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7,泛娱乐领域将涌现哪些机会?六位一线投资人干货分享!

 AndLib 2016-12-27

编者注


图为当天论坛实况


张熠:在文化领域,无论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整个行业的层面,从高速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到越来越规范、精细化、理性的发展阶段,这种阶段就造成了我们接下来整个泛娱乐和文化领域面临的比较大的产业升级结构。因此造就了一些投资方向,从我们这边理解有几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在影视行业里边,我认为从整个靠资源获取,靠一两个大的项目而造就一些成功企业的机会越来越少,而变成怎么来提高工业化的流程。理性的文化本来就是一个产业体系,真的不是一个项目。

所以我觉得落实到影视行业里边我们更倡导匹配提高整个产业流程,符合产业升级更产业化运作的一些公司。同时他们团队的特点不是以突出一个独立的创业者,而是匹配一个规范的团队。这类型的公司会更有机会。

第二个板块我们比较看好匹配消费升级的演出,传统意义上大家都理解为演出,但是我们理解其实是线下的娱乐消费整个的产业板块。文化里边有传统的演出,还有一些文化的项目和旅游的结合。我觉得这个板块是比较有机会的板块。

第三个板块我们比较看好的是相对于影视和演出规模远远大的体育板块,因为体育我们理解依然是以内容为核心的产业,但是体育相对其他的行业是比较好的投资行业。我们认为音乐类型还是蛮有机会的,我记得之前说过一句话音乐行业切实的表达虽然还没有起风,但是现在已经微风乍起。这是我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理解。


童玮亮:我自己98年开始做互联网公司已经,自己定义互联网人,互联网人肯定希望投平台的公司,平台类的公司基本上被BAT这样的大公司握在手里边。一年能出一个就不错了,甚至说今年到现在能出一个泛娱乐的公司。平台公司肯定在找,但是什么方向不一定。我觉得互联网还是利益驱动,导致创始人成功,有很好的商业历史。所以互联网是从技术核心变成产品驱动,最后能够商业化非常成功。泛娱乐类非常类似,首先是艺术,艺术首先一定是原驱动力,但是艺术家做的商业公司跨度非常大。所以一个艺术家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好的产品经理,这里我举个不一定特别恰当的例子,过去我们看到郭敬明艺术创作并不怎么样,但是他接近用户的需求。这样的产品经理,影视娱乐类的产品经理现在逐渐的起来,了解用户需求,抓紧细分行业的需求风投就出来了。但是真正商业化,中国整体还是偏弱的。一个好莱坞优秀的编剧基本上类似于工具软件去写东西。所以工业化很多流程在中国很难做到,我们特别希望找到非常好的创业能力,理解用户需求,但是又能够把好莱坞工业化能力利用到创作,甚至在前期创作,甚至到后期创作中

 这样的团队非常少,我觉得应该是中国接下去几年理解真正大成的企业所在。韩国的影视真的吸收了很多好莱坞的方法和经验,日本的电影非常自我化、导演化。东方人更趋向于自我化、导演化,但是中国巨大的市场非常个性化很难获得非常巨大的商业化成功。所以我依然觉得好莱坞在中国必须要巨大的发展。这是接下去五年甚至十年里边巨大的机会,从内容角度抓住一个点,在工业化、标准化谁能够真正发力。


汤旭东:我觉得2017年还是围绕着IP,现在IP这一块我理解要么就是好看,要么就是好玩。像这样的方向还是蛮多的,一些传统IP的创新。国外很多IP,像橄榄球在中国很新鲜,为什么美国人很疯狂?每个人体验一下,国外IP本土化的机会还是非常多的。

第二个方向就讲大数据的势能与本体产业结合,我们投了国内最大的娱乐大数据公司,就是把所有消费者的娱乐动向通过全网的实时查询,了解哪些IP,哪些内容是消费者最喜欢的。我知道口碑变化很快,这需要一些工具抓取,包括我们投了艺术品公司,还有H0。这些都是利用大数据提供本土行业,今年欧洲杯达到80%,线上充值2个多亿。真正服务消费者,增加投入准确率。这一块我觉得跟我们的文化、体育、娱乐的结合都有很大的机会。

