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河人口中的“寨”,乃源自明朝中期的一场动乱

 方远图书馆 2016-12-28
【陆河人口中的“寨”,乃源自明朝中期的一场动乱】

  “他和你‘共寨’么?”

  “这个人是和我共寨的。”

  ……

  熟悉陆河的朋友可能会发现:陆河有一些村落,其村名的末尾是带有寨字的。例如,河田镇有马公寨、兴隆寨;水唇镇有黄布寨、南进寨;新田镇有屯寨;南万镇有杞洋寨等。这些村落既没有寨墙,也没有寨门,有些是在平洋之地,跟周边其他陆河村落没有什么区别,一点也不“山寨”,却为何会叫做“寨”呢?

  原来,这要从明朝中期一场席卷粤东地区的山寇、海寇及倭寇等匪乱说起。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三十四年(1554-1555年)紫金发现矿藏起,因为采矿而诱发的匪乱,纷仍不断,烽火连天,加上期间倭海寇从沿海杀入内陆,劫掠不止,导致海丰(含今之陆丰、陆河)及周边的长乐(五华)、永安(紫金)、归善(惠东、惠阳)、普宁、惠来、揭阳(含今之揭西、揭东)等,匪乱不止,民不聊生。


  (陆河县河田镇马公寨。明朝时,该寨是粤东地区著名的“匪穴”,如著名“匪首(又被称为农民起义首领)”蓝一清曾占据此地。许多地方文献有提到。此图由罗剑彪提供。)

  为了防范贼寇,明朝嘉靖四十二年春(1563年),司府明文命令各乡建寨。不过,当时海丰县吉康都(今陆河县)的民众并未将其当回事,所筑的寨子极少。直到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三月(1564年),因为有些村落建有寨子,筑有寨墙,在防范山匪、海匪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于是,吉康都各乡才纷纷筑寨,以防贼寇。

  据明朝吉康都人彭希周记载,明朝嘉靖四十三年八月(1564年),五云筑庙山寨,仑岭筑田心寨,米完范家先筑苗竹古寨。嘉靖四十四年九月十八日(1565年),筑完田心寨,乡民各回。范家筑合江、车田两寨,(水唇)吉溪筑亭前寨,(水唇)黄塘筑官仓寨,五云筑隆兴、骆浦、石坡、宽山四寨,河田筑高砂寨、巡司寨、赤花寨、揖江寨、坝上寨、官仔寨、半径寨、沉卯水寨。至此,吉康都(陆河县)各地立寨完毕。

  不过,建完寨子之后,并未一劳永逸。这期间,一旦遇到大股贼寇的围攻,低薄的寨子依然有可能抵挡不住,从而导致寨破人亡的事情发生。例如,丙寅年(嘉靖四十五年,即1566年)三月初十夜,偷开亭前寨,戮死生员彭有眸,四月攻开半迳寨,五月偷开高砂寨,八月偷开东山寨,人口戮屠殆尽。若此者,皆为奸细外攻内应,更分不谨之过也(原按:更分,夜更哨替接者,俗曰守更)。自此以后,贼势日盛,人心日危。当年十二月初八日,黄寨、出心寨、马公寨、巡司寨、祠堂寨、下砂寨陆续逃避,各乡散退已尽。退寨之民归之崙岭五云峒者众,间有不愿移居者傍县生理渡活。当时,乡村围寨退尽,而贼益肆志,由是占出东坑、吉溪、高砂、马公寨等处,四据为巢。

  丁卯(隆庆元年,即1567年),吉康都大小围寨总计三十余,被贼攻杀已过半,惟存仑岭(今水唇镇)田心一寨,共计五百余灶(户),极力固守。那个时候,整个吉康都(陆河县),田园阻荒,耕牛抢废(方言,衰废之意),或二三共田,或四、五、六共牛一只,人皆锄耕采蕨而食,日不聊生,夜不安寝。


  (陆河县水唇镇黄护寨,又叫黄布寨。其前身为本文提到的明朝范家筑的苗竹寨。此图由范思友提供。)

  直到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三月,祸害吉康都(陆河县)及周边地区数十年的贼寇才被官兵剿灭,民众方才息兵归农。这年春天,吉康都(陆河县)民众终于散寨,各归田里居息。这场历时二十多年的大动乱,导致包括陆河在内的粤东人民损失惨重,土地荒芜,人丁减少,经济不振。

  也因为这场大动乱持续太久,所以给当地民众的印象十分深刻。动乱中的一些事物也成为了民众的集体记忆,被一代又一代保存下来。时至今日,陆河仍有不少地名和村落名,将“寨”字保留了下来。另外,现在许多陆河人说到“村子”的时候,口头上仍习惯说“寨”。例如,问某人是不是和另一人同村,会说:“是不是你共(同一个)寨的?”而说某人是我村的,也会说“是和我共(同一个)寨的”。

  综上所述,可见陆河县这些带“寨”字的地名和口头语,已经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乃是源自明朝中期那场旷日持久,惨绝人寰的粤东大动乱。

  幽壹

  2016年12月27日于深圳

  幽此壹说:穿越历史的烟云,追寻远去的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