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言取名的字形美与音律美

 24home 2016-12-27

  写作当中笔名、人物名的重要性,我就不多说了。

  有些人喜欢将自己情有独钟的字,或词组组合在一起,觉得很美。这些毛病在很多中学生写手中相当普遍。随便去看看,都是一些漂亮极了的形容词跟花名。作为一个过来人,就以自己的审美,来说说什么叫做汉语言的字形美。

  我看到那么多结构复杂的字凑到一起,只会觉得无限心烦。书法上说,疏密有致。任何东西都是这样,取名尤其如此,字与字相对照衬映也要讲求章法,就好比提笔结字和墨色搭配。现在都是电子输入,没有办法变换字体大小,所以在摘选几个字取名前,一定要注意字的笔画多少和字形结构,不要把诸如馨、瑰、翳、繁之类的字放一起。只有浓淡适中,才能过汉语言字形美的第一关。

  有很多人吐槽,说现在搞文学的女性啊,人物名那叫一个“非主流”(就是华丽词藻堆砌严重,连个姓都没有)啊,一看就知道是玛丽苏……从笔名到行文,是需要讲求美感的。取名字这件事,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做“男取楚辞,女取诗经,文论语,武周易”。如果有人喜欢楚辞或诗经,大概发现了,真正让人觉得美的,不会是那种生僻到看不懂、念不出读音的字。我认为,最美的词语,恰恰是最简单最利落的。

  例如,“蒹葭苍苍……在水一方”,前面四字暂时不评,光看“在水一方”。很少有人觉得它不美,为什么?先分析一下,这个词组最美的是“在”字,因为这个字的字形与后面三个字可称得上是“相得益彰”。这是笔意上的端直,与自然散乱的搭配,(注:我说疏密有致,不是说每一个词组都要有繁有简,恰恰相反,很多词组都可以打破这一规律。在字形美这一条,就包括了形体上简单字之间的结构互补。)改成“左”字,形体美也在了。但“在”字读音太美了,“一”是虚音,一般认为四字短语里有三种以上声调,就具备了抑扬顿挫的特点,尽显音律感。如果是“左”水一方,自己听一听也觉得别扭。

  下面介绍一个如何才能具备字形美的小技巧。

  随意选在一个你喜欢的名词或形容词或动词,然后找一下古文常见的助动词,如:之、乎、者、也、已、矣、焉、哉、兮。譬如我想到繁,组词“孙繁之”,当然取的不好,因为繁之谐音“繁殖”。再来,德,组词“范以徳”,字“恕之”,含义是“以德报怨,可乎?曰:可,则恕之。”(我以德报怨,可以吗?你能够做到的话,就宽恕他吧。)类似于助词的字还有很多,比如有烘托效果的虚词,止,夫,于,与,乃,如,何;一些惯用称谓,余,吾,子,予,汝,先,令,家;和一些方位词,中,南,北,在,上,下,左,西,东;颜色,青、白、灰、金、银、红、蓝、素、藕、茶、缥、翠、碧、黄、黑、玄、铅、墨、黎、粉、朱、赤、白、黛、乌、绀、绛、土、杏;天干地支,甲乙丙丁戊等;五行八卦,金木水火土……它们跟一些很具体的基本词一起出现,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留白效果,音律上也很舒缓。

  那么,哪一些是可取的基本字呢?想要有古意一点的,可以有建筑词,阁,馆,舍,池;美玉,瑾、瑜、琪、琼、瑶、璧、璇、玑、环、玫、瑰、璋、圭、琬、珏;香草,萱、芷、芝、兰、茉、菊、桂、芫、茝;神兽,龙、凤、凰、龟、麒、麟、雀、虎、狮、豹、蛇;常用于谥号的美德词,和,清,容,得,仪,恭……这样的词本身就很美,然而衬起名字美感的,绝对不是一些看似美丽的单字。要懂得搭配,就好像搭配出“麟止”,“宁馨儿”,“凤皇”,“寄奴”,“子兰”,“王羲之”,“王献之”,舒缓有度,就可以了。说这么多,归根到底就是要忌讳多笔画字跟多笔画字,那些古老而简单的字,只要细细体会就定能感觉到一种返璞归真的美。

