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孝感民俗礼仪九

 快活林1688 2016-12-26
婚嫁礼仪


一、婚姻制度和婚育观念
(一)婚姻制度

  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是男女双方确定合法夫妻关系、组织家庭、共同承担生育后代职能的社会形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关系也是一种社会关系。因此,男女结为夫妻,就意味着要在法律上和道义上负起责任,包括家庭的和社会的。微观地看,它决定着个人和家庭的未来;宏观地看,也决定着社会的未来。而婚姻制度又是决定婚姻形式和结果的社会法律保障。
  孝感从古至今实行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但旧时个别富户男人仍可以纳妾。由于农村人口相对封闭,包办婚姻较为普遍。一些地方存在着娃娃亲(幼小时订亲)、摇窝亲(襁褓婴儿时订亲)、指腹亲(未分娩前订婚)。收养童养媳的现象也不少见。
  童养媳是养媳制的产物,指的是从小由父母包办订婚并给婆家领养的媳妇。此种现象多出现在贫穷之家,女方为免除扶养负担,男方也可减轻将来的聘金负担。童养媳是封建养媳制的受害者,成婚前,她们的身份有如婢女丫头;成婚后要侍奉公婆和比自己年龄小得多(也有个别是大得多)的丈夫,造成严重恶果。民间常有“大婆娘小汉”的嘲讥语言,童养媳也有“矮人一截”的自卑心理。“十八媳妇九岁郎,晚上抱郎上牙床”的民歌就反映了这种畸形的婚姻状况。很多童养媳备受公婆虐待、丈夫打骂和人们鄙视,境遇十分悲惨。养媳制造成的不相匹配的婚姻,往往使许多夫妻因此而痛苦终生,抱恨终身。建国后,童养媳基本绝迹。
  招赘。俗称“招女婿”,即男嫁于女。招赘须订立婚约,约定男方改名换姓,从女方辈份;婚后所生子从女性,并继承财产,赡养女方父母。由女方置办酒席,举行婚礼。建国后,男到女家成婚,男方多不改姓,婚后所生子女归属、财产继承、赡养等问题,由男女双方及其父母协议即可。许多招赘者后来出现形形色色的家庭矛盾,故俗语说“抱儿招女婿,犹如变把戏”。
  再嫁。丈夫亡故后,寡妇多由公婆和亡夫家的亲族作主,有的经寡妇及其生父母同意,约定身价、嫁期。嫁前回娘家或仍在夫家,悄悄到村外脱下旧衣鞋,换上新装,由男方接去;不带嫁妆、不举行仪式。寡妇招进男子为夫,俗称“上门”或“坐堂招夫”。
  再娶。男子亡妻再娶,俗称“填房”。若娶再婚女子,礼仪从简,仅请长辈作证,拜祖先、公婆即可。
  冲喜婚。旧时,定婚女子未婚夫病重,医药无效,男家父母抱着“一喜压千灾”的一线希望,要求女家提前完婚。婚礼时,由未婚夫的姐妹替代新郎与新娘拜堂。这只是一种俗信,其实于治病无补。
  以钱财为基础的买卖婚姻以三种形式存在于社会:一是公开买卖妇女,二是重金聘娶,三是女方向男方索取贵重财物。以后二者居多,是一种变相的买卖婚姻。
  近亲结婚时有发生,即嫡亲姑、舅、姨表开亲,俗称“回头亲”,误认为这种婚姻“亲上加亲”,可使亲戚关系更加密切;更多的则是男方家庭贫穷,难以找到配偶,不得已在亲戚间实行“换亲”。但早在周代就已实行的制约婚姻的礼俗“同姓不婚”都严格遵守,孝感民间称作“乱亲不乱族”。
  在婚姻全过程中,媒人始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直沿袭着周代以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聘娶制度,成为历代婚姻成立的唯一合法方式。婚姻缔结要通过媒人逐渐成为一种风俗,人们认同不经过媒灼的男女婚姻是不合法的,是违背伦理道德的。
  媒人,古代又称媒妁,别称红娘、月老。“月老”是“月下老人”的简称,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专主婚姻的神,是民俗诸神中的吉祥神,人们心目中的幸福之神。孝感俗称媒人、媒婆。孝感俗语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即是秉承《礼记·坊记》所说“男女无媒不交”的观念。《诗·豳风·伐柯》:“伐柯如之何?匪斧不克,娶妻如之可?匪媒不得。”媒人的职责就是撮合男女婚事,“通二姓之好,定家室之道”。中国古代一向秉承这种礼法,凡婚姻必须有媒人,早已是民间的共识。媒人全凭头脑灵活,口齿伶俐,穿针引线,两边说合。说得好,自然两边欢喜;说得不好,也少不得在两边受气,所以孝感又有“会说媒的说两头,不会说媒的两头说”的说法。男女双方(尤其是男方),每当要向对方传话,就要请酒接媒人,所以又有“成不成,酒三瓶”、“媒妁媒妁,四十八桌”和“撮吃撮喝当媒人”的俗谚。媒妁之言重要,父母之命更不可忽略。媒妁的作用,实际是在男女双方的父母之间牵线搭桥,只有经媒人说合,父母同意,婚事才能成功,男女青年真正能够自己做主的很少。今天,无论农村或城市,仍存在媒人说亲的习俗,称作婚姻“介绍人”,家政服务机构也有“婚介”内容,更有专业的“婚姻介绍所”出现在市井坊间。虽然不同于封建社会充当包办婚姻介绍人的角色,同时失去了原有的道德和法律意义,但作为一种文化观念,作为男女交往、结识的手段,介绍人(媒人)仍然在发挥作用。
  新中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全面实行一夫一妻制,保障自由恋爱和包括离婚自由在内的婚姻自由这种新的婚姻家庭制度,摒弃男尊女卑的旧观念,废除包办婚姻、买卖婚姻、近亲结婚、童养媳、早婚等一切陋习,真正实行男女平等,妇女的权益才有了充分的保障。彻底废除女子“从一而终”、寡妇不再嫁等歧视妇女的习俗。虽然离婚自由是婚姻自由的组成部分,但现代社会又出现了男女青年视结婚、离婚如同儿戏的倾向,动辄离异,造成家庭破裂,也给子女带来巨大伤害,不时上演着各种家庭悲剧。
(二)婚育观念

  旧时择偶,历来讲究门当户对和郎才女貌,孝感也不例外,富贵之家决不与穷家小户联姻,穷家小户也大多不去“高攀”权贵或富户人家,以防因门不当、户不对而导致婚姻悲剧发生。
  “男尊女卑”和“夫贵妻贱”的夫权观念在婚姻中表现得较为突出,“三纲五常”中的“夫为妻纲”,是夫权观念的理论根基。旧的伦理道德还规定女子必须恪守“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婚后则应“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在婚姻大事上自己完全没有自由。丈夫可以有许多理由仅凭一张字据就随意出妻、休妻,古代甚至有“七出”的规定,即男子休妻的七条理由——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嫉妒、恶疾。而妻子无半点理由主动提出与丈夫离异。妻亡,丈夫可以再娶;而夫亡,寡妇不准再嫁。即使再嫁,也要经公婆、族长准许,只准嫁给家中或族内同辈;家中、亲房或族内实在无人娶时才可嫁给他姓,谚云“河内的鱼不往港内放”即指此等风俗。在民间,反对寡妇改嫁和反对男人娶寡妇的观念同时并存,认为寡妇改嫁不贞洁、不光彩;而男人娶寡妇更被视为奇耻大辱。即使有寡妇再蘸,定会受到种种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当今,寡妇虽有改嫁的自由,但如果女人死了丈夫不守一段时间“寡”再另行结婚,同样会遭到种种非议,认为对前夫薄情寡义。
  更有甚者,旧时有些地方存在着冥婚。男女定亲后,若婚前男子死亡,该女子也要嫁给亡人成亲,由亡人的姐妹抱灵牌和新娘举行拜堂,从此未婚妻终身不嫁,未结婚就到婆家去“守节”终身。有的地方未婚夫死后,未婚妻要在娘家守“望门寡”,为其守节,至少三年之后才能婚配。新中国成立后,此俗根绝。
  旧时养儿防老、传宗接代、“早栽秧,早割谷,早生儿子早享福”的观念根深蒂固,早婚现象很普遍。不少家庭求嗣心切,女子不足十五岁就结婚。男女双方年龄差异也较大,且男可大于女,女不可大于男,俗传“只可男大一层(十岁),不可女大一岁”。但收养童养媳的家庭往往形成另一个极端——女大于男。
(三)婚龄的变迁

