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汤胜天:中国画的内容建构与形式建构的转换机制

 自华居 2016-12-27

汤胜天:中国画的内容建构与形式建构的转换机制

艺术导读2016-12-17阅读原文

中国画的内容建构即是题材与主题的建构,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经过选择乃至虚构而进入作品的生活内容。题材的建构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广义的,指绘画作品中所表现、描绘的生活、情感的范围或性质;另一种是狭义的,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生活形态和情感形态。

汤胜天作品

主题建构则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社会意义与作者对它的认识与评价,也就是作品的中心思想,具体建构在作品的题材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取自于生活的兰与竹即是作品的题材,竹的正直与兰的清高即是作者所意欲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兰与竹作为君子的美称则是社会所赋予它们的意义。

汤胜天作品

中国画的形式建构即是构成作品艺术形象的物质形态,即是内容建构的存在方式。形式的建构是由内在的组织结构和外显绘画语言两种形式因素所构成。作品的组织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局部之间、题材各因素之间的内在关联与组织样式。绘画语言则是作品的物质表现手段和外在呈现形式,指笔墨在绘画作品中起到类似语言的表情达意的作用。

汤胜天作品

中国画内容建构与形式建构的转换机制,即是画家将内容外化为形式的机制,是根据作品内容来确定形式结构的安排。根据作品的类型及题材规模来筹划有针对性的形式,在形式结构设计时,既要考虑到主体之所在,又要考虑到总体中的起伏变化,并在变化中求和谐统一。如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水波上一幕,人物为表现的主体,但作家的意图却非简单求形之似而欲表达洛神将离之无奈与曹植对洛神将离之悲戚,暗示人物的情感关系。在此需求之上,背景之山水在形式上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衬托与表现内容的形式,寄托了哀思。画中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穿水波之上的洛神,此处水与风之存在即是形式上的巧妙排布,被风而起的衣带与凌驾与水面造就了的洛神的仙性,拉远了与曹植的距离感,更加衬托了二人分离的痛楚。所以,内容建构与形式建构的转换机制即是在画面和谐的基础上以形式服务内容,并深化对内容的表现。

征稿:期待您在此分享您独到的艺术见解


点击展开全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