是美德,可是节俭到了一定程度便是吝啬,吝啬是交往的最大敌人。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现实,那些对人出手大方的人,总是呼朋唤友,手里总有话不完的钱,而且成事业。而那些节俭的人,尽管生活一再省吃俭用,可是日子过得总是紧巴巴的,而且事业毫无起色。金钱是必须的交往手段,必须学会适当地使用。工作要有办公经费,学习要有学费、杂费,交往也有交往的费用……既然干什么事情都需要钱,那么我们为何却要实行苦孩子教育呢?

对于苦孩子教育,很多人认为是十分必要的。既然大家认为苦孩子教育是必要的,必要在那里。以前,我们父辈生活清苦,其实不用实行清苦教育,我们也能自觉为父母分忧。今天,我们生活改变了,以前的清苦教育肯定无法实行。小儿子衣服很多,孬一点的衣服一件也不穿。我教育儿子说:“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爸爸连个替换的衣服都没有。”儿子说:“那你不跟大人闹?”爸爸说:“闹也不给买。”儿子说:“我明白了,你可能不是他们的亲儿子。”

每当想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到苦孩子教育不行了。有一句流行语说:“越富越要穷孩子。”这话听起来很动听,可是实施起来则往往大打折扣。看到儿子花钱大方,我跟儿子说:“你看人家某某,从来不向大人要零花钱。”儿子说:“他父母下岗了,他跟大人要,家里有吗?要是你们也都下岗了,我也不跟你们要零花钱了。”这时,我才知道,儿子花钱也在量家财而花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次出发,总是捡最便宜的旅馆住,就是到了自家的旅馆也是如此。一次,比尔.盖茨在自家的旅馆要最便宜的床位时,不理解的服务员说:“老板为何您住宿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而您的儿子住宿却总是住最昂贵的总统套房呢?”比尔.盖茨说:“因为他的爸爸是亿万富翁,而我的爸爸却是穷光蛋。”

家庭条件变了,社会经济环境变了,苦孩子教育显然难以实行。苦孩子教育既然行不通,那么干脆另寻他路才是根本。别人的孩子有这有那,势必影响自己的孩子。被人的孩子得到家长的满足,而自己的孩子一次也得不到满足的话,自己孩子的性格受到影响。性格外向的可能跟大人哭闹,内向的孩子就可能自我封闭。

时代在变,家长也在更新换代,家庭教育也要跟上形势。家庭条件变了,社会生活方式变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条件,需要不同的教育模式相适应。社会变了,生活方式变了,而教育孩子的方式不变,是不可能的。就跟比尔.盖茨父子一样,两个人的父辈一个天一个地,如此悬殊的条件,用同一种教育方式肯定行不通。家庭、社会的生活方式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自然也要跟着变。

世界不喜欢吝啬,利益的获利往往是先予后取,这是交往的一般规则。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事业总是成就那些交往大气的人群,束缚刻薄吝啬者的手足,成就施舍的人,败坏刻薄、吝啬之徒,把财富送到那些看起来不爱钱财的人,成就那些视钱财如粪土的人。美国一个富翁,每当出门的时候,他施舍给门前的乞丐一些小钱。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几十年过去了,施舍的富翁成了大富翁,而靠别人施舍的乞丐,依然是个穷光蛋。

孩子是小大人。既然是小大人,孩子教育就应该有大人一般的教育内容,孩子的正常交往就必须得到尊重。大人一年四季,送往迎来,而不让孩子之间交往肯定行不通。交往是互惠的,互利的,要孩子学会交往,就必须让孩子在交往方面大气一些。交往大气,就必须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

不能单纯地提倡穷孩子或苦孩子教育。孩子有自己正当欲求,不能一概而论。别人的孩子也有正当的交往,需要一定的零花钱。过分穷“孩子”,只能让孩子自我封闭。孩子是懂得“量材”的道理,不是你想叫孩子吃苦,他就能吃苦的。穷人的孩子,你叫他“富”,他不敢“富”。富人的孩子,你让他艰苦,也是不可能。对孩子,因财施教,或因“社会总体水平”施行教育比较好。孩子成为败家子是一个复杂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穷孩子”理念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的孩子正在挨饿,也要让我们的孩子也跟着挨饿。孩子消费有一定的规律,受一定的环境制约,必须让自己的孩子跟上整体水平。违背孩子自身规律,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可能因此遭受规律的报复。