  婚龄受不同历史时期国家的法律制约,孝感也和全国一样,随历史时期的变化而不同。在中国历史上,不同朝代婚龄各异。西周时期通行的是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古人认为男三十筋骨坚强,女二十发育成熟,到了可以做父亲、母亲的年龄。后来为加快人口增殖以增加劳动力、赋税和兵源,婚龄规定就逐渐降低,以致中国历史上长期流行着早婚习俗。到唐开元年间规定男十五岁、女十三岁应当婚嫁,否则由官府干预。宋嘉定令规定男十六岁,女十四岁;明清的规定大体与宋代同。进入近代后,法定婚龄逐步提高。民国时期的民法规定,男十八岁、女十六岁即可结婚。但实际生活中的结婚年龄常有低于该法规定者。
  破除早婚习俗是中国婚姻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l950年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始得结婚。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适当提高婚龄已成为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1981年实行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并增加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条款,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2001年4月修订的《婚姻法》,更增加了对“重婚”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遏制“包二奶”,禁止家庭暴力等规定。社会主义新型婚育文化得以逐步完善。
二、婚俗礼仪

  婚嫁礼仪就是通过嫁娶,男女结为夫妻的礼仪。由此组成家庭,成为社会细胞,故历来备受重视。《礼记·郊特牲》称之为“万世之始”,《史记·外戚世家》称作“人道之大伦”,因此具有很高的文化地位。

(一)古代“六礼”

  中国的婚礼,起源很早。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说,伏羲氏已制嫁娶之礼,夏代已亲迎于庭,周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至迟春秋时期就已定型并程序化,《诗经》、《左传》中就有许多关于婚礼的记载。“三书”“六礼”是中国的传统婚姻习俗礼仪。“三书”指在“六礼”过程中所用文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六礼”是指从求婚至完婚整个过程中的六种礼仪。根据儒家经典《仪礼·士昏礼》记载,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1、纳采。纳,收纳;采,是男家给女家的礼品。纳采就是男家有意同女家联姻,先请媒人到女家致送礼物的礼仪。如果女方接受男方的礼物,即表示应允了这门亲事。不过古时所纳之“采”,不在于物质意义上的数量多寡,重在其抽象的象征意义,即追求美好、幸福的涵义。
  2、问名。女方纳采后,男家再委托媒人询问女方的姓名以及出生年、月、日、时辰,即“八字”,通过星相家(即后世的算命先生)推算男女双方会不会相冲相克,以及有没有其它不宜结成夫妻的地方,故俗间亦称为“合八字”。
  3、纳吉。孝感俗称“过八字”。男方得到女方信息后,如若占卜得到吉兆,父母则将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交给媒人带给女方,又称“过大帖”、“换鸾书”,正式同意订婚。
  4、纳征。春秋时又称纳币、纳财、纳成,民间俗称“送彩礼”。古时是给绢帛之类,后来是金银财宝。女家接受了男家的礼品,双方的婚姻关系便正式确定。一如《唐律·户婚律》的规定:“虽无许婚之书,但受娉(聘)财亦是。若更许他人者,杖一百。”婚姻关系有了法律保障。
  5、请期。请期亦称告期,即男家行聘之后,卜得吉日,使媒人赴女家告知成婚日期。形式上是由男家请示女家,故称“请期”。民间俗称择日子、定吉期,也即订结婚的喜日子。须经女家同意,才能最终确定。
  6、亲迎。到了婚期,新郎亲自驾车到女家迎娶新妇,表示男女相亲相爱之义。当晚成婚,次日拜见公婆,新娘从此成为家庭的主妇。
  旧时六礼,均属于婚前礼,其中每个环节,甚至连双方的对话内容都有其程序性的规定。亲迎的礼仪则更加繁缛。
(二)孝感传统婚俗

  孝感传统婚礼肇端于先秦,经千百年传承积淀,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婚嫁仪式,既保留着古代“六礼”旧俗,又有不同于共有形式的地域特色。时至今日,有些程序依然在孝感流行。男方娶亲,大体分订婚、完婚和婚后三大阶段,这和《仪礼·士昏礼》所载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的十几道程序大体吻合。订婚包括喝旺酒、过庚书、请媒、报期;完婚包括求亲、迎亲、行礼和铺床、抢房、抄箱、拜堂、喝团圆酒、闹洞房、听房等内容。婚后包括拜见公婆、回门、谢媒等。旧时,殷实富裕之家在婚礼过程中要行五堂大礼:结婚前一天行告祖礼和加冠礼,新婚当天行回銮礼和彩堂礼,次日行周堂礼,每次都是鼓乐笙箫,热闹非凡,极其隆重。
1、订婚

(1)喝旺酒

  旧时男女婚姻全凭媒人从中撮合。媒人初次到男女两家提亲,双方都要设宴招待,俗称喝露水酒。到了双方认为门当户对,尤其是女方应允了这门亲事时,正式设宴招待媒人。在宴请媒人时,须请自家族戚作陪,以作为订亲的证人。这次的宴请,孝感俗称喝准准酒(“准准酒”疑即“准许酒”或“准盅酒”的音转),亦称喝旺酒。媒人必须是两人,男女双方各一。先到女家吃早饭,女家设宴一桌招待,表示同意。然后到男家吃中饭。喝罢旺酒,亲事就基本确定。

(2)过庚书

  媒人喝了准准酒后,就到双方去商议行聘、过庚的日期,过庚又称取庚帖、过八字。所谓“八字”,是将出生年、月、日、时辰折算成干支,得到四组干支共八个字,称“生辰八字”或“年庚八字”。将男方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金边的庚帖上,一式两份,由媒人将庚帖并聘礼送至女家,近于古之纳采。聘礼轻重多寡取决于男方的经济条件。普通人家的聘礼一般是衣料2~4套(必须是双数),鱼1对(成双),猪肉一块(双数,6斤或8斤,取吉利数字),酒2斤(双数),首饰若干件(数目也要求是双数)。女家收到男方的庚帖后,将女儿的八字也写在庚帖上,再由媒人带回交男方存执。贫户人家的聘礼多从简,衣料可以是土布,首饰也是包金(镀金)的。富家豪门的聘礼则是绸缎和金银首饰。许多贫寒之家常因纳不起聘礼而终身不娶。

①柬帖的一般格式

  按照旧俗,柬帖分为正柬帖和全柬帖。正柬帖是郑重礼节所用的正式红柬,帖面中央书写“正”字或“整肃”、“全福”等字样。婚姻嫁娶一般用正柬帖。全柬帖包含正柬帖和礼单帖。礼单帖是跟随正柬帖发出的,正面写“全福”二字,帖面左上角写“礼目”或“仪目”。将一张红纸折成十等分,成长方形,称为全帖;用一张长方纸做成的称为单帖;将一张纸对折成两等分的称为双柬帖(简称双帖);也可折成四等分或六等分,成长方形。双帖因从中间对折成两等分,则形成封面、内页和封底三部分,其中封面和封底代替了柬帖封套。如下图“柬帖样式”所示。如果使用封套,封套一定要用红色,且比信封大二至四倍,写上“双喜”。对受帖人的称呼,一般习惯于写在帖文之前,也有写在帖文之后、发帖人署名之前的,二者均可。凡文涉受帖人之处,都应抬头书写,以示对受帖人的尊敬。发帖人署名于帖文之后。礼单帖、领谢帖可不署名,只写“名具正柬”即可,表示其姓名称呼已在正柬中。

