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奇传说:红尘冷暖

 敬亭山人138 2016-12-26

柳永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这么一个大名鼎鼎的人,却“名不入正史,生卒年不详,无婚配记载,死葬地不明,死时无亲族相送相葬。”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不仅惹得皇上心头不爽,更因为他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靠歌妓养活。男人靠女人养,本就是掉价的事,何况还是被烟花青楼女子养活,你说所谓的道学大儒们不气得吐口浓痰都算好的了,还给你立传写史?做梦去吧!文人的这副嘴脸,几千年就没有变过。

柳永原来叫三变,这名字是挺怪,但内涵深,出自《论语》“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闻其言也厉”,他老爹希望他成为谦谦君子,而他因为生在典型的奉儒守官之家,所以也养成功名用世之志。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在家乡崇安(今武夷山市)已小有名气的柳永,离开故里,进京赶考。然而,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一旦出入“秦楼楚馆”,接触到“竞赌新声”,柳三变浪漫而放荡不羁的性格便显露出来,因此,青楼成了他最喜欢去的地方,这和四川人有事没事喜欢坐茶馆一样。

去青楼当然不是狭义上的找小姐玩。宋朝时期的青楼女子多才多艺,其中不乏填词作曲的优秀人才。所以,柳三变去青楼玩,就相当于是见文朋诗友,只不过文友有才情,有姿色,还有情趣,这就妙不可言了。

柳永的婉约意深,再一经歌伎传唱,很快走红,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大江南北, “凡有井水饮处,皆歌柳郎词”。然而,这么一个有才的人,科举之路却异常坎坷,屡考屡不中。

史载,柳永作新乐府,为时人传诵;宋仁宗洞晓音律 ,早年亦颇好其词。但柳永好作艳词,宋仁宗即位后留意儒雅,对此颇为不满。及进士放榜时,宋仁宗就引用柳永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句子说:既然想要“浅斟低唱’,何必在意虚名?”,遂刻意划去柳永之名。

宋人严有翼亦载有此事,说有人向宋仁宗推荐柳永,仁宗回复:“且去填词”,并说自此后柳永不得志,遂出入娼馆酒楼,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传奇传说:红尘冷暖

宋朝词人柳永一生不得志

在宋代,歌伎大多以歌舞表演为生,所演唱的词曲好坏,直接影响她们的生活状况。和今天的一些歌星想出名,就得找当红的词曲大腕的原创新作首唱一样,而当时,柳永(因屡次落地后,改名柳永)是当时最有名的词作家,所以歌伎们对柳永必须众星捧月,竭力讨好。而柳永要生存,要用词句抒发自己的心情,反映自己的思想,也得靠歌伎的资助和传唱。所以,柳永捧红了大量的歌伎,而歌伎又用金钱物资保障了柳永可以衣食无忧,流连于青楼曲坊。这是共赢的 ,也是生存的法则,所谓的“婊子无情”,往往都是“男人无义”。一旦相互尊重或者相互依存,又哪来的无情或者无义呢?

青楼毕竟只是青楼,柳永还是想入仕的。但是一直到了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特开恩科,已经暮年的柳永和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以后又因为“填词忤旨,虽然磨勘及格,但久不得改官”。据说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没有亲人祭奠,只有闻讯赶来的无数歌伎,连他的安葬等后事都是歌伎凑钱操作。每年清明节,歌伎们又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柳永在家排行老七)”或“吊柳会”,这种风俗一直持续到宋室南渡。

青楼女子的情谊,足以让那些“道德楷模”汗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