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斯塔科维奇交响曲举隅

 阿里山图书馆 2016-12-28

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曲永远是指挥家和听众的兴趣所在,它的可听性和耐听性绝不下于布鲁克纳和马勒,也因于此,录音唱片在近四十年总是层出不穷。仅全集而言,康德拉申、斯维特拉诺夫、罗日杰斯特文斯基、海丁克等是不可或缺的必藏版本,接踵而来的巴尔沙伊、马克西姆·肖斯塔科维奇、基塔延科、杨松斯、加塔埃尼等亦是各擅胜场,目不暇接。目前我们仍在持续等待格基耶夫和特米尔卡诺夫全集的完成,同时对已经启动的西纳斯基和佩特连科的全集工程充满期望。


对于“暂时”不做聆赏全集打算的人来说,下列曲目及版本或可作为初级进阶,以便对老肖的交响曲发生其实很难逃避的兴趣。F 小调第一交响曲在任何年代都属于天才杰作,它在杨松斯和柏林爱乐手里被演奏得玲珑剔透,如万花筒般华彩绚烂。


具有同样色彩表现的是西班牙指挥家洛佩兹-科波斯,他的第一张老肖唱片是第一和第十五,可以说最体现肖氏交响曲创造才华的两部。西班牙人没有受历史和地域因素的限制,演奏得比较自由,音乐非常流畅,曲式和节奏的运用也放松自在,客观的描述和精妙布局,使老肖的带有“拼贴”风格的音乐具有世界的意义。特别是第十五,没有悲愁激越,颇有即兴成分。它们其实都属于很纯粹的音响游戏,或者再进一步说是写给作曲家自己的心灵随笔。

      

第二交响曲(献给十月)和第三交响曲(五月一日)都是前苏联节日史诗的主题,常被讥为作曲家“应景之作”而被忽略。雅尔维以恰当的结构形态行洞察入微之实,以朝内的向度将宏大的叙事转化为心的独语。他的控制力惊人,始终没有将虚假的狂欢引爆。可以说,他在贴近作曲家心灵方面,当今无人能及。


C 小调第四交响曲是老肖第一个改头换面之作,却长期难觅堪称完美的录音。从前我们听穆拉文斯基或康德拉申的老肖往往是被其整体感折服,听海丁克和普列文的又习惯将耳朵集中于音响效果之上。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我心仪的版本竟是郑明勋指挥费城乐团,它是造句和音色都有着更多新鲜感的老肖,换句话说,这是音响层次更加清晰明快,情感布局更加理性细腻的老肖。郑明勋的讲求细节到了病态的程度,以至于在高潮段落从来都引而不发,坚忍持重。他小心地分配着力度,使音响尽量平衡浑厚,并保持清晰准确的织体。费城乐团一向有骄人的乐器质感,但在奥曼迪之后的指挥统率下,虽然整体水准保持不坠,个性却已经迷失。听郑明勋指挥费城乐团呈现的老肖,权当是对费城曾经的黄金音色一次美好回忆吧。

仍然是小调的第八交响曲也许是除了第五之外最通俗的肖氏交响曲,我长期放在音响旁边的是普列文的 DG 版,他首先以录音效果取胜,是测试大尺寸喇叭的利器。

        

但是我现在要推荐的是桑德林指挥柏林交响乐团 1976 年的录音,当然,它同样在音响效果上属于上乘,而在演绎上独出机纾,作为与前苏联音乐渊源颇深的老一辈指挥大师,却能以洗尽意识形态的纯音乐观念演奏。第一乐章有许多动人之处,在乐段的衔接上强调突兀的力度变化。二三乐章也没有多少火气,平易朴实,节奏和动态比较稳定,当然也就少了许多心目中的神采。听桑德林,既不见特意强调的噱头,更没有沉溺其中不能自拔的情感泛滥。也没有华丽光滑的音色,在顶级系统中甚至有点粗糙,不过这仅是对前三个乐章而言,第四乐章的情景几乎跳出整部作品,其沉静温婉,细细潜入,具有不可思议的冥思之美。桑德林一直有肖斯塔科维奇“西方代言人”的美誉,这个第八以另外的诠释风格理应列入其代表作中。

           

作为廉价唱片的代表,伯格隆德与朴内茅斯交响乐团演奏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和第十一交响曲(1905年)可以推荐给所有的人,不论你是老肖迷、发烧迷、贪便宜迷、苏联历史迷,都会对这张唱片发生兴趣。千万不要小看伯格隆德和朴内茅斯,这两个名字陌生吗?那说明你不常看唱片目录,不关心录音史。美国的发烧天书及“TAS 榜单”可从不以名气和城市大小来作为讨论唱片的依据,所以在这个著名的发烧榜上,伯格隆德的名字随处可见,他的老肖,他的西贝柳斯都算得上是演录俱佳。我辈发烧资历甚浅,等知道有伯格隆德时,已遍寻不到他的唱片。正焦急间,EMI 毫不吝啬地推出了“小双张”,于是惊喜一个接一个,先是买到了他的西贝柳斯管弦乐全集,分装在三套“小双张”里,接着在最近发现了老肖的两首交响曲被装在一起。真是名不虚传,即使做成简装,其音响效果也是惊天动地,各项指标俱好,演绎上更是讲究大局感和力量的合理分配。

         

同属廉价的 DG “小双张”也干脆把出炉不久的雅尔维与哥德堡交响乐团问世不久的新版拖了进来,第十一(1905年)与第十二(1917年)合为一张,第十三、十四、十五合为一张。


   


它们的正价版,显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至于许多因为便宜才试着听他的人都不加吝啬地大肆喝彩。雅尔维是一个注重细节和表现形式的诠释者,他缺少哀痛的理由,所以就不会用密集的情感宣泄来压迫听者。第十一和第十二几乎听不到“革命”的色彩,其清澈的声音驱除大片的阴霾,具有爽朗的感官刺激性;第十五的第二乐章听来更像西贝柳斯,是一幅冷冽清朗的自然图景,它会产生某种移情作用,但绝不强烈;第十四担任独唱的男低音莱菲尔库斯和女高音卡扎诺夫斯卡娅虽非特大牌,但他们风格纯正统一的演唱也使得表现仍然精彩的乐队退居次要地位;第十三场面打得很开,不再乌云密布,阴霾重重。演绎理念是追忆式的叙述,而非身陷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