②请庚及回帖格式

  送庚书前男方先发请庚帖,封面写“请帖”二字。如女方同意,则回帖应允,封面写“复柬”二字;若有异议,也回帖谢绝或更改。请庚帖和回复帖样式见下图。
 封面写上“庚谱”二字,内页写上“光前裕后”四字。注意:庚谱字数必须成双,且上写到头,下写到底。男方写“乾造”,女方写“坤造”。乾为男,坤为女。“造”即造化,“乾造”即为男命,“坤造”即为女命。相:看,择;攸:处所,居处。“相攸”本指择婿。《诗·大雅·韩奕》“为韩姞(jí)相攸,莫如韩乐。”[宋]朱熹集传:“相攸,择可嫁之所也。”后世因称择婿为“相攸”。又古称贤妻曰“令攸”。《初学记》卷十四引[汉]秦嘉《述婚》诗:“神启其吉,果获令攸。我之爱矣,荷天之休。”故又以“相攸”指择妇。
  男方收到女方的“八字”后,请算命先生依据双方的生辰“合八字”,如果没有“八败”(克父、克母、克夫或克妻、克兄、克弟、克姐、克妹、克子女)之处,便将男女双方的八字单压在男家香火(神龛)的香炉之下放三天,三天之内若无家人病痛、死亡、打烂东西等不吉利之事,便可继续进行下聘事宜。没安香火的人家,则将男女生辰八字帖分别放在两个碗或盘内,夜深人静时将碗或盘浮在水缸两端,第二天清晨根据两碗(盘)相距远近判断二人的八字是否相合。这只不过是一种迷信活动而已,纯粹是一种过场和形式。
(3)请媒

  请媒又称取媒,也叫请春客。因其多在春季举行,故名。男女双方到了婚嫁年龄时,男方就开始请媒。按照传统规矩,男方须连续三年在每年的春节置酒一桌宴请媒人,媒人才到女方请求允许婚期。通常女家不会轻易直言允婚,得推三阻四,故意以种种理由刁难,以示男方有求于女方,即俗谚所说“抬头嫁姑娘,低头接媳妇”。

(4)报期

  报期古称请期,民间俗称“看日子”。结婚是人生大事,成亲的日子关系到男女双方一辈子的幸福,一定要择吉避凶,事先请算命先生按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推算出迎亲的良辰吉日。安排在哪一年份内,民间颇有讲究,一般是放在无甚特殊情形的正常年份内办喜事,尤忌“无春之年”,即没有立春日的年份,这种年份被称为“寡年”。带有寡妇、鳏寡孤独、孤儿寡母的“寡”字,显然是不吉利的。遇上这样的年份,结婚时间要提前或推后。大多数地方还忌讳一年中连办两次婚事,不可在一年内既娶媳,又嫁女,这样的“喜冲喜”也被视为不吉利。兄弟两人也不可在同一年内结婚,兄、弟完婚的顺序也要按照排行先大后小,不可“先割小麦,后割大麦”。
  月份多选择在腊月至次年正月,这段时间既是办年、迎年的喜庆时节,又是农闲季节,最适宜办婚事。更兼春季是万物发育生长季节,所以古代嫁娶选在春时举行。《白虎通义·嫁女》云:“嫁婚必以春何?春者,天地交通,万物始生,阴阳交接之时也。”最忌四、五、六、七月。“四”与“死”同音;“五”与“误”音近;“六”月是半年之时,有“半年夫妻”、“半路夫妻”的不吉之嫌;七月有个“七月半”,俗称“鬼月”,均不宜婚嫁。
  日期的选择,应回避季节方面的“四离”、“四绝”之日:春属木,夏属火,秋属金,冬属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这四个节气一过,木、金、水就开始衰弱了,因而这四个节气的前一天都是“离日”。同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叫“绝日”,因为这一天分别标志着其前的冬、春、夏、秋季的结束,即水、木、火、金从此绝了。如果在这些日子里结婚,今后会凶多吉少,故须回避。还要选择在农历年的双月双日,力避单日子。“双”象征完全、圆满,成双成对,如果赶上农历和公历都是双日则更好。
  女方允嫁的当年端阳至中秋节前后为允婚定期时节。这年端阳节,男方要在媒人的陪同下亲自到女方上门送端阳节礼,计有猪肉一块,衣服一至二套,洋伞(布伞)和鹅毛扇各一把,定制绘有吉庆图案的大喜饼;还要按照女家主要亲戚的数量,给每位亲戚备一双袜子、一把扇子,算作“上门礼”。女家设酒席招待男方客人,媒人坐首席,未来的“准女婿”坐媒人旁边,女方家的亲戚坐其它位置。招待完毕,男方客人一走,女家要将男家送来的扇子、袜子分送给亲戚,就连喜饼也要分切成若干小块,每位亲戚一份,以分享即将办婚事的喜悦。当然,亲戚们都明白这样做的潜台词是告诉他们,今年将要办婚事,让他们趁早准备好礼金,所以都会打趣说“这东西不是好吃的,吃了沾牙(意谓现在吃了少许而将来要付出很多)。”
   
  中秋节前后,男方要给女方送中秋节礼并“过期”,也称报期。报期之前,男方邀请亲族人等相陪媒人饮宴,一般在男家吃早饭。参饮人员须切记酒筵间中途不得离席,中途离席大不吉利。宴罢,由媒人领着彩礼抬盒,内装猪肉一块(10斤左右),衣服六至十套(其中至少要有一套相对较名贵的高档衣料),家养的公鸡和母鸡各一只,大小差不多的鲜活鲤鱼两条(鲤鱼名“红鱼”,取吉祥之意)。礼盒(或礼担)的最下面放上几根柏枝,象征长久、和美。用红纸写好期帖,放在茶盘中,一并由媒人送达女家,女家招待中饭,女方也请亲戚作陪。
  男方一行人到达女家湾村边,就开始燃放鞭炮,一直爆响到女家门口,既是礼节所需,也是让女方家里知道来客人了,这时女家的长辈要出门迎接。礼盒进门后,由姑娘的舅父或其它至亲长辈揭开礼盒上的“囍”字红纸,称为“开盒”,放在红纸下面的红包就是酬谢开盒者的。这时女方本家的婶婶、嫂子、姐妹们要清点衣物礼品,评说男家是否心诚,出手是否大方。然后酒宴招待,称为“待新女婿”。此时媒人亦坐首席首座,新女婿坐媒人旁边,姑娘的舅父只能降至二席首座。酒后媒人告辞时,主人家会将一条鱼和一只公鸡回放入礼盒中,如果没有回放,说明女家对男家的礼物不太满意。空的礼盒中放上女方回赠的由姑娘亲手做的鞋子、袜子各一双,不仅表明女孩的心迹,也展示自己的针线手艺。
  女方收到男方的期帖还要请人复算,核查其中有无漏洞或错谬,无误后才能最后确定日期。万一需要改期,日子只能往前提而不能往后推。一经最后确定,就不再更改,这就是民谚所说“看就的日子定就的期”——不容更改!对男方的“报吉帖”,女方若无异议,则回“允期帖”;不同意则回“改期帖”,建议修改日期。允期帖、改期帖格式见下图。
   
  [按]柬帖中的“朱陈”是古村名。[唐]白居易《朱陈村》诗:“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一村唯两姓,世世为婚姻。”后用为两姓联姻的代称。[宋]苏轼《陈季常所畜朱陈村嫁娶图》诗:“何年顾陆(按指晋代名画家顾恺之、陆探徽)丹青手,画作朱陈嫁娶图。”“鸾凤”即鸾鸟和凤凰,常比喻夫妇。“星期”本指七夕,即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相会之期,引申指婚期。[明]汪廷讷《种玉记·梦俊》:“年少,梦中恍惚相逢,想是星期将到。”

2、完婚

  完婚是男女婚嫁的最后阶段,新郎的衣着格外讲究,从上到下,从内到外,一律要穿长衣,如长衣、长裤、长袜,象征夫妻二人的婚姻永远长久。
  完婚的仪式有“小团圆”和“大团圆”之别。旧时童养媳结婚,不用轿子,不举行迎亲、拦车马等仪式,只拜堂,焚香祭祖,夫妇一起跪拜完事。称为“小团圆”,或称“圆房”,俗称“做大人”。传说唐黄巢杀人八百万,胁下无毛者皆杀,中原大地只剩下兄妹二人。后来哥哥提出要与妹妹成亲以传后,妹妹要求两人各滚动一个簸箕,如果两个簸箕能合在一起,才与哥哥成亲。结果兄妹两人滚的簸箕合拢了,于是结成夫妻,传下子孙后代。因此,在孝感留下“小媳妇①圆房滚簸箕”的习俗。未经拜堂的童养媳与未婚夫同居,被谑称为“偷冷饭吃”。明媒正娶用花轿迎亲为“大团圆”。这种仪式复杂,礼节繁琐,包括命名、求亲、迎亲、行礼、铺床、抢房、拜堂、喝团圆酒、闹洞房、抄箱、听房等程序。

