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34 2017年国考错误率最高的片段阅读题

 平淡水的平凡 2016-12-26

印象中,文物给我的常是一种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印象,仿佛都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和百科知识别无二致,与普通人的生活多有隔膜。尔后,逐渐有一些机会听到收藏家回忆他们和某一文物相遇、相守的故事,或充满人情世故,或有彼此坚守,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似乎还能感受到老物件的温度,意识到原来“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

A.睹物思人

B.物尽其用

C.超然物外

D.寄情于物

 

这是今年国考争议最大的片段阅读题,错误率在我们题库内接近75%

 

没做过的可以先做一下。

 

先审清楚题目。这是一道态度观点题,问作者对于“文物”的看法,所谓对文物的看法,即认为文物有什么价值,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文物。


分析文段:

第一句说的是作者以前对文物的印象,是高冷、神秘、刻板、枯燥的,是遥不可及的;


第二句说的是作者听来的收藏家与文物的故事,注意不是作者与文物的故事


第三句开头说“我便开始对文物有了新鲜的认识”,其实看到这句话,大家应该就能够立刻反应,这才是作者现在对文物的看法。作者意识到“文”是中心,“物”只是载体,收藏文物的目的就应该是传播文化。文物就是承载着文化的器物、物件,它们的价值就是传播文化。

 

简而言之,整个文段想体现的分别是:自己以前的观点,别人的故事,基于别人的故事产生的自己新的观点。层层推进,逻辑清晰,采用了前后对比的手法,最后点明的,才是作者的看法。

 

梳理清楚行文脉络,也就锁定了作者的写文章的目的,不管题目怎么问,都不会选错。特别是遇到这种迷惑项多的题目时,明白作者的思维脉络,才能拨开重重迷雾,避开层层陷阱,直指正确答案。所以在课程中,花了整整五节课对常见的文段结构和行文脉络做了详细讲解


再来看选项:

A项,睹物思人,这是文物对于有些收藏家的价值,“交织着个人的情感,也打捞起历史的点滴”,不是作者对于文物的看法。


B项,物尽其用,意思是充分发挥器物该有的作用。这不正是作者对于文物的看法吗?作者认为文物就应该用来传播文化。


C项,超然物外有两种意思,一是超出世俗生活之外,二是置身事外,显然都不对。


D项,寄情于物,原本是个文学术语,是指将情感寄托于物事之中,看似写物,实则抒情,借物抒情,托物言志。题干中,非说有寄情于物的话,也是第二句中文物对于有些收藏家的价值,排除。


答案很明确,选B。


在考场中,拿到这道题目,分解各句话本身的含义之后,基于“下列哪项最好地阐明了作者对文物的看法?”这一问题,一看选项,其实就能够迅速找到答案了。

 


我在整理国考真题卷的时候,真没想到这个题是片段阅读错误率最高的。但是数据不会骗人,后来我查了一下其它机构的题库,给的答案还真不一样,同学们也是争论不休。原本我还以为是大家在考场中赶速度,在遇到这种文字较长的题目时,不够耐心导致做错了。


绝大多数题库给的答案都是D,其解析语焉不详,我看了半天,也没明白他们的理由。


有相当一部分小伙伴支持C,依据是“收藏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传播文化,而不是仅仅将其作为物品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想表达的就是“文物超脱器物本身”。这显然望文生义,错误地理解了“超然物外”的含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