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气丸是临床中辨治肾阴阳俱虚证重要代表方,但临床中病证常表现错综复杂,故往往需要合方以辨治复杂多变的病证。 1、 复发性肌肉痉挛 肖某,女,35 岁。 有多年复发性肌肉痉挛病史,发作时小腿肌肉筋脉僵硬挛急,服用中西药,仅能控制症状,未能达到远期治疗效果。 刻诊:发作时四肢肌肉僵硬挛急,甚于疼痛难忍,因寒诱发,手足不温,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脉沉细弱。 辨为阴阳俱虚,筋脉失养证,治当滋补阴阳,调和筋脉,给予肾气丸与芍药甘草汤合方。 生地黄 24g,山药12g,山萸肉12g,茯苓 10g,牡丹皮10g,泽泻 10g,桂枝3g,附子3g,白芍50g,炙甘草50g。 6 剂,水煎服,日1 剂,每日分3 服。 二诊:肌肉筋脉僵硬挛急发作次数减少,以前方 6 剂。 三诊:手足转温,以前方 6 剂。四诊:舌上生苔,以前方 6 剂。 五诊:未再出现肌肉筋脉僵硬挛急,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 12 剂。 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按):根据因寒诱发,手足不温辨为阳虚,再根据口干不欲饮,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四肢肌肉僵硬挛急辨为筋脉失养,以此辨为阴阳俱虚,筋脉失养证。 方以肾气丸滋补阴津,温补阳气;以重用芍药甘草汤益气补血,柔筋缓急。 二方合用,阴阳得以滋补、筋脉得以调和,共奏其效。 2、 干燥综合征 高某,女,48 岁。 有 6 年干燥综合征病史,曾在多地中西医治疗,均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证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口眼鼻腔干燥,舌皲裂,舌乳头萎缩,手足不温,畏寒怕冷,下肢麻木困重,腰膝疼痛,关节晨僵,阴道黏膜干涩,舌红少苔,脉沉细滑。 辨为阴阳俱虚,痰湿阻滞证,治当滋补阴阳,燥湿化痰,给予肾气丸、百合地黄汤与二陈汤合方。 生地黄50g,山药 15g,山萸肉15g,茯苓 10g,牡丹皮 10g,泽泻10g,桂枝 3g,附3g,百合 15g,姜半夏 15g,陈皮15g,茯苓12g,生姜 18g,乌梅 2g,炙甘草 6g。 12 剂,水煎服,日1 剂,每日3 服。 二诊:口眼鼻腔干燥减轻,以前方6 剂。 三诊:手足不温、畏寒怕冷好转,以前方 6 剂。四诊:腰膝疼痛解除,以前方 6 剂。 五诊:关节晨僵缓解,以前方6 剂。 六诊:诸证较前均有明显减轻,以前方治疗80 余剂,病情稳定,未有明显不适。 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汤剂变为散剂,每次 6g,每日服 3次。 随访1 年,一切正常。 按):根据手足不温、畏寒怕冷辨为阳虚,再根据红少苔辨为阴虚,因下肢麻木困重、脉沉细滑辨为痰湿,以此辨为阴阳俱虚,痰湿阻滞证。 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百合地黄汤滋补阴津,化生阴血;以二陈汤醒脾燥湿,理气化痰。 方药相互为用,以奏滋补阴阳、燥湿化痰之效。 3、 胎儿发育迟缓(胎儿宫内生长迟缓) 王某,女,29 岁。 怀孕 6 个月,经检查诊断为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服用中西药 40 余天,复查仍为胎儿宫内生长迟缓,故前来诊治。 刻诊:胎儿小于正常妊娠月份,倦怠,口淡不渴,手足不温,头晕目眩,夜间小便次数多,舌红少苔,脉细弱。 辨为阴阳亏损证,治当滋补阴阳,固肾安胎,给予肾气丸与龟鹿二仙胶合方,生地黄24g,山药 12g,山萸肉 12g,茯苓 10g,牡丹皮10g,泽泻10g,附子 3g,桂枝3g,枸杞子10g,鹿角胶25g,龟板胶25g,红参15g。 6 剂,水煎服,日1 剂,每日3 服。 二诊:头晕目眩减轻,以前方 6 剂。 三诊:手足转温,以前方6 剂。 四诊:夜间小便次数减少,以前方6 剂。 五诊:诸证较前均有改善,以前方 6 剂。 经复查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得到明显改善,为了巩固治疗效果,继续以前方治疗,直至分娩前 20 天停药。 随访:胎儿足月分娩,一切正常。 按):根据手足不温、夜间小便多辨为阳虚,再根据 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阴阳亏虚证。 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以龟鹿二仙胶益气补阳助阴。 方药相互为用,既滋补阴阳,又固肾安胎,共奏其效。 4、 子宫内膜炎 李某,女,34 岁。 有5 年慢性子宫内膜炎病史,口服中西药,肌内注射及静脉滴注西药,均没有取得最佳治疗效果,近因病情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带下时白时黄,小腹疼痛,腰骶疼痛,手足不温,小腹烦热,月经愆期,肢体困重,口淡,舌质红瘀紫少苔,脉沉涩。 辨为阴阳俱虚,痰凝瘀阻证,治当滋补阴阳,化痰化瘀,给予肾气丸、二陈汤与失笑散合方。 生地黄 24g,山药 12g,山萸肉12g,茯苓10g,泽泻10g,牡丹皮 10g,附子3g,桂枝3g,姜半夏12g,陈皮 15g,五灵脂 12g,蒲黄12g,生姜18g,乌梅 2g,炙甘草 9g。 6 剂,水煎服,日 1 剂,每日 3服。 二诊:小腹疼痛减轻,以前方 6 剂。 三诊:手足转温,小腹烦热止,以前方 6 剂。 四诊:带下止,以前方 6剂。 五诊:肢体困重解除,以前方 6 剂。 六诊:诸证基本解除,以前方6 剂。 随访1 年,一切正常。 按):根据手足不温、口淡辨为阳虚,再根据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因舌质瘀紫辨为瘀血,又因肢体困重辨为痰阻,以此辨为阴阳俱虚,痰凝瘀阻证。 方以肾气丸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二陈汤醒脾燥湿,理气化痰;以失笑散活血化瘀。 方药相互为用,既滋补阴阳又化痰化瘀,共奏其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