———————————————
  ①孝感方言称童养媳为“小媳妇儿”(“妇”字需儿化)  
(1)取名

  婚娶之前,男方族中士绅或文化人要为新郎按本族辈序取派名,俗称“取大号”。即加冠礼中的“命名”程序。所取大号用红纸书写贴在堂屋的墙壁上,谓之“号匾”。号匾中间写“亲友同呼”四字。两边贴上对联,谓之“号对”。长子居堂屋大首(左边)的房间,号匾、号对也要贴在左边;次子结婚则贴在堂屋右边的墙壁上。房门、大门也要贴上大红对联,以示吉庆。旧时市面销售的大红纸顶端留有一条白色边缘,写号对时不可裁掉,象征“白头到老”(后来的红纸无白边)。号对的作法,各地不尽相同,但都将新郎的大号嵌入其中,通常是作为上下联的首字,即“凤顶格”式。有的地方只嵌入新郎的名字,不嵌新娘的名字。名字的位置也可嵌在对联的中间。有的将新娘的名字嵌作对联的尾字,格式如下


  
  上图是笔者为内侄所作号对,联首嵌内侄大号“朴功”,联尾嵌内侄媳芳名“富芳”:

    朴雅兼备家殷国富:
    功德双隆志洁行芳。

  也可在房门联中嵌夫妇名字。如笔者的族侄远在新疆工作,大号叫“书勇”,新娘名“丽娟”,婚庆中应邀为其作房门联为:

    书香西域万里传佳丽;
    勇择东床双星共婵娟。

  有的地方还要在号对两边再贴上一副对联,上书“大丈夫成名今日,士君子立志此时”,表示新郎从今已成为“大人”了。
(2)求亲

  婚期前一天为求亲日。这天,男家要给女家送去化妆品和新娘在婚庆时所穿的婚礼装,旧时是云巾、彩裙、凤冠,俗称“过花粉”、“打折饭”。男方要三请三接宴请媒人,宴罢,由执事者摆上迎亲彩礼,经媒人过目后装入礼盒。彩礼有喜鱼、喜肉、喜酒,数目皆须为“八”,故俗称礼送“三八”。因男方家境不同,又有“大三八”、“小三八”之别,富户的“大三八”是鱼、肉、酒各80斤;贫户的“小三八”是鱼、肉、酒各8斤。还要给女家的亲戚和亲房一户一块猪肉,叫“门头”。礼服和化妆品有簪花、白粉、扯脸线全套,大红袄一件,红绿袜各一双,凤冠、彩裙、云巾一套(是旧时新娘的婚礼装),花缎夹袄一件,花缎裤子一条。礼盒装好后贴上红纸封条,上书“龙凤呈祥”四字。喜酒另装入酒坛,以红纸封口,上书“囍”字。
  媒人起身时,要秉烛焚香,铺上拜毡,新郎和陪亲人向媒人大礼四拜,然后鸣炮启程。有的地方新郎和陪亲人同到女家,有的地方新郎可以免去。陪亲人数要成双成对,不可单数。富户人家备三轿,新郎坐官轿,两媒人各坐一乘小轿。进女家门时,媒人先要在女家堂屋深深一揖,表示贺喜。女婿在女家礼拜过后,由女家安排亲族人员陪同到邻舍喝茶。吃中饭时,女婿首席首座。
  一行人走后,男方便来人抬嫁妆,女家一般不招待,也有待酒者。媒人返回男方,在男家吃晚饭,要请陪客,叫“坐夜”。
(3)铺床

  打折饭这天,男方同时派人去女家抬嫁妆。新娘的嫁妆抬回后,将床、花板等床具组装在一起,叫“圆床”。圆床完毕,新郎要在房中洗浴、理发,由两名未婚男青年各持一支点燃的蜡烛分立新郎左右,执蜡烛者中途不能换手。
  女方的箱笼、被褥等抬回家后,由两位夫妇双全、子孙昌盛、家道殷实的妇人主持铺床礼,为新郎新娘铺设新床,布置新房。铺床时,要关上房门,禁止闲人入内,由主持人边铺床边在房门口喊彩。门外众人呼应并鸣鞭炮、打大锣。众人的呼应,有些地方是“有!”有的地方是“喜呀!”
  铺床彩词的内容,各地也不尽相同,仅录两种示例:

其一:
    手捧红灯入洞房噢,(众:有!)
    新人房里好嫁妆啊。(众:有!)
    左边摆着描金柜噢,(众:有!)
    右边摆着龙凤箱啊。(众:有!)
    梳妆台上菱花镜噢,(众:有!)
    一对红灯亮满房呀。(众:有!)
    八仙圆桌太师椅噢,(众:有!)
    正中摆座象牙床啊。(众:有!)
    四铺四盖床上放噢,(众:有!)
    一对枕头绣鸳鸯呀。(众:有!)
    绫罗帐子挂床上噢,(众:有!)
    一对帐钩闪金光呀。(众:有!)
    帐帘绣的龙和凤噢,(众:有!)
    门帘绣的牡丹香呀。(众:有!)
    拿新草,铺新床噢,(众:有!)
    铺好新床迎新娘啊。(众:有!)
    伸手铺床先铺东噢,(众:有!)
    生个儿子保朝中呀。(众:有!)
    铺罢床东铺床西噢,(众:有!)
    生个儿子穿朝衣呀。(众:有!)
    铺罢床西铺床南噢,(众:有!)
    生个儿子中状元呀。(众:有!)
    铺罢床南铺床北噢,(众:有!)
    生个儿子坐金阙呀。(众:有!)
    大姑娘陪王伴驾噢,(众:有!)
    二姑娘正宫娘娘呀。(众:有!)
    五男二女八字好噢,(众:有!)
    七子团圆福气高呀。(众:有!)
    四个角里拵一拵①噢,(众:有!)
    生的儿子象磉礅②呀。(众:有!)
    四个角里按一按噢,(众:有!)
    生的儿子象罗汉呀。(众:有!)
    两头一拍噢,(众:有!)
    生的儿子象伯伯呀。(众:有!)
    两头一拉噢,(众:有!)
    生的儿子象妈妈呀。(众:有!)
    两头一拖噢,(众:有!)
    一生一窝呀。(众:有!)
    好儿不要多噢,(众:有!)
    一个顶十个呀。(众:有!)
    放三炮,留三炮噢,(众:有!)
    留下三炮做三朝③呀。(众:有!)
    今日本是大姑娘噢,(众:有!)
    明年就是伢的妈呀。(众:有!)
    我的彩词本不多噢,(众:有!)
    喊得口干舌又渴呀,(众:有!)
    等会要新娘倒茶喝呀。(众:有!)

其二:
    东家接我来铺床噢,(众:喜呀!)
    手提黄丝④进绣房啊。(众:喜呀!)
    黄丝抖在牙床上噢,(众:喜呀!)
    八幅被窝铺在黄丝上呀。(众:喜呀!)
    一对鸳鸯两头放噢,(众:喜呀!)
    帐子挂得起高岗⑤呀。(众:喜呀!)
    爆竹放得喜洋洋噢,(众:喜呀!)
    手在轿子里牵新娘呀。(众:喜呀!)
    一拜天长又地久噢,(众:喜呀!)
    二拜地久又天长呀。(众:喜呀!)
    三拜公婆荣华富贵噢,(众:喜呀!)
    四拜弟兄好齐心呀。(众:喜呀!)
    五拜妯娌多和顺噢,(众:喜呀!)
    六拜夫妻同心到老呀。(众:喜呀!)
    手端蜡烛进绣房噢,(众:喜呀!)
    照上沿⑥红罗帐牙床呀。(众:喜呀!)
    照下沿圆桌大椅噢,(众:喜呀!)
    照两面好柜和好箱呀。(众:喜呀!)
    照左边好新郎噢,(众:喜呀!)
    照右边好新娘呀。(众:喜呀!)
    照当中送子娘娘噢,(众:喜呀!)
    好小姐送一双呀。(众:喜呀!)
    大公子做宰相噢,(众:喜呀!)
    二公子二元帅呀。(众:喜呀!)
    三公子三元及第噢,(众:喜呀!)
    四公子四品堂皇呀。(众:喜呀!)
    五公子五子登科噢,(众:喜呀!)
    六公子鹿鹤同春呀。(众:喜呀!)
    七公子七子团圆噢,(众:喜呀!)
    八公子八星庆寿呀。(众:喜呀!)
    九公子久久安泰噢,(众:喜呀!)
    十公子十里城墙呀。(众:喜呀!)