我在家生活一向简朴,有时近乎刻薄的程度。一次,领儿子去餐馆吃饭。老板娘认错了人,客套地说:“这孩子可乖了,他爸经常领他来吃饭。”小儿子悄悄地对别人说:“我爸是个老鳖一,他才不领我来这里呢?”别人问儿子:“那,你爸领着谁的孩子呢?”儿子说:“可能是小姘(姘)的儿子。”由于榜样的原因,我们每次出去,儿子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可是,孩子上学后,因为跟同学交往的原因,儿子开始要零花钱。我问儿子的同学,儿子的同学个个说有零花钱。可见,孩子出手大方,这是社会问题,是攀比规律在起作用。《新闻周刊》披露了当今中小学生令人咋舌的高消费现象:一个小学生送给班主任的“小礼物”,竟是一部带摄像头的三星手机;某校初一年级近一半的学生有属于个人的银行存款,且存款金额多在1000元以上;某小学班级47人中,有45人知道市内高档消费场所,熟稔高档场所消费规则的有40人。送摄象机的毕竟是少数,跟社会有直接关系,不能作为普遍现象来看。

对于孩子,穷不好,富,也不好。穷,对孩子意味着吝啬和苛刻;富,意味着对孩子溺爱和过分。孩子消费有自身、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不是我们想叫他们如何消费,就如何消费得了的。孩子消费是家庭消费的影子或家庭经济和社会社会消费的折射。社会奢糜,孩子奢糜;家庭奢侈,儿子糜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消费水准,这就是一个观念代沟问题。对待孩子,不能一刀切。现代社会,人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家教了。家庭教育应该跟上时代,甚至要有所超越。对孩子消费观念也是如此,孩子消费要引导,要根据孩子特点和要求,引导理性消费。理性消费就是根据孩子的自身消费特点,而不是根据家长自身消费模式要求孩子。可是,一些父母不是根据子女的欲求,而是自己想怎样给孩子买什么就买什么。

对于孩子教育,传统家教理论不少,但是都理性教育理念却很少。一提孩子教育,就比过去我们怎样怎样?一提孩子教育,就比那些贫困山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这显然有点牵强附会,驴头不对马嘴。对于一些高消费的孩子,很多人认为是家长纵容的结果,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观点是家长没有教导好孩子理性消费的结果。因为除了极少数父母,很少有几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高消费。相反,很多父母对孩子消费过于苛刻。对孩子苛刻的苦孩子教育,往往让孩子两极分化,消费或过于“简朴”,或成人后过于奢侈。


不能单纯地倡导穷孩子教育
翟羽佳

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可能的。社交需要钱,自我发展需要钱,钱在一定程度上是发展才能的润滑剂。孩子要培养出自我发展能力,就必须从小学会合理花费的能力。从小过于节俭的人,往往会养成吝啬的习惯,这样很不利于社会交往。很多人就是因为小时侯教育太节俭了,成人后因为把钱看得很重,影响以后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范蠡的幼子在外杀了人。范蠡准备重礼,为幼子活动。范蠡的长子想去营救弟弟,范蠡不允。可是,大儿子非要坚持,范蠡只得应允。长子走后,范蠡就预言小儿子必死无疑。范蠡深知长子是在家庭最困难的环境中长大的,生性节俭,看钱很重,舍不得钱财。果然不出范蠡所料。长子把重礼送给人家,人家答应去国王那里求情。长子一看事情办得太顺当了,心痛起钱财来了。马上返回,要回银子。第二天,人家在国王那里参了一本,幼子又被判为死刑。

节俭是美德,可是节俭到了一定程度便是吝啬。吝啬是交往的大敌,过于吝啬就会制约个人能力的发展。生活中总能看到这样的现实,那些对人出手大方的人,总是呼朋唤友,手里总有话不完的钱,而且成事业。而那些节俭的人,尽管生活一再省吃俭用,可是日子过得总是紧巴巴的,而且事业毫无起色。金钱是必须的交往手段,必须学会适当地使用。工作要有办公经费,学习要有学费、杂费,交往也有交往的费用……既然干什么事情都需要钱,那么我们为何却要实行穷孩子教育呢?

我向来主张放任教育。对于孩子,除了管好一日三餐,多跟孩子交流沟通的同时,还必须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以前,我们父辈生活清苦,其实不用实行清苦教育,我们也能自觉为父母分忧。今天,我们生活改变了,以前的清苦教育肯定无法实行。小儿子衣服很多,孬一点的衣服一件也不穿。我教育儿子说:“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爸爸连个替换的衣服都没有。”儿子说:“那你不跟大人闹?”爸爸说:“闹也不给买。”儿子说:“我明白了,你可能不是他们的亲儿子。”

每当想到这一幕,我就感觉到穷孩子教育不行了。有一句流行语说:“越富越要穷孩子。”这话听起来很动听,可是实施起来则往往适得其反。

看到儿子花钱大方,我跟儿子说:“你看人家某某,从来不向大人要零花钱。”儿子说:“他父母下岗了,他跟大人要,家里有吗?要是你们也都下岗了,我也不跟你们要零花钱了。”这时,我才知道,儿子花钱也在量家财而花费。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每次出发,总是捡最便宜的旅馆住,就是到了自家的旅馆也是如此。一次,比尔.盖茨在自家的旅馆要最便宜的床位时,不理解的服务员说:“老板为何您住宿总是住最便宜的旅馆,而您的儿子住宿却总是住最昂贵的总统套房呢?”比尔.盖茨说:“因为他的爸爸是亿万富翁,而我的爸爸却是穷光蛋。”

