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董氏入赣谊谦让三大祖庭的探讨

 千里草世界 2016-12-26
董氏入赣谊谦让三大祖庭的探讨

 

                                                     董 世 策

  董氏入赣三大祖庭,历朝直至现在都在争论不休。有人肯定,有人否定。董氏入赣有无“三大祖庭”?民间自宋纂辑姓氏谱牒以来,代远年没,朝庭更迭,历宋、元、明、清、民国至今,相关各地支派已五修、七修、八修,但因故或因忌讳记载不一,也有的支派因年代遥远或口传失误导致世系昭穆、名讳字号、生卒葬娶、迁徙年代等出现失真或重复、漏记现象。笔者发现首先记载谊、让、谦名讳的是宋理宗时右丞相、熹公八世孙董槐在1258年左右撰写的《虞乡遊临川扩源董氏源流考序》。而明确董氏“谊、让、谦”入赣“三大祖庭”的是清嘉庆12年流坑司徒仲五公廿四世孙贡生董楷撰写的《统宗重立字支派序》:“历来至晃公之孙曰谊曰让曰谦三大祖庭焉”。董槐在考序中称: 翦生子曰谊,仍居霍源。翚生子二:长曰让,隐居抚州扩源,幼曰谦,潜至流坑迁居焉。

  , 相关地方董氏族谱世系的记载

  , 武宁泉溪谱: 董晋--全素------------廷秀--椿------(谮至流坑迁居焉)------(泉溪始迁祖),,,,,,

  , 乐安流坑谱:①流坑六修族谱:清然生子二:万一讳连、万二讳称,万一生子三:尚一尚二尚三讳伸,尚一生子二: 仲一讳全(海口派)仲二讳含(北源派) ,尚三生子:董合(流坑派)

     ②广东南雄谱中由流坑合公廿二世孙董开尧在明嘉靖丁未年撰写的《董氏仕宦纪錄跋》称:“晋唐末自河中游宦江南,值李氏乱,晋玄孙清然避居临川扩源,晋传溪,溪十三传至清然,清然生万一,讳连生尚一尚二尚三,墟在宜黄三都,,,,, 尚三讳伸生合,,,,, 合徙庐陵今为乐安流坑派”。

  , 徳安黄田岁进士候选儒学训导董复昌为修水撰写《杭口南山分迁源流序》称:“晋传十一世而有翚,翚生子二,长曰让,幼曰谦,让生连连生申,申字清然。谦生述述生熹,熹字徳昭,清然公与德昭公为堂兄弟皆翚公裔。,,,,, 杭口谱起世于清然,清然生万一万二万三,后万三公十二世孙以青由乐安流坑迁新泥,,,, 发先由新泥迁杭口落居焉”。

  ⑷,信安(浙江衢州) 广川董氏宗谱(江西南丰董氏族谱) 赓承事(名京叔、字青然、号朴斋、葬黄山寺) 生子三:万一(名甫、号义芝、居士、創黄山寺)万二(字子盟)万三(字子成); 万一--桂秀----贡八(后未吊),万二--梅秀----贡九(后未吊), 万三(本支派祖)(松秀、槐秀、柏秀)(巩、肇、啟、惟甘)(贡一至六、元良)[以下按字辈] --------------,,,,,, 

  ,临川湖溪董氏族谱: 董晋--全素------------廷秀--椿------董亮(号体泉,也有谱中称:号让,本支鼻祖)-- 道缘--文质--励臻--安哲--兴诗--如奎--正义--郑公--仲三(湖溪始迁祖)-- 政一--信一,,,,,, 

  ,对各地谱载的分析释辩

 江西武宁县官莲乡泉溪村的董氏始迁祖董珪是董谦裔孙董熹(: 德昭,后唐天成时926--929武宁县令)的长子, 其后裔董槐南宋嘉定六年(1213)登进士、宝佑三年(1255) 任右丞相,景定三年(1262)病逝。约1258年前后废遗产、修金谱而撰《虞乡遊临川扩源董氏源流考序》。虞乡即河中(山西永济虞乡镇) ,临川扩源即抚州宜黄。也就是由虞乡徙迁扩源。考序所列世系从董晋到董熹共十四世,若按董熹25岁左右任县令推算,董熹应在900年左右出生。相隔13世、177年左右,平均13-14年左右一代是不合理的,值得方家共同探讨。但不能因为世系的瑕疵而否认董槐修谱,否认董谦世系,泉溪董氏以及分支徙迁田铺、黄荊林庄、峒霞村、瓜源、甫田、濯港、栎田、北山、山溪口等地和从这些地方分迁外地的董谦后裔是真实存在的。有的人说徳昭是从流坑外迁的。笔者同样不否认董珪随父从流坑徙迁至泉溪。但应明白董珪之父董熹(字德昭) 后唐天成时就已经是武宁的县令了,世系连接不是很目然了?