———————————————
  ①拵——方言读cěn,用双手往下按压。
  ②磉礅——方言读sǎnɡ den,旧时房柱下垫柱子的石礅,即柱础。
  ③三朝(zhāo)——孝感民俗,孩子出生三天后要举行喜庆仪式,称“做三朝”。此处意谓预祝来年早生贵子,再来祝贺。
  ④黄丝——指稻草。
  ⑤起高岗——孝感方言,即挂高些的意思。
  ⑥上沿——孝感方言,上边。后文“下沿”即下边。

  有些地方在铺床彩词后还要接唱《送子歌》:
    送子娘娘穿一身红噢,(众:喜呀!)
    手里抱的小伢童呀。(众:喜呀!)
    送大公子当朝宰相噢,(众:喜呀!)
    送二公子盖花金娘呀。(众:喜呀!)
    送三公子三元及第噢,(众:喜呀!)
    送四公子四品堂皇呀。(众:喜呀!)
    送五公子五子登科噢,(众:喜呀!)
    送六公子六国丞相呀。(众:喜呀!)
    送七公子七子团圆噢,(众:喜呀!)
    送八公子八仙过海呀。(众:喜呀!)
    送九公子久穿朝服噢,(众:喜呀!)
    送十公子十全大福呀。(众:喜呀!)
    大小姐高山桂枝噢,(众:喜呀!)
    二小姐正宫娘娘呀。(众:喜呀!)
    金盆洒水衣不湿噢,(众:喜呀!)
    银盆洒水洗状元郎呀。(众:喜呀!)
    放三炮,留三炮噢,(众:喜呀!)
    留到下年做三朝呀。(众:喜呀!)

  建国后,出现了一些时新内容的铺床彩词。例如:
    拉亮电灯进新房噢,(众:喜呀!)
    新人房里好嫁妆呀。(众:喜呀!)
    红漆房门玻璃窗噢,(众:喜呀!)
    周围刷的卫生墙呀。(众:喜呀!)
    七星吊灯闪闪亮噢,(众:喜呀!)
    彩色壁灯排两旁呀。(众:喜呀!)
    三开门的大衣柜噢,(众:喜呀!)
    橱柜书架组合装呀。(众:喜呀!)
    朱红国漆五屉柜噢,(众:喜呀!)
    梳妆台和牛皮箱呀。(众:喜呀!)
    茶几上面盆景放噢,(众:喜呀!)
    单人沙发摆两旁呀。(众:喜呀!)
    写字台和春秋椅噢,(众:喜呀!)
    时髦高档沙发床呀。(众:喜呀!)
    一台彩电出图像噢,(众:喜呀!)
    录音机带扩音箱呀。(众:喜呀!)
    摇头晃脑落地扇噢,(众:喜呀!)
    四季如春空调箱呀。(众:喜呀!)
    缝纫机带绣花板噢,(众:喜呀!)
    洗衣机子是双缸呀。(众:喜呀!)
    铺新床,迎新娘噢,(众:喜呀!)
    彩缎被子铺四床呀。(众:喜呀!)
    尼龙蚊帐挂床上噢,(众:喜呀!)
    大红门帘绣凤凰呀。(众:喜呀!)
    绣花枕头叠两对噢,(众:喜呀!)
    全幅床单太平洋呀①。(众:喜呀!)
    不说新房现代化噢,(众:喜呀!)
    再说夫妻恩爱长呀。(众:喜呀!)
    二人自由谈恋爱噢,(众:喜呀!)
    互敬互爱互相帮呀。(众:喜呀!)
    工作学习互勉励噢,(众:喜呀!)
    同心同德配成双呀。(众:喜呀!)
    择定今日行婚礼噢,(众:喜呀!)
    酬谢宾客在华堂呀。(众:喜呀!)
    花烛之夜新婚喜噢,(众:喜呀!)
    甜言蜜语话更长呀。(众:喜呀!)
    计划生育要搞好噢,(众:喜呀!)
    不分男伢和姑娘呀。(众:喜呀!)
    一对夫妻一个伢噢,(众:喜呀!)
    优生优育树榜样呀。(众:喜呀!)
    五讲四美要提倡噢,(众:喜呀!)
    尊老爱幼要发扬呀。(众:喜呀!)
    铺床贺彩已喊完噢。(众:喜呀!)
    庆贺新人幸福长呀。(众:喜呀!)

————————————————
  ①太平洋——床单品名。

  铺床礼仪结束,新郎新娘的新房布置完毕,不再允许闲杂人等进入新房。这时已经万事俱备,只等新娘到来。
(4)行礼

  整个婚礼中,男家要行五堂大礼。迎亲的前一天行告祖礼和加冠礼;正式迎亲那天行回銮礼和彩堂礼;次日行周堂礼,这是孝感传统婚娶习俗中极其重要的也是最隆重的礼仪程序。
  行礼的一般程序与要求:

礼宾配置

  操作行礼的礼宾亦称“礼生”,其人数依礼仪规模而定,至少两人,多则十二人。两人者,大赞宾(亦称掌礼宾)、司祝宾(亦称读礼宾)各一人。四人者,大赞宾、司祝宾、引礼宾、陪礼宾各一人,陪礼宾兼传礼宾。六人者,大赞宾、司祝宾、引礼宾、陪礼宾、传礼宾、报礼宾各一人。八至十人者,大赞宾、司祝宾、引礼宾、陪礼宾、传礼宾、报礼宾各二人。这是按两堂(东堂、西堂)仪式规模配备的。赞礼宾是仪式的主持人,在仪式进行中发号施令。司祝宾的职责主要是诵文、歌诗。
  礼宾站立的位置有严格规定,见“告祖礼礼宾位置图”,其它仿此。
        
        告祖礼礼宾位置图

礼宾简称

东堂:
  大赞宾,简称“东赞”;
  司祝宾,简称“东祝”;
  传礼宾,简称“东传”;
  引礼宾,简称“东引”;
  陪礼宾,简称“东陪”;
  主 人,简称“东祀”。

西堂:
  大赞宾,简称“西赞”;
  司祝宾,简称“西祝”;
  报礼宾,简称“西报”;
  引礼宾,简称“西引”;
  陪礼宾,简称“西陪”;
  主 人,简称“西祀”。

乐工乐器配置

  乐工人数根据礼仪规模配置,与礼宾人数大体相等,一般应多于礼宾人数。所用乐器分为打击乐和吹奏乐(亦称“吹管乐”)两类。打击乐包括大鼓、小鼓(又称边鼓)、军鼓、锣(金)、三星锣、马锣、钹、鱼梆点等。吹奏乐包括长号、军号、唢呐、笛、角、笙、箫等。


         打击乐(肖港王家茨林乐队)




        吹奏乐(肖港王家茨林乐队)


桌案布局

  告祖礼为“祖堂”,设二案,纵排;加冠礼为“华堂”,设二案,纵排;回銮礼为“銮堂”,设一案。彩堂礼为“彩堂”,设一案。乐台均另设。

礼仪中主人的称呼

  告祖礼称“告祖生”或“祀祖生”;
  祀神礼称“祀神生”;
  加冠礼在“三加”前称“加冠生”,在“三加”后称“冠者”;
  回銮礼称“回銮生”;
  彩堂礼称“新贵人”(新郎)、“新玉人”(新娘)。
(5)行告祖礼

