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照片】玉清池,能看话剧的澡堂

 汐钰文艺范 2016-12-27





在荣业大街和慎益大街交口,有一座小楼,如今是一家医院。家住南市附近的何志华老人,每次路过看到那幢建筑,头脑中总会不自觉地浮现昔日的场景。曾经,这里是天津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最有名的澡堂——玉清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何志华常在玉清池泡澡,这里有进口瓷砖、直达电梯、带着自家商标的洁白毛巾、周到的服务……据何志华回忆,泡澡曾经是有点闲钱的老天津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而玉清池则类似于今天的高档洗浴中心,各方面的条件远不是那些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堪忧的小澡堂可以比拟的。所以,虽然其价格较小澡堂高出很多,但很多人每天都要去泡个澡。他说,那也是一种“派头”。




南市玉清池澡堂外景,照片由天津市档案馆提供



自从建成后,玉清池的收入多年在全市的澡堂中居于第一位,后来,澡堂同业工会也设在玉清池,会长是玉清池后来的经营者、祁霈霖的儿子祁卜五。那时的玉清池是当之无愧的澡堂业龙头



玉清池号称华北第一池,建成于1924年,由天津富商祁霈霖投资修建。在保留下来的老照片中,如今仍旧可以看到那幢建筑的外形。据何志华回忆,玉清池为砖混结构,分南北两座楼,中间有天桥相连接。“外面看上去好像是三层楼,实际上是四层,带塔楼。塔楼在1976年地震中被损毁了。”上世纪50年代,何志华常去玉清池,对其内部结构极为了解。


关于玉清池的修建过程,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版本:玉清池是祁霈霖赌气修建的。


天津很早就有澡堂子,只不过最初时,那些澡堂子既不讲究,也不卫生。坑式的洗澡堂、昏暗的煤油灯、黑乎乎的洗澡水和毛巾,这是很多小澡堂内的真实场景。南市地区因为开发较晚,澡堂起步也晚,各方面设施反而相对比较好,比如南市华园澡堂。


有一次,靠经营干鲜果业起家的祁霈霖到华园澡堂洗澡。过去澡堂里有剃头、修脚、搓澡的师傅,他们对有钱人和老主顾招待都尤其殷勤。因为祁霈霖是老主顾,华园澡堂内的修脚师傅为其修脚时特别耐心,以至于用了很长时间还没有结束。经理怕怠慢了别的顾客,便催促修脚师傅。祁霈霖说要付师傅双倍工钱,经理却说,您既然有钱为何不自己开个澡堂?祁霈霖由此下决心在南市地区开一家天津最大的澡堂。


1924年,玉清池竣工。那时,劝业场、中原公司等都还没有兴建,玉清池可谓是那一带最高的建筑物。自从建成后,玉清池的收入多年在全市的澡堂中居于第一位,甚至超过了法租界内的龙泉浴池和华园澡堂等。后来,澡堂同业工会也设在玉清池,会长是玉清池后来的经营者、祁霈霖的儿子祁卜五。那时的玉清池是当之无愧的澡堂业龙头。



“以前的澡堂只接待男客,但是玉清池的三楼设有女宾部。”何志华说,玉清池是天津第一个接待女宾的澡堂,“玉清池的二楼有一个小剧场,演话剧。我曾经在那里看过演出”,这一细节,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据何志华回忆,玉清池内不仅设施讲究,卫生条件和服务也都是一流的,“一进玉清池,伙计就会高声问:‘洗盆?洗池?’”何志华说,他至今都记得伙计那嘹亮又热情的喊声。


原来,玉清池不仅有能容纳四五十人同时洗澡的浴池,三楼还有单间。所谓的“洗盆”,指的是在单间里洗,“洗池”则是在大浴池洗。何志华说,一般有文化和有钱的人都喜欢“洗盆”,但是其中好热闹的人会选择“洗池”。