  当然,想衬托起这些字形美感,还要言之有物,我们拒绝空洞美。怎样才能有内涵呢?有典故美,有意境美,有寓意美,三者常常是融合的。就像《诗经·大雅·卷阿》里的几句,“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有冯有翼,有徳有孝……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是有来历的,都可以算作是一种典故美。如果你能理解这些古语的含义,截取任何两个字做名字,都将是非常非常美的。

  还有我们知道的一些人的名字,“林徽因”取名自《诗经·大雅》“以介景福,大姒嗣徽音”一句;琼瑶笔下“尔康”也来自《诗经·大雅·卷阿》;“黄维德”名字来源于《诗经·大雅·抑》;《华胥引》公主叶榛名字来源于《诗经·周南·桃夭》……还有常听的“敬止”“柔嘉”之类,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有一些是连在一起直接可以拿来用的,比如“扈江离”“步踵武”(此名我敬爱的飘灯大大已经用过,请不要撞车)。我觉得无论是不是为了写作,取人名时添一些文化底蕴总是好的。

  回到开头的“蒹葭苍苍”。这一句必须单独拿出来讲,因为它关系到取名更重要的一点——音律美,也就是顺口与否。说到顺口,声律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连绵词”,诸如鸳鸯、骆驼、仓促、伶仃、徘徊、窈窕、慷慨等。

  连绵词分为三种:双声、叠韵和重言。双声是指声母相同,比如鸳鸯,都是“Y”;叠韵是指韵母相同,比如“窈窕”,都有“ao”。声律学上非常推崇这种美感,念起来回环往复、一咏三叹,特别是叠韵,诗词为了增强朗读美感,都要求合辙押韵的(合辙与押韵有一点点区别,即所谓“辙宽韵窄”,如果拼音中有元音a/i/u,合辙只需要后面的韵母相同,押韵则要元音一样,比如“花”“崖”,合辙但不押韵)。但连绵词一般会有一个特点,就是字形偏旁部首很相似,其实它是不适合作为名字出现的,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可取的。

  另外一种比较特殊的连绵词叫叠词,又叫“重言”,譬如苏小小、楚楚、翩翩,这类名字很温柔很可爱,不妨都试一试。

  现实中,字形美与音律美常常会起冲突,但怎么取舍呢?举例具体说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八个字字面美非常浓,但并不适合做名字,因为什么?音律美的另一个重要点,声调。如果我取名“梅倩兮”,这字面感觉非常美,但声调是扬降平,仄声发声短,被放到了中间,就好像写字一笔没写好还要勾涂点染一样,有凝滞感,还不如梅倩。但也不能这样叫,为什么?音律美的另一重障碍,谐音。梅倩,约等于……没钱。

  这两者要结合到一起考虑时,一般人要问一个谁先谁后,先考虑声律的是个神经。正常情况下应该在初具雏形的名上进行修缮,最主要的还是平仄的考量。参照古诗平仄的要求,我们首先需要平仄之间有某种黏连感,三字姓名应当优先考虑四种组合: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跟古诗词联一样,最忌讳三平…梅长苏…这名字实在,软塌塌跟什么似的。

  当然,光是协调还不够,字形美与音律美还要相互间有所妥协。例如“琳琅”,如果有人取名“林琅”,就算字形不美(太松散写出来不好看),我也会觉得这是一个好名字。类似的还有“温暖”“温馨”“温柔”这些既定俗称的词语,寓意美,如果姓氏恰好能有幸取成名字,再好不过了。

  而相反为了字形美牺牲音律美的名字,除了取得很奇葩的谐音怪字,倒没有发现。这里要说的是一些中草药,譬如苍术、白术这两种药材。“苍”“白”,与“术”字连在一起都很好看,但读起来不好听。不知道是不是出于这种考虑,医家变“术”音,念“竹”,读起来悠扬笃美,倒别有一番味道。类似的中医药名字既多又有趣,音律与字形之美结合得最为和谐,难怪仙剑三要把每个人都叫一种草药,而找我的编编都是茯苓、半夏之流……因此在取不出名字时,多翻翻医书,兴许有很多不错的收获,药草名称是堪与香草名频出的《楚辞》相媲美的。

