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朝石棺上刻有“开者即死”,神秘墓葬规格之高令人咋舌

 陆潇潇 2016-12-26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具独特的房形石棺。石棺长1.92米、宽0.89米、高1.22米,棺盖由整体的石材雕琢而成,棺体则由6块石头拼合而成,中间有可以打开的门,两侧有窗,古代建筑的斗拱、瓦当等细节,都在石棺上得以还原。然而,这样一件精美的艺术品给人的第一感觉不是赏心悦目,而是惊悚,因为石棺之上醒目地刻有四个字的毒咒--“开者即死”。那口石棺就是相当有名的“李小孩石棺”。

古代土葬的习俗由来已久,最迟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现象已经出现在中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尤其是在阶级社会鲜明的特点下,墓葬已经从一种行为演化为一种文化,具有相对完整而成熟的体系。至隋唐时,根据墓主人的身份、社会地位、爵位和功绩等,墓葬的规格、随葬品、棺木材料和尺寸等均有严格的规定。

古人认为“逝者为大”,既然墓葬被视为墓主人在“另一个世界”生活的空间,埋葬他们的人自然不希望逝者在死后还被打扰。因此,古人常常在墓葬建造的过程中设计许多防盗手段。极端的如秦始皇,为了防止皇陵位置走漏,将工匠尽数囚死于陵中。当然,类似的例子数不胜数,只在棺材上刻上一句毒咒,在当今看来是一种“幼稚”的行为。不过,“李小孩石棺”的反常之处不在这里,而是墓葬的规格,与主人身份难以匹配。这背后却隐藏着一段特殊的历史。

“李小孩石棺”的主人是一位名为“李静训”的9岁女童。历史上的李静训字小孩,是隋朝光禄大夫李敏的四女。别看李静训不过是一个小孩子,家境可不是一般的殷实。其曾祖父是北周骠骑大将军李贤,祖父是北周名将李崇,曾追随周武帝灭北齐,后在杨坚一统天下的过程中也功不可没。不过到了李静训父亲李敏这一代就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了,在李崇于公元583年在与突厥的战争中殉国后,李敏便被杨坚收养在宫中。

公元581年,周宣帝宇文赟的独女宇文娥英选李敏为婿,最后官至光禄大夫。而李静训从生下来就备受宠爱,尤其是受到北周皇太后、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的宠爱。这个杨丽华在历史上也算是个悲剧的角色,她性格温柔,人品好,虽作为杨坚的长女,生于宫中,却未受到宫廷尔虞我诈之风沾染,因此在宫内的威望极高。而虽然杨丽华是杨坚的女儿,但她对父亲篡周一直耿耿于怀,就连后来逝世时墓碑上也刻的是“周皇太后”。不过,随着李静训的降世,这一切有所缓和。

据文献记载,杨丽华妃常宠爱李静训,不仅对其呵护有加,甚至在所有大小活动中,都将李静训带在身边。然而好景不长,公元608年,李静训“遘疾终于汾源之宫”,即在同隋炀帝前往“汾源之宫”(即汾阳宫,位于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管涔山上)途中意外病逝。杨丽华非常伤心,要求将其厚葬。

这个厚葬到底“厚”到了什么程度呢?据记载,李静训墓打破了许多墓葬制度的规定。首先,隋唐时无论是皇亲贵胄还是朝廷重臣,墓葬一般都位于市郊,而李静训的墓不但位于大兴城(即后来的长安)内,还被埋葬在著名的万善尼寺。这个万善尼寺是专门用于安葬皇家妃嫔的场所,李静训之墓虽然在形式上比较简单,墓室除了墓志与石棺外并没有其他设计,但其规格不低。考古专家称,虽然在隋朝时石棺非常普遍,但是极少有人可以在死后匹配到房形石棺这样的规格。按当时墓葬制度规定,只有一品以上的皇室成员和对国家有极突出贡献的重臣才有资格,然而,李静训只是因为杨丽华的宠爱便受到此等待遇,确实是破格了。

除此之外,李静训墓的随葬品也是可观,不仅数量庞大,230余件陪葬品无论是陶器、珠宝、玉石器、玻璃器、丝织品还是金银首饰等,均非常精美。其中许多陪葬品还来自波斯等国,是当时外国使者用于朝贡的礼品。这种规格非常罕见,考古专家由此推断,安葬李静训的工作是由杨丽华亲手主持的,其规格已经远超墓葬制度的规定,是目前发现保存完整的规格最高的隋朝墓葬。

当然,最为醒目的还是李静训的石棺。虽然在墓的封门或是棺材上刻有咒语,是古代墓葬中屡见不鲜的事情,但是出现“开者即死”这样狠毒而直接的毒咒,还是相当罕见的。然而,这恰恰反映出杨丽华对李静训的喜爱,对其意外病逝的不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吓住盗墓者,使其知难而退;更重要的是,杨丽华也希望早逝的李静训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安享生活,快乐无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