  告祖礼是新郎祭拜家神、祖先的仪式,主要内容是请神祖临堂,施恩赐福。告祖礼有肃仪、陈设、省视、升香、迎神、三献、享祀、安神等八项主程序。其前有“序”,即礼宾、乐工人等上班;其后有“告成”,即撤馔、退班。

第一项 序(上班)

  在鼓乐声中,东赞(呼):乐止!祖堂肃静!
东赞:乐工初擂鼓,初作乐,执事者恪恭。
   乐工再擂鼓,再作乐,典礼者肃仪。
   乐工三擂鼓,三作乐,众宾齐集阶下。
东赞:乐工执玉笛二枚出乐部,香案前左右分立。
   东西堂大赞宾入,当阶揖,升阶揖,登堂揖,彼此交揖。
   乐工送东西堂大赞宾归位。
   东西堂司祝宾入,当阶揖,升阶揖,登堂揖,彼此交揖。
   乐工送东西堂司祝宾归位。

  [按:依次用上法送引礼宾、陪礼宾、传礼宾、报礼宾全部归班之后,东赞呼“乐归乐所”,至此上班完毕。]
第二项 肃仪

  肃仪礼为礼仪之主人整冠、束带、纳履、拂尘,众肃静。

东赞:乐工全部出班,绕祖堂上下各三匝。
   乐归乐所,众宾各就班位,大乐作!
   乐止!行祀神礼。
西赞:行祀祖礼。
东赞:发炮!
西赞:鸣金!
东赞:扬号!
西赞:起鼓作乐!
东赞:左右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就位。
西赞:细乐作。
东赞:祀神生整冠、束带、纳履、拂尘。乐工奏大乐一曲以肃仪!
西赞:祀祖生整冠、束带、纳履、拂尘。乐工奏细乐一曲以整饬!
   致肃仪词——
      整肃衣冠态自敦,仪容整饬质彬彬。
      从今应是勿忘礼,四勿①铭然实可箴。
东赞:左右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就位。
西赞:细乐作,东西引礼宾执事。
   肃仪告毕。

———————————————
  ①四勿——指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语出《论语·颜渊》)。[宋]朱熹《斋居感兴》诗之十二:“颜生躬四勿,曾子日三省。”
第三项 陈设

  此项礼仪陈设贡品(包括实物和文字)。东堂设香案、茶茗、肴馔、汤粉、刚鬣①、盥洗②、彩毡。西堂设酒樽、果品、粢盛③、匙箸④、柔毛⑤、鼓乐、祀文。

———————————————
  ①刚鬣(liè)——古代祭祀所用猪的专称。《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唐]孔颖达疏:“豕肥则毛鬣刚大也。”
  ②盥洗——“盥(ɡuàn)”是洗手器皿,“洗”是承水器皿。“盥洗”是古代仪礼形式之一,用水使手及酒器洁净,以示恭敬。《仪礼·乡射礼》:“主人……奠爵于篚下盥洗。”[汉]郑玄注:“盥手又洗爵,致洁敬也。”
  ③粢盛(zī chénɡ)——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公羊传·桓公十四年》:“御廪者何?粢盛委之所藏也。”[汉]何休注:“黍稷曰粢,在器曰盛。”
  ④匙箸(zhù)——汤匙和筷子。
  ⑤柔毛——柔软的细毛,此处为古代祭祀所用之羊的别称。《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牛曰一元大武,豕曰刚鬣,豚曰腯肥,羊曰柔毛。”[唐]孔颖达疏:“若羊肥,则毛细而柔弱。”

东赞:乐止。行东堂陈设礼。
西赞:行西堂陈设礼。
东赞:军鼓军号。
西赞:大乐细乐迭作。
东赞:起大鼓,作细乐。
西赞:起小鼓,作大乐。
东赞:乐工全乐出班前导,东堂引礼宾引祀神生陈设东堂各所。
   陪礼宾应答。
西赞:细乐作。
东引:设香案!
东陪:香案设。
东引:设茶茗!
东陪:茶茗设。
东引:设肴馔!
东陪:肴馔设。
东引:设汤粉!
东陪:汤粉设。
东引:设盥洗!
东陪:盥洗设。
东引:设彩毡!
东陪:彩毡设。
东赞:诸所设毕否?
东陪:诸所设毕。
东赞:站立东阶。
东引:东阶站立。
西赞:西堂引礼宾引祀祖生陈设西堂各所,陪礼宾应答。乐工前导!
西引:设酒樽!
西陪:酒樽设。
西引:设果品!
西陪:果品设。
西引:设粢盛!
西陪:粢盛设。
西引:设匙箸!
西陪:匙箸设。
西引:设柔毛!
西陪:柔毛设。
西引:设鼓乐!
西陪:鼓乐设。
西引:设祀文!
西陪:祀文设。
西赞:诸所设毕否?
西引:诸所设毕。
西赞:站立西阶。
西引:西阶站立。
东赞:东西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神祖位前告明陈设。
西赞:细乐作。
东西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神祖位前告明陈设):陈设告明。
东赞:祀神生端立拱手,请东堂司祝宾致东堂陈设词。
东祝(吟诵):词曰——
      陈来品物尽堪夸,仙桃异果样不差。
      诗颂鱼丽①歌一首,堂前鼓乐庆喧哗。
    词毕。

———————————————
  ①诗——指《诗经》。鱼丽(lí)——《诗·小雅》篇名,为周代燕飧宾客通用之乐歌。按“丽”通“罹”。

东赞:祀神生暂垂手。
东引:平身。
西赞:祀祖生端立拱手,请西堂司祝宾致西堂陈设词。
西祝(吟诵):词曰——
      一陈一设几何时,物有维时两备之。
      花好月圆歌管夜,动人情思兴来诗。
    词毕。
西赞:祀祖生垂手。
西引:平身。
东赞:各复各位。
西赞:大乐作!
东西引礼宾:仍复拜位。
东赞:请传陈设告竣一跪二叩礼!
西赞:细乐作!
东引:跪!叩首!再叩首!
西报:起。
东传:平身。
西报:陈设告竣一跪二叩礼成。
第四项 省(xǐnɡ)视

  省视是对陈设项目的检查,由大赞宾主导,引礼宾答问,逐项进行。

东赞:乐止!行东堂省视礼。
西赞:行西堂省视礼。
东赞:发炮!
西赞:鸣金!
东赞:扬号!
西赞:起鼓作乐!
东赞:东堂引礼宾引祀神生诣香案所省视香案。
西赞:细乐作!
东引(引祀神生诣香案所省视香案):香案省。
东赞:香烟缥缈否?
东引:香烟缥缈。
东赞:站立东阶。
东引:东阶站立。
西赞:西堂引礼宾引祀祖生诣酒樽所省视酒樽。
东赞:细乐作!
西引(引祀祖生诣酒樽所省视酒樽):酒樽省。
西赞:酒味馨香否?
西引:酒味馨香。
西赞:站立西阶。
西引:西阶站立。
东赞:东西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神祖位前告明省视香案、酒樽。
西赞:细乐作!
  [东西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神祖位前告明省视香案、酒樽]
东赞:祀神生端立拱手,请东堂司祝宾致省视香案词。
东祝(吟诵):词曰——
      金猫宝鸡结良俦,香炷烟生满室浮。
      玉案频熏忘倦意,珠帘不卷以常留。
    词毕。
东赞:祀神生暂垂手。
东引:暂平身。
西赞:祀祖生端立拱手,请西堂司祝宾致省视酒樽词。
西祝(吟诵):词曰——
      兰陵美酒郁金香①,玉碗盛来琥珀光②。
      未饮先教人半醉,却疑身在杏花庄③。
    词毕。
西赞:祀祖生垂手。
西引:平身。
东赞:各复各位。
西赞:大乐作!
  [按:以下依照上述方法逐一省视。东堂省视茶茗、肴馔、盥洗、彩毡等;西堂省视粢盛、匙箸、鼓乐、祀文等]各项省视词如下:

  省茶茗:
      雀舌龙团④名不虚,心能清涤渴能除。
      问渠此日香如许,采自山上第几株?
  省果品:
      春华秋实样儿圆,色自鲜红味自甘。
      掷果盈车成韵事,而今又喜见潘安⑤。