第三个方向,我觉得文化体育娱乐服务的,包括科技跟文体行业的结合,因为我觉得纯模式创新是不可持续的,怎么能够把这些科技跟文化体育结合起来,我们也投了做VR直播的,今年奥运会确实对VR直播做了第一次用户体验。其实这些技术确实能够给消费者带来非常全新的体验,科技和文体的结合有它的创新性。我觉得这一块也是我们关注的方向。

最后我们讲到体育,有些体育收入很低,2017年关注到体育各个新领域,有真正力量的项目做一些布局。



倪敏:过去投了很多传统的公司,我们未来关注的方向现在首先第一点是关注和消费升级有关的。什么叫消费升级?现在很多二三线城市整个收入都提高了,昨天我看见一个微信90后就是中年人了。我前天去一个直播室看他们卖东西,边直播边卖,很多买东西的买家小女孩很漂亮,家里也有钱,但是又不可能去大城市,她要去学明星或者学其他所尊崇的偶像他们买什么,吃什么。这也是消费升级的表现形式。

 从电视角度也是一样,东北原来就是看二人转,我觉得相对比较LOW,他们现在通过网上或者通过传统的人来看,这些大牌的节目制作也是消费升级。刚才几位老师讲到直播,我们出现了直播,发现直播可以变现的,传统媒体搞了这么长时间直播一直没有渗透力,现在网络平台一打直播就可以变现了。所以说打破了我们对盈利模式的追求。

第二块关注一些产业的技术变革。比如说GI技术,内容切过来,信号发过来,我怎么样很好的观看。小的技术也很多,机器人也是技术,我们的产品如果是通过3D打印,很多打印机打印出来也是技术。内容可以是人,可以是作品,可以是明星,也可以是团队,所以对内容的关心是未来一直要关注的,尤其是有历史沉淀的内容,或者是有资源的内容。现在很多自媒体都出现了细分领域,其他领域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独角兽”,我觉得未来内容板块的细分领域有可能出现“独角兽”。吴晓波老师是往细分内容走的,未来就看它的变现模式,如果变现模式处理的好,未来的方向还是比较可观的


刘冰云:我们赛马资本20%左右会遇到泛娱乐的行业,我觉得这个行业第一还是内容。很多内容前期培育也是需要的,真正好的内容是自身的内容。第二,怎么样把内容转化成普通的大众喜欢的形式,包括电影、电视的制作,在这个环节上我们也在创造更多的机会。第三,体育方面,刚才讲了体育的大数据,纯粹做场地运营的目前来说我们在这个方向有不少见解,但是赛事运营我们一直在坚持,超大型赛事完全不用一张纸,把人力降到之前的20%左右,极大的节约成本。第四是直播。我们做直播跟别的公司做直播不太一样,我们之前投了一家公司是直播购物,目前是京东跟天猫直播购物最高级别的合作伙伴。所以对直播这一块,我们希望直播这个领域投资跟消费有关的直播。明年大概有这几个方向。


傅仲宏:投资行业变化很大,实际上我已经投资了很多公司了,这里有很大的问题,大家不要看以前,要看未来。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意义是不投什么,什么项目我不投,这是很明确的。在文化娱乐行业,因为文化娱乐是精神的东西,大家解决了吃饭问题以后就想玩一玩,乐一乐,想活得更长久,想达到更多感情的诉求。从这些角度思考问题,这些布局都是有道理的。你要创业,有很多人误导你要找一些痛点的地方,有风口的地方,这个误导了很多创业者。基本上文娱行业大家看看书,痛点都已经解决了。我们未来要找什么?这个点是很难的。消费者具体说不出来的这种感觉,只有这样的话创业才会超过你的竞争对手,超过你的同行。

 所以不管在哪个细分市场,在娱乐行业创业找痛点的话已经很多了,必须找到让消费者非常爽的点,精神上、身体上、生理上全部都很爽的点。有的人说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但是没法实现,这个也不行。这些都是假象,创业的企业不要再被风口所迷惑了。跟大家讲方向是没法讲的,讲出来也是没有价值的,大家要靠自己自身在创业聚焦的细分市场里边深入的思考,可以让消费者真正的爽。苹果手机出来之前谁知道智能手机,这就是需求点的问题。我觉得大家在思维上一定要考虑清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