家庭条件变了,社会经济环境变了,苦孩子教育显然难以实行。苦孩子教育既然行不通,那么干脆另寻他路才是根本。别人的孩子有这有那,势必影响自己的孩子。被人的孩子得到家长的满足,而自己的孩子一次也得不到满足的话,自己孩子的性格受到影响。性格外向的可能跟大人哭闹,内向的孩子就可能自我封闭。

时代在变,家长也在更新换代,家庭教育也要跟上形势的变化。家庭条件变了,社会生活方式变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跟着变化。就跟比尔.盖茨父子一样,两个人的父辈一个天一个地,如此悬殊的条件,用同一种教育方式肯定行不通。

世界不喜欢吝啬,利益的获利往往是先予后取,这是交往的一般规则。预先取之,必先予之。事业总是成就那些交往大气的人群,束缚刻薄的手足,成就施舍的人,败坏吝啬之徒,把财富送到那些看起来不爱钱财、视钱财如粪土的人。

美国一个富翁,每当出门的时候,他施舍给门前的乞丐一些小钱。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几十年过去了,施舍的富翁成了大富翁,而靠别人施舍的乞丐,依然是个穷光蛋。

孩子是小大人。既然是小大人,孩子教育就应该有大人一般的教育内容,孩子的正常交往就必须得到尊重。大人一年四季,送往迎来,而不让孩子之间交往肯定行不通。交往是互惠的,互利的,要孩子学会交往,就必须让孩子在交往方面大气一些。交往大气,就必须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

时代在前进,孩子教育也应该与时共进。孩子有自己正当欲求,正当欲求就应当适当满足。别人的孩子有零花钱,自己的孩子则过分穷,那么自己孩子就难以合群。

孩子是懂得“量材”的道理,不是你想叫孩子吃苦,他就能吃苦的。穷人的孩子,你叫他“富”,他不敢“富”。富人的孩子,你让他艰苦,也是不可能。对孩子,因财施教,或因“社会总体水平”施行教育比较好。孩子成为败家子是一个复杂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穷孩子”理念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我们不能因为有的孩子正在挨饿,也要让我们的孩子也跟着挨饿。孩子消费有一定的规律,受一定的环境制约,必须让自己的孩子跟上整体水平。违背孩子自身规律,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可能因此遭受规律的报复。

我在家生活一向简朴,有时近乎刻薄的程度。一次,领儿子去餐馆吃饭。老板娘认错了人,客套地说:“这孩子可乖了,他爸经常领他来吃饭。”小儿子悄悄地对别人说:“我爸是个老鳖一,他才不领我来这里呢?”别人问儿子:“那,你爸领着谁的孩子呢?”儿子说:“可能是小姘(姘)的儿子。”由于榜样的原因,我们每次出去,儿子一般不会有太多的要求。可是,孩子上学后,因为跟同学交往的原因,儿子开始要零花钱。我问儿子的同学,儿子的同学个个说有零花钱。可见,孩子出手大方,这是社会问题,是攀比规律在起作用。

对于孩子,穷不好,富,也不好。穷,对孩子意味着吝啬和苛刻;富,意味着对孩子溺爱和过分。孩子消费有自身、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起作用,不是我们想叫他们如何消费,就如何消费得了的。孩子消费是家庭消费的影子或家庭经济和社会社会消费的折射。社会奢糜,孩子奢糜;家庭奢侈,儿子糜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消费水准,这就是一个观念代沟问题。对待孩子,不能一刀切。现代社会,人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家教了。家庭教育应该跟上时代,甚至要有所超越。对孩子消费观念也是如此,孩子消费要引导,要根据孩子特点和要求,引导理性消费。理性消费就是根据孩子的自身消费特点,而不是根据家长自身消费模式要求孩子。可是,一些父母不是根据子女的欲求,而是自己想怎样给孩子买什么就买什么。

对于孩子教育,传统家教理论不少,但是都理性教育理念却很少。一提孩子教育,就比过去我们怎样怎样?一提孩子教育,就比那些贫困山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孩子?这显然有点牵强附会,驴头不对马嘴。对于一些高消费的孩子,很多人认为是家长纵容的结果,这个观点不完全正确,正确的观点是家长没有教导好孩子理性消费的结果。因为除了极少数父母,很少有几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高消费。相反,很多父母对孩子消费过于苛刻。对孩子苛刻的苦孩子教育,往往让孩子两极分化,消费或过于“简朴”,或成人后过于奢侈。物质是第一的,物质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点我们必须纳入孩子教育的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