———————————————
  ①兰陵——地名,产美酒。郁金香,一种香草,古时用来浸酒,用郁金香浸过的酒呈金黄色,芳香扑鼻。
  ②琥珀——松柏树脂化石,呈黄色或赤褐色,此处形容美酒色泽晶莹可爱。二句用[唐]李白《客中行》诗。
  ③杏花庄——即杏花村,风景优美。[唐]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为押韵,故改“村”为“庄”。
  ④雀舌龙团——龙团和雀舌均为茶叶名,出自[宋]苏东坡诗句“清泉烹雀舌,活水煮龙团”。
  ⑤掷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载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南朝·梁]刘孝标注引《语林》:“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按:潘岳,字安仁,俗称潘安,西晋文学家。

  省汤粉:
      沸气腾腾汤适口,银丝缕缕粉宜牙。
      俱教出自司庖手,五味调和百味嘉。
  省匙箸:
      其匙功能在挹汤,箸成双竹笋双双。
      漫云物小无堪论,筹策当年忆子房①。
  省肴馔:
      海错②山珍味自嘉,开筵设宴岂离它。
      口之于味欣同嗜,技善烹调赞易牙③。
  省粢盛:
      叟叟浮浮自釜炊,盛来味美喷香时。
      溯源曾共农夫汗,怀古当吟杜甫诗。
  省刚鬣:
      猪豚豕彘羡名声,刚鬣原来是总和④。
      其味肥甘夸脍炙,未筵先欲动干戈⑤。
  省柔毛:
      其号柔毛毛自柔,山间结队自悠游。
      嫌它鲜美存膻气,杂以红椒味自投。
  省盥洗:
      精美圆盆一镜开,灯光人影共徘徊。
      涤尘除垢清肤体,光洁都从盥洗来。
  省鼓乐:
      笙簧交作鼓声隆,乐奏一终又一终。
      顿挫抑扬音似酒,来宾共醉管弦中。
  省彩毡:
      不受尘侵贴地铺,红云深护锦氍毹⑥。
      轻柔平坦堪宜膝,此日堂前拜跪舒。
  省祀文:
      之乎也者矣焉哉,七字安排成秀才。
      文以达情申敬意,且教祀祖祀神来。

  [东西堂均按以上内容逐一省视完毕,兹不赘述]

———————————————
  ①子房即西汉张良,曾从圯上老人学《太公兵法》,后为刘邦夺取楚汉战争的胜利和建立西汉王朝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处“筹”指筷子。
  ②海错——《书·禹贡》:“厥贡盐絺,海物惟错”伪孔传:“错杂非一种。”后因称各种海味为海错。
  ③易牙——人名,春秋时齐桓公宠臣,长于调味,善逢迎,传说曾烹其子为羹以献桓公。见《左传·僖公十七年》。
  ④豚(tún)、豕(shǐ)、彘(zhì)——皆猪之名。“刚鬣”注见前。
  ⑤干戈——此处比喻羹匙、筷子之类的餐具。
  ⑥氍毹(qú shū)——毛织的地毯。

东赞:乐工执玉笛二枚出乐部,立于东堂。
西赞:乐工执唢呐二管出乐部,立于西堂。
东赞:请西堂司祝宾歌《鱼丽》之卒章,
   众宾赓句叠和,玉笛助歌声,唢呐助和声。
西祝(吟唱):
      物其多矣,维其嘉矣。
      物其旨矣,维其偕矣。
      物其有矣,维其时矣①。
  歌毕。
东赞:玉笛奏《步步高》一曲以助玉韵!
东赞:唢呐奏《全家福》一曲以和玉韵!
西赞:乐归乐所。
东赞:祀神生、祀祖生揖。
东引:平身。
东赞:复位。
西赞:大乐作!
东西引:仍复拜位。
东赞:请传省视告竣一跪四叩礼!
东传:跪!叩首!再叩首!三叩首!四叩首!
西报:起。
东传:平身。
西报:一跪四叩首礼成。

———————————————
  ①《诗·小雅·鱼丽》第四章(末章),赞美物品之齐全、嘉美。

第五项 总升香

  升香由引礼宾引主人先行盥洗、熏沐礼,而后分别进行三次升香,即初升香、亚升香、三升香。每次升香完毕后,由司祝宾致升香词。

东赞:行神位升香礼。
西赞:行香案升香礼。
东赞:发炮!
西赞:鸣金!
东赞:扬号!
西赞:起鼓作乐!
东赞:东堂引礼宾引祀神生诣盥洗所沃盥①。
西赞:细乐作!
东引(引祀神生诣沐浴所盥手):盥洗毕。

———————————————
  ①沃盥——浇水洗手。

东赞:站立东阶。
东引:东阶站立。
东赞:西堂引礼宾引祀祖生诣熏沐所熏沐。
西赞:细乐作!
西引(引祀祖生诣熏沐所熏沐):熏沐毕。
西赞:站立西阶。
西引:西阶站立。
东赞:执事者焚香六炷静候。东堂引礼宾引祀神生诣兰香所初捧兰香。
西赞:细乐作!
东引(引祀神生诣兰香所初捧兰香):初捧兰香毕。
东赞:引至神位前初次升香。
  [东堂引礼宾引至神位前初次升香]
东赞:执事者接香入炉。
东赞:香入金炉否?
东引:金炉香入。
东赞:当案揖。退立东阶。
东引:东阶站立。
  [按:以下按照东堂升香式进行西堂升香式。西堂升香式完毕后,重复上述仪式分别进行“亚升香”和“三升香”]而后:
东赞:东西引礼宾分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神祖位前告明升香。
西赞:细乐作!
  [东西引礼宾分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神祖位前告明升香]
东赞:祀神生端立拱手,请东堂司祝宾致升香词。
东祝(吟诵):词曰——
      礼告初升感物华,案头祥瑞自堪夸。
      香烟篆就平安字,烛彩开成富贵花。
    词毕。
东赞:祀神生暂垂手。
东引:暂平身。
西赞:祀祖生端立拱手,请西堂司祝宾致升香词。
西祝(吟诵):词曰——
      三炷兰香入金炉,气味芬芳满室浮。
      蜡烛飞红分异彩,荣华更上一层楼。
    词毕。
西赞:祀祖生垂手。
西引:平身。
东赞:复位。
西赞:大乐作!
东西引:仍复拜位。
东赞:请传升香告竣一跪二叩礼。
西赞:细乐作!
东传:跪!叩首!再叩首!
西报:起。
东引:平身。
西报:升香礼告竣,一跪二叩升香礼成。
第六项 迎神(启椟①)

东赞:行迎神礼。
西赞:行启椟礼。

———————————————
  ①椟(dú)——木柜。这里指祖灵之位,“启椟”谓请出祖灵。

东赞:军鼓军乐。
西赞:大乐细乐迭作!
东赞:起小鼓,作大乐。
西赞:起大鼓,作细乐。
东赞:东西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面外三揖以迎神。
西赞:大乐作。
东引:揖!再揖!三揖!
东赞:祀神生、祀祖生端立拱手,请东堂司祝宾出部致迎神词。
东祝(吟诵):词曰——
      双凤云中扶辇下,六鳌海上驾山来。
      霓裳曲罢云烟破,簇拥游仙降绿阶。
    词毕。
东赞:司祝宾归班。祀神生、祀祖生垂手。
西赞:东西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神祖位前告明启椟。
东赞:细乐作。
西引(引至神祖位前告明启椟):启椟告明。
西赞:执事者请祖出椟。
西引:祖已出椟。
西赞:祀神生、祀祖生端立拱手,请西堂司祝宾致启椟词。
西祝(吟诵):词曰——
      万派流泉源灌溉,千寻大木始萌芽。
      人生溯此焉忘祖,启椟当教礼倍加。
    词毕。
西赞:祀神生、祀祖生垂手。
东西引:平身。
东赞:复位。
西赞:大乐作!
东西引:仍复拜位。
东赞:请传迎神启椟告竣一跪二叩礼!
西赞:细乐作!
东传:跪!叩首!再叩首!
西报:起。
东传:平身。
西报:迎神启椟告竣一跪二叩礼成。
第七项 三献

