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 干货

 Amanda_ye 2016-12-27

书大抵上分为两种:虚构类,非虚构类。读非虚构类的书籍,是为了获取新知识,并应用到生活中,让自己获得进步;而虚构类的书籍,很难体会到太多的乐趣,更可能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已经彻底把获取那种愉悦的途径转移到了影视作品上。




01

我读书很快,也因此读得很多,但我从来不强调自己的阅读速度 —— 甚至,我坚持认为“阅读速度” 是个伪概念,在我眼里,只有 “理解速度”,理解速度快,才能有效提高阅读量。


遇到好书,我会抽时间朗读完。更多的时候,时间花在那些需要停下来认真思考的部分,需要停下来心平气和地开开脑洞的部分,需要反复搜索寻找更多资料与关联的部分。


阅读,是为了理解,而理解这事儿,慢,即是快;快,便是无。



02


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没有功利性。完整性阅读,是没办法有功利性的,因为其实完全没办法知道所读、所学的东西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发挥它的核能量。


另外一种阅读,称之为检索性阅读。这种阅读本身就是功利性的,比如为了支持某个论点去搜索更为精彩、更为经典的事例;又比如为了思考得更为全面,去翻翻不同属性的人群是如何看待某个问题的;再比如,为了以上同样的目的去检索自己已读过的书库……


在信息泛滥的时代里(注意,不是知识泛滥),有个小技巧特别管用:标题党的文章直接不看了。



信息这东西,必须系统才有价值。碎片化的信息也许有用,但就算完全忽略,也不至于致命。这种勇气其实不少人都有,巴菲特就是其中之一。


所以,一定要读书,而不是把本来只不过是获得知识的辅助手段而已的杂志、文摘、新闻等等当做唯一主要手段。

03


拿来一本书,不应该是抓起来就从第一个字开始读起,一直读到最后……应该先看看目录,再看看附录,仔细读读前言,也不妨在网上先扫扫书评……要先大致对这本书有个了解,然后再开始行动比较好。


在读的过程中,不断整理这些概念与方法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 “消化” 的必要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向后总结,向前预期 —— 这是最基本的理解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不断总结刚才输入的东西都有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要不断预期下一步的内容是什么……这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输入处理的过程。




所以说,在良好的阅读习惯下,理解速度会不断积累,最终不断加快 —— 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有共同点:它们不一定能用在哪里,它们早晚必然融会贯通。所以,理解过的东西越多,理解新的东西就越快。说穿了,理解能力差,无非就是见识少,仅此而已。


一旦遇到需要分享 “如何读书” 的场合,我总是会提起这句话我有一个奇怪的本领:就是,把一本书拿过来,我即便读不懂,我也能读得完。】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04



还有一个常见现象:有些书籍就是难懂,因为它的内容结构并不完全线性,也就是说,第二章的内容需要第五章的知识才能理解彻底…… 所以,最终,只有我们这种不怕暂时读不懂,能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再反复来过的人才能消化这种书籍。


一定要用起来。很多有用的东西,之所以最终没用,是因为压根没用过。知识无用,这是二货思维,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哪怕巫术都有用,更何况知识。可是不用的东西,没用起来的东西,还不如虚无 —— 因为读过、学过,时间与精力已经耗费了,这可是最宝贵的不可逆不可回收不可再生资源!


不用,学它干嘛?这与我读书的原则也是相通的:不用认真读的书,读它干嘛?这与我对生活的态度也是一样的,既然活着,就要活好,活得精彩。

暂时用不起来怎么办?教!我总是重复这句话:


05


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传递出去,分享给你身边的人。“教”,不一定非要像老师一样在课堂上给一帮学生讲……“教” 可以有很多种形式,比如,“分享” 。


如果你的朋友对此感兴趣,那你就要再仔细一点说明其机理,其作用,甚至用更多的来自自己身边的例子去讲解。在一来二去的交谈中,你会发现自己也还有很多没弄明白的地方,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更准确的陈述,需要更精彩、更令人信服、惊叹的论据…… 怎么办?回来改进呗,下次在另外一个饭桌上再演练一次……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1.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2.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3.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还没完!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我就有个很长期的榜样:Bruce Eckel。我根本不认识他,也没有过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交往,连 email 往来都没有。他是 Thinking In C++ 的作者。十多年前,他在网上发布 Thinking In C++ 第一版的写作计划,然后以极快的速度更新完成…… 毫无疑问,见识到有人这样,就成了后来我写书的时候 “雷厉风行” 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再反过来说,人家写书都可以这样,我们读书怎么可以拖拖拉拉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