  除了中草药以外,另外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就是我们精深的神鬼文化,有本土的,比如来自《山海经》等古籍中的神灵名,青女,玄冥,烛龙,相柳,英招,陆吾,湘灵,宓妃,素女,羲和,常羲,帝女辛,神荼,郁垒;有道教的,太有名的王母、玉帝、八仙等不要,一些不那么有名的比如萼绿华,安期生、董双成、莫盈、莫虚、小玉、赛赛(嫦娥俗名);佛教的菩萨、诸天跟专有词汇,比如如来、观音、帝释天、迦叶、舍利、须菩提、阿难、目连、罗汉、伽罗、伽蓝、梵音、妙叹、摩诃、揭谛等。

  当然这里所谓的“最好”不要出现,是指的不要单独出现,比如“雨师”这个词,《蛮荒记》就有“雨师妾”。这类名字并不生僻奇怪,例如中国古代就有独孤伽罗,小说里有秦般若、萧观音奴等。如果运用得当,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究竟怎样的名字才算好名字呢?上面说的都是有特定含义,字形、音律统统绕道;但毕竟天然的好名字到了现在已经不多,组词成名才是主流。这时,取名者除了看重字与字的含义以外,还应该从多个方面考虑这些字的搭配。

  前面说过字面的繁简搭配、音律的合辙平仄与粘连,这里再说一说音律的长短开闭,和字结构的多变与互补。个人很喜欢的名字有灵辄(刺客名),持盈(公主名),柏雍(小说人物名),翠浓(小说人物名),神爱(皇后名),这些名字大体上都有一个特点,读音都符合一长一短的特征,“灵”是拖长的后鼻音,平声;后一个“辄”是急促的仄声,紧收,响亮有力,重点在“灵”字上面。后面都差不多,一平一仄,如果要冠上姓氏,“持盈”就应该应该姓“李”或者“赵”等仄声姓氏;神爱就应该姓“王”而不应该姓“谢”……

  再看先有姓再定名的情况,譬如姓“康”,那么我建议的名字有“康鸣”“康琢”“康默夺”。这三个都一定的特点,前面两个的名都是左右结构,且都是平声。为什么这样?因为康是开音词,且发音时间长,后面的字如果同是平声就比较接近平均耗时。若康字后加一个仄声字,是“康泰”也就罢了,如果是“默”“末”“妺”等气势上不去的,后面再加一个韵母发音接近的字,这样连起来与一个平声字耗时也是接近的。我尤其不喜欢康熙皇帝的年号读音,“熙”字没有达到该有的紧收效果,不过字面上真的很工整。再看字形,要看到“康”字的半包围结构,它的重心落在了右边,所以左边字的重心尽量不要往那里挤,大部分重心往右偏的字跟康搭配起来都很漂亮!

  既然主要是为写作服务,一些名字理所应当要跟设定相符,比如施定柔书中关于高级妓馆“滴夜楼”的设定,紧跟着后面出现“夜女三更”,两者取意都很美,显得十分贴切。或者有排行与辈分,出现的“伯”“仲”“叔”“季”,孔子叫“仲尼”,嵇康叫“舒夜”,苏秦名“季子”,即使跟家里排行不搭,出现在名字里也很有韵味。也可以不叫名字,直接取数字来作名,如萧十一郎、唐七公子、张三、李四……这类名无论在哪里都吃得开。

  当然出现一个家族,一般是要排字辈的,不然出现一系列名字辈份容易乱。比如我写一个大户人家的其中四个兄妹,分别取名凤其章(男)、凤其昭(男)、凤其荟(男)、凤其维(女),都是“其”字辈,而他们的父亲是“夷”字辈,取名“凤夷卓”,给人以直观印象就是,这家人出自书香门第。因为这些来历大概都有,我摘取了《诗经》中的两句,“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大雅·棫朴》)“倬彼云汉,昭回于天”(《大雅·云汉》)……

  其实有关联的人物,将他们名字联系到一些古诗源词汇中,会有一种典雅之美。一般情况下还会推动情节。譬如我写好看的小说《惊艳》,要塑造两个智谋型人物,其中高义公主就叫“华英衡”,昵称“阿衡”;世家公子名叫“容成”。他们的名字与乐府诗“有熊为政,访道於容成;殷汤受命,委任於阿衡”一句相关,不仅暗指一个可以成为天子老师,一人有“伊尹”一般的才华,也暗示了两人的命运密不可分。根据这一句,还可以设计出皇帝晏驾留下绝笔遗命,任命两人辅佐太子的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