  “献”即献酒,分三次进行,分别称为初献、亚献、三献,逐项进行,献毕致词。

初献

东赞:众宾及祀神生、祀祖生暂退班休息。
   乐工全乐出班,绕祖堂上下各一匝,匝匝插花,大号留台助韵。
   乐归乐所,众宾及祀神生、祀祖生各就班位。
   乐止!行初献酒礼。
西赞:行初献肴礼。
东赞:发炮一声。
西赞:金鸣一五。
东赞:号扬一声。
西赞:鼓擂一通,乐奏一曲。
东赞:东堂引礼宾引祀神生诣酒樽所初捧酒樽。
西赞:细乐作!
东引(引祀神生诣酒樽所初捧酒樽):酒樽初捧。
东赞:站立东阶。
东引:东阶站立。
西赞:西堂引礼宾引祀祖生诣肴馔所初捧肴馔。
东赞:细乐作!
西引(引祀祖生诣肴馔所初捧肴馔):肴馔初捧。
西赞:站立西阶。
西引:西阶站立。
东赞:左右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祖神位前告明初献酒肴。
西赞:细乐作!
  [东西引礼宾引祀神生、祀祖生诣祖神位前告明初献酒肴]
东赞:执事者接酒入案。
西赞:执事者接肴入案。
东赞:进爵,进爵,初进爵。大乐一曲!
西赞:献肴,献肴,初献肴。细乐一曲!
东赞:祀神生端立拱手,请东堂司祝宾致初献酒词。
东祝(吟诵):词曰——
      扬壶初献紫霞杯,一饮醇醪①春自来。
      杯内乾坤人尽乐,桃花脸上杏花开。
    词毕。
东赞:祀神生暂垂手。
东引:暂平身。
西赞:祀祖生端立拱手,请西堂司祝宾致初献肴词。
西祝(吟诵):词曰——
      佳肴盈盏吉筵开,五味调和旨且谐。
      此际祖堂初献罢,乐工曲奏到东台。
    词毕。
西赞:暂垂手。
西引:平身。
东赞:乐工执玉笛二枚出乐部,立于东堂。
西赞:乐工执唢呐二管出乐部,立于西堂。
东赞:请西堂司祝宾歌《楚茨》之首章首四句。众宾赓句迭和,玉笛助歌声,唢呐助玉韵。
西祝(吟唱):
      楚楚者茨,言抽其棘。
      自昔何为,我艺黍稷②。
    歌毕。
———————————————
  ①醇醪(chúnláo)——味厚的美酒。
  ②《诗·小雅·楚茨》首章首四句。《楚茨》是一首祭祖祀神的乐歌。楚楚,盛密貌;茨,植物名,即蒺藜;抽,除;棘,荆棘,杂草;艺,种植;黍稷是古代两种农作物,亦泛指五谷。

东赞:玉笛奏《到东台》一曲。
西赞:唢呐奏《步步高》一曲以和之。
东赞:乐归乐所。祀神生、祀祖生揖。
东引:平身。
东赞:各复原位。
西赞:大乐作!
东西引:仍复拜位。
东赞:请传初献告竣一跪二叩礼。
东传:跪!叩首!再叩首!
西报:起!
东传:平身。
西报:初献告竣一跪二叩礼成。
  [按:以下依照初献程序进行亚献和三献。亚献歌《楚茨》中四句,玉笛奏《满江红》,唢呐奏《全家福》曲。亚献告竣为二跪四叩首。三献歌《楚茨》首章末四句,玉笛奏《万年欢》曲,唢呐奏《富贵不断藤》曲。三献告竣为三跪六叩首。]

亚献词:
      我黍与与,我稷翼翼。
      我仓既盈,我庾维亿①。
三献词:
      以为酒食,以享以祀。
      以妥以侑,以介景福②。

———————————————
  ①《诗·小雅·楚茨》首章中四句。与与、翼翼,繁盛貌;庾(yǔ),露天谷仓;十万曰亿。
  ②《诗·小雅·楚茨》首章末四句。妥,安坐。侑(yòu),劝饮劝食。景,大。
第八项 享祀

  享祀是由引礼宾引主人捧供品(酒、肴)至神位之上,并由司祝宾致享祀词。
  [第八项“享祀”和第九项“安神”与以上各程序基本相同。仅词、文、曲有别。行享祀礼,东堂读《祀神文》,西堂读《告祖文》]

东祝读《祀神文》:
      易首乾坤,永定夫妇之位;礼详男女,受分内外之仪。
    诚以婚姻为万化之原,而加冠实人道之始也。兹有弟子△△,
    年甫弱冠,择配△门,既化童心,始理男事。御轮奠雁,爰卜
    于来朝;筮日诹宾,特祀于今夕①。服将加矣,罔敢自擅;祀
    已重矣,是用告虔。伏愿神力栽培,灵光照映。美着冠裳,无
    忝成人之美;象占风火,用叶君子之占②。从此星渡银河,花
    生玉烛。乃日富而日贵,歆羡九如之歌;亦宜室而宜家,旋听
    三多之颂③。
    尚飨!!

西堂读《告祖文》:
      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凡有喜庆,罔敢弗告。兹者裔孙
    △△,蒙父母养育之恩,赖祖宗庇荫之德。昔借月老以传书,
    姻联△姓;今当星期而往迎,虔告祖堂。伏冀祖德之栽培,
    咏鼓瑟而欢联孔极;还期宗功之默佑,歌宜家而发福无疆④。
    迨今迨吉,鱼水契千年之合;寝炽寝昌,芝兰欣百世之芳⑤。
    特俱薄仪,敢云维时而维有;用申敬意,切愿来格以来尝。
    尚飨!!

———————————————
  ①御轮——指古代婚礼中新郎给新娘驾车;奠雁——新郎到女家迎亲,献雁为贽礼,称奠雁。筮(shì),卜筮。“筮日”即行卜筮礼仪之日。诹(zōu),咨询。
  ②风火——八卦之“巽(xùn)”代表风,“离”代表火。《易·家人》:“家人,利女贞。”《彖》曰:“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卦象是离(火)下巽(风)上,为风从火出之象。“叶”读xié,和洽。
  ③“三多九如”是我国传统礼仪中常用的祝颂之辞。“三多”即多寿、多福、多子孙,“九如”即《诗·小雅·天保》中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如松柏之茂九种祯祥之征,歌颂有德之人福寿延绵不绝。
  ④鼓瑟、宜家——均出自《诗经》。《·小雅·鼓钟》:“鼓瑟鼓琴,笙磬同音。”《诗·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⑤迨今迨吉——语本《诗经》。《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汉]郑玄笺:“迨,及也。求女之当嫁者之众士,宜及其善时。善时谓年二十。”后以“迨今迨吉”谓嫁娶及时,婚姻美满。寝炽寝昌——愈来愈昌盛。
第九项 安神(还椟)

  [与以上各程序基本相同。行安神礼,东堂读《安神词》,西堂读《还椟词》]

东祝读《安神词》:
      用申敬意表微忱,既饱当教安此身。
      神所凭依将在德,我之对曰不徒文。
西祝读《还椟词》:
      祀事孔明敬意申,且将喜事告先人。
      应知启椟须还椟,祖德宗功裕后昆。

第十项 告成(撤馔、退班)

东赞:乐止。行告成礼。
西赞:行撤馔礼。
东赞:发炮!
西赞:鸣金!
东赞:扬号!
西赞:起鼓作乐!
东赞:祀神礼成。
西赞:祀祖礼成。
东赞:执事者焚楮①焚文。
西赞:所设俱撤,鼓乐留班。
东赞:祀神生长揖告退。
西赞:祀祖生长揖告退。
东赞:乐工初擂鼓、初作乐。
西赞:众宾离席揖。
东赞:乐工再擂鼓、再作乐。
西赞:众宾退堂揖。
东赞:乐工三擂鼓、三作乐。
西赞:众宾降阶揖。
东赞:告祖礼成。执事者焚楮焚文。所设俱撤。
   鼓乐合作,金炮齐鸣,众宾齐退。

———————————————
  ①楮(chǔ)——旧俗祭祀时焚烧的纸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