何志华说,玉清池内的浴池既有热水池,还有温水池,照顾不同顾客的需求,除此之外还有专门烫脚的小池子。玉清池内洗澡和洗脸的地方是分开的,很多小澡堂用木盆洗脸,木盆因为长时间不清理而脏兮兮的,但是玉清池的洗脸池是有瓷砖的小池,就像如今家里的洗脸池,十分讲究。


“以前的澡堂只接待男客,但是玉清池的三楼设有女宾部。”何志华说,玉清池是天津第一个接待女宾的澡堂,“不过那个年代,一般规矩人家的女眷是不会出去洗澡的。”


清池有搓澡的、剃头的、修脚的等各种行当,顾客不出澡堂就可以享受这些服务。泡完澡之后,人们还可以在里面舒舒服服地睡一觉,饿了可以叫外卖。伙计会不断地送来新毛巾,绝对不会往外轰人。玉清池的毛巾都是自己生产的,有玉清池的商标,又大又厚,而且特别干净。顾客还可以自己带茶叶,茶役会给沏好。”何志华说,玉清池内休息的大椅子有限,熟客给伙计一些小费,伙计就会帮忙留着位置。玉清池内有些工人是没有工钱的,他们靠顾客给的小费生活,所以对于给小费的熟客,他们招待得尤其殷勤。


当时,一整天都泡在玉清池的大有人在。何志华说,有时伙计会在外面喊“王二爷有没有”,那就是外面有人找王二爷。里面的伙计负责帮着寻人,没找到就回答“没有”,找到了就说“正洗着嘞”,这些话一层层往外传。“玉清池的二楼有一个小剧场,演话剧。我曾经在那里看过演出。”何志华说,这一细节,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曾有报道称,澡堂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水和洗澡用具,澡堂的经营者饱受物价飞涨之苦。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澡费不能一天三涨,但今天卖的钱买不出明天用的煤,添置不起新的毛巾,甚至不够当天的开支”



上世纪40年代末,玉清池的经营遇到了困难。1946年,工务局普查全市建筑,玉清池因为天桥下垂、楼梯残破、锅炉房地面存水等问题,被列为危险建筑。第二年,玉清池又因为工人操作不慎,致使机器房内发生火灾,因此被勒令停业整顿。在内部隐忧重重的情况下,玉清池又遇到了严峻的外部环境。


当时的天津,物价飞涨甚至失控,然而澡堂业却要执行政府规定,不能自行涨价,这导致全行业亏损。澡堂业工会几次向政府申请涨价,然而并不是每次都能获得批准,仅有两次获得批准,调价的幅度又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玉清池等澡堂持续亏损。1948年,天津《益世报》曾以玉清池为例,来说明当时澡堂业面临的状况。报道称,澡堂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煤、水和洗澡用具,澡堂的经营者饱受物价飞涨之苦。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澡费不能一天三涨,但今天卖的钱买不出明天用的煤,添置不起新的毛巾,甚至不够当天的开支。”


当时玉清池的状况是,“规模相当大,每天澡费的收入,平均可以有一亿一千万(法币),不过看看他们的开支,两吨半煤的市价要合到六千万,九百担水也要合到三千万,不算添置的毛巾,事实上澡堂方面早已经添置不起了,加上杂项,一天至少一亿五千万。不够开销只好举债,到今天为止,负债已经有五十亿,这是资方的痛苦。”


玉清池在苦苦的支撑中迎来了天津的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玉清池归饮食服务公司管理,又继续经营了几十年。何志华记得,那一时期的玉清池曾经扩展经营业务,比如依托锅炉房的便利,经营蒸馏水业务。然而,因为1939年大水的侵蚀以及使用年限过长等原因,玉清池依旧存在安全隐患。


如今,玉清池早已停业,而这座“泡”了几代天津人的著名建筑,在城市的升级改造中,被作为南市的地标性建筑保留下来了。玉清池的历史,也永远留在了老天津人的记忆中。




玉清池旧照(右侧建筑),照片由何志华提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