 流坑董氏六修族谱,以合公为始迁祖,并追溯至扩源清然、万一、尚一尚三以及分柝海口、北源、流坑的仲一仲二仲五。这种修谱方式是对的、很可取的。正如董裕在本源考所云:“尤加详于司徒合以下,而谱而祠咸祖合者,重始近也。乃清然以上则不详者,匪不欲详,不敢详也”。 但有人却节外生枝,言清然者即董晋之孙居中,‘自812居中在三叔全素的帮忙下料理完父母的后事,从河南经安徽到达江西的叔祖父董申处,随后迁居宜黄定居,改名清然。’笔者认为:此说值得商讨,①之孙与裔孙的称谓是有区别的,裔孙是指远代子孙。董溪的墓志铭中载:“居中好学,善为诗,张籍称之 张籍(766-830),董居中受教于他,并得到他的尝识和提携。由此推断居中应生于790年左右;若居中是清然,万一于天佑元年(904)葬其考于庵后,董清然岂不是有115岁了?②居中不是居士,清然也不是居士,万一才是居士。在《流坑居徙考()》和《重修黄山祠碑记》里有明文记载的,并没有说清然是居士,而是说万一居士。③若真要排世溯源,笔者认为: 华中师大博导董泽芳撰写的流坑六修谱序三:“董晋之玄孙清然避居宜黄扩源。即:董晋(723)--(763)--居中(790)--(815)--清然(840)。这就是自已------曾孙--玄孙。和董傪的《登科题名录序》:“一居临川,一徒鄱阳,一徒庐陵,即五世祖合也 : --清然--万一(865)--尚三(890)--仲五(915),方为五世于723年、清于840,平均29世,于915均27.4。董氏入赣应是在唐僖宗874至880年王仙芝、黄巢动乱时期,避难而徙迁。董合徙迁流坑应在南唐昇元年间(937—942) 。这种提法的年代计算逻辑才较为合理。

  杭口、信安董氏来源于江西南丰董氏族谱中的万三后裔,并将万三列清然之子,但笔者查遍相关谱牒都没有万三是清然三子的记载,泉溪明万历三十八年董发春撰写的谱序中只载:清然娶乐氏生万一万二。流坑历代谱也如是说,就连信安嘉庆十二年(1807)谱载仲三公之裔孙廿三世孙太学生顿春为之撰写谱序也云清然生万一万二,清照生万三。但南丰、杭口、信安、玉山、建宁等地均将万三列入清然之子。并称:“始祖清然于宋朝间由抚州迁车干(黎川县中田乡车干村民小组),生子三: 万一万二俱未吊,我祖万三自宋徽宗时(1101—1125)金人作乱遂家于其地(这个其地应是南丰) 。这就使笔者很感迷:①这个万三是清然还是清照之子?②清然在唐末天佑元年(904)已去世,怎么会在宋朝间太祖时(960年以后)任兵部侍郎,迁黎川车干后又葬回黄山寺?③按推算万三若是清然三子就应出生在875年前后,到宋徽宗时不是有200多岁了。所以笔者分柝: 万三不应是清然之子。

