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宁市良庆区“香火龙”:舞起火红好日子

 陈怨蜚 2016-12-26

  2015良庆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时,缸瓦窑村舞动着“香火龙”。记者 潘浩 摄

说到宾阳“炮龙节”上的“炮龙”,很多南宁人都耳熟能详。但提起良庆区的“香火龙”,可能鲜为人知。“香火龙”自清朝年间从广东佛山传入良庆区缸瓦窑村以来,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那么,“香火龙”有何历史渊源?它是如何制作的?它与区内外闻名遐迩的宾阳“炮龙”又有何不同?带着一连串疑问,记者日前来到曾以制陶业盛行一时的“窑村”缸瓦窑村。

缸瓦窑村,顾名思义,是一个曾经以制作缸瓦为生并鼎盛一时的村庄,位于南宁市良庆区良庆镇。现在,因城市建设需要这里正面临拆迁,村里已不烧窑不制陶,但在一片待拆和已拆除的瓦砾废墟间,仍然可以依稀找到昔日“窑村”盛行一时的痕迹。

“‘香火龙’的来历正是原于‘龙窑’烧窑点火前奏的庆典仪式。”缸瓦窑村村民罗新有是“香火龙”第八代传承人,他说,“香火龙”是全国罕见的民间民俗祭祀用品。据传,远在300多年前,缸瓦窑村的人们就一代接一代地烧制陶器,因市场需求量大,产品远近脱销,全村制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当时,为求烧制的陶制品质能达到预期效果,人们每年中秋都要举行点火烧窑活动。这种在点火烧窑前所进行的祈祷龙神保佑点火烧陶成功的拜祭活动,慢慢发展成为一项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舞蹈项目——“香火龙”舞。

如今,每年中秋期间,缸瓦窑村都要举行“香火龙”舞表演的传统习俗。“香火龙”全身遍插香火,火光烛天,十分壮观。

在南宁,宾阳有“炮龙”,良庆有“香火龙”。那么,“香火龙”与闻名遐迩的宾阳“炮龙”在制作上又有何不同呢?“‘香火龙’所用道具和材料都是就地取材,首先用当地盛产的竹子破成竹篾,之后定型阴干约10天后才开始扎制,整条龙分龙头、龙身(9至11节)、龙尾三个部分。”罗新有说。

罗新有说,300多年前,“香火龙”从广东佛山石湾镇传入良庆镇缸瓦窑村,但“香火龙”在石湾镇已经失传。而对缸瓦窑人来说,他们的“香火龙”将世代相传。如今,缸瓦窑村的“香火龙”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这个极具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民间舞蹈以这样的方式传承与发展。(记者 陆增安)

  制作香火龙:扎龙头。记者 刘增璇 摄


  制作香火龙:老虎芋的叶柄捆扎在各个竹圈上


  制作香火龙:捆龙身。记者 刘增璇 摄


  制作香火龙。记者 刘增璇 摄


  将植物绑在龙身以便插香(良庆区文化馆供图)


  插上香火的“香火龙”。记者 潘浩 摄

来源: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