 湖溪董氏尊董亮为鼻祖,董亮,号礼泉(在‘董氏历代源流序’中又称: 号让) 。生于后唐潞王清泰二年(935),卒于宋天圣二年(1024),世家庐陵,宋至道三年(997) 徙迁盱水南城广东乡浮潭陂复迁南丰后花园再徙临川城南富家岗开基筑室再徙射猴峰后昌源,十世祖董仲三,讳士侃,字淑度,生于宋庆元五年(1195),卒于宋咸淳元年(1265) ,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 徙湖溪(为本支始迁祖),生子: 政一,讳希圣,字达蒼。谱称: 来於唐、盛于宋,族称古族、家云世家,吾乡之南亦多逊焉。‘我祖亮公迁隐后昌源爱其山水之秀,乃定居其地,凡九传尤是科甲比肩,人文接种,,,,, ’。 德兴董煟也云: 在临川者,其族尤盛。嘉定间,居谊[:湖溪八世] 帅蜀,而诸子亦继世登科。居谊遣人访先陇於番地,扫祭而去。 笔者曾去湖溪、廖坊等地查阅谱牒,令人迷惑的是:清嘉庆十二年仲三公廿三世裔孙、国学生顿春撰写的《扩源董氏源流考序》,首次着墨详叙万三仲三后裔世系排列、迁徙落居的考序,既然是仲三的后裔,湖溪后来修谱就应引用或出现该《考序》,但找遍两地的谱牒均末发现。到目前笔者都没弄清董顿春是哪里人?属仲三公哪支系?该《考序》是为哪里修谱而撰写的?万三仲三朔上源、续后世的依据在哪里?为何湖溪董氏始迁祖董仲三娶彭氏生子政一与《考序》中的叙述雷同?笔者参考上述世系、年代、迁徙分柝:①董亮是董让、还是董谊?据推算谊、让应约出生在815年,而亮出生在935年,与谊让谦是亲兄弟、堂兄弟都不可能相差120年。②董亮是万三?为何在《考序》、湖溪谱、南丰谱对万三详叙的世系、名讳、年代、迁徙都各有不同?③董亮是董含?据董顿春的《考序》中叙述“仲二公名含,迁宜黄北源,转迁临川(也),复徙乐平、徽州及上峰等处,皆分处焉”,并没提及迁湖溪等地。④董亮是仲三?虽然俩者在推测年代上很吻合,在915--935年之间,但在世系排列和年代上仍有矛盾。虽然笔者曾去湖溪,但因时间倉促未能细仔研究,靠手工抄录也不完全。正如湖溪一位宗长说:“湖溪董源流渊远,从明成化十八年(1482) 首修宗谱以来,共七轮修谱,从没与他宗支合谱”。笔者认为: 湖溪董以亮为鼻祖,是让派?谊派?还是董氏入赣的自成流派,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发现、理。但笔者在研究湖溪董氏时有几个值得关注的记载。⑴董顿春的《考序》明确:董谊后裔在临川后昌源。“,,,,,, 谊公生子二,,,,,, 恩公生子一,中,字清照,照公生万三,三公生尚四、尚五,五公生仲三公,讳金,娶彭氏,生政一,政二,,,,,,, 九支分派,奕叶流光,为修江之望族,不可尚也,,,,,, 自唐时,河中徙临川扩源,即后昌,徵兵讨乱,诸镇強横,各处不法。”这里指的“即后昌”,应该是后昌源后昌源在临川东南的腾桥镇戚姑山旁射猴峰下背(毀),距村3⑵董顿春清嘉庆九年撰写的《考序》称: 尚二生子二:仲三、仲四。仲四失考。但在清嘉庆十二年的《考序》中修改为: 尚二生子仲四,四失考。证明仲三不是万一尚一、尚二、尚三的后裔。⑶据湖溪董长老说,宋时曾议修谱,流坑还送来匾幛,董德元还写了“历代源流考”后因居谊流放,董氏避迁而未玉成。但笔者细阅该《考》,疑是伪作。“李荐之晋,丁谤之槐”。董德元(1096—1163)怎么能宝祐三年(1255) 丁大全逐槐呢?更居谊是嘉定十二年(1219)流放湖南永州。

   结论: 董氏入赣三大祖庭无论是从各地董氏谱牒记载或现有各地董氏居住点的人口分布来看,是真实存在的;连谱、并谱、统谱有利也有弊,反映了各地董氏的脉络,但又混乱了部份世系的昭穆; 天下一董,联谊的目的是聚族,聚族的目的是溯源,冀各地董氏以宽容之心,团结一致,光大董氏精神,壮我董氏族风。

 

                                2016,06,18,

  本文据各地族谱记载,分柝探讨,就事论事,若有不实、不敬或有冒犯,敬请宽容指正。    笔者致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