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执笔的流变

 星河异彩 2016-12-28

七、东汉的执笔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定都洛阳。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东汉朝历时195年。西汉和东汉时朝与同时期的欧洲罗马帝国并列为世界上最先进强大的帝国。无独有偶,汉与罗马均有大量石质的雕塑存世。从现存数量可观的汉代画像石,以及不断被发现的汉墓壁画可知,汉代人物画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其中尤以画像石(砖)上人物的表现,足可称为世界绘画史上的奇观魂瑰宝。

以往关注古代的执笔,曾经思及我国汉代画像石(砖)存世数量众多,其中会不会有执笔书写的图像存在?笔者因此关注与翻阅过一些资料,未有收获。时至今年,欣闻两位友人(书法家与考古家) 都很肯定地说,曾见到过汉代画像石上的执笔图像,惜未能提供准确的出处。虽未有得,然因此心向往之,渴望早点见到实际的图像,以知汉代执笔究竟是什么模样。因一时得不到确切的消息,我便在网络上试着搜索,不期而有惊喜的发现。
通过网络的搜索,查找到有关汉代执笔的图像有八例(其中一例经实地考察核实有误),其中山东五例(画像石),江苏一例(画像石),四川一例(画像砖),河北一例(壁画)。因为资料皆来自网络,图片清晰度有限,所以决定查阅原版图典,并希望亲见与拍摄到原件实物,然后再作分析与判断。

7月下旬,笔者踏上考察汉代画像石执笔图像的旅途。先至徐州,考察现藏于贾旺区白集汉墓博物馆由冯其庸先生题名为《课子图》的画像石﹙图7.1﹚。由于得到好友刘剑林先生的协助,非常顺利地看到原石并拍摄了图像。让人惊喜的是,当我咨询该馆拓印画像石的老师傅,知道徐州地区汉画像石上出现执笔图像的,尚有三四种之多,但一般藏家不一定愿意公开。假如这一消息属实,汉代执笔图像有可能存在二十种之多。假如有这么多图像作为佐证,汉代执笔的方式方法将可更加可信地呈现出来。当晚赶至济南,得到多年不见的书友孟鸿声仁兄的款待,并蒙其抽出两整日时间亲自开车倍同在山东境内有关地区的文保单位与博物馆考察。于是第一站长清孝堂山石祠,第二站阳谷八里庙,第三站嘉祥武氏祠,第四站沂南北寨村,第五站临沂博物馆。其中沂南北寨村汉墓馆内的仓颉像,经与该馆王馆长一起细心观察确认,其手中并未执笔,为网友误判之外,其余皆为可靠可信的执笔图像。

从现阶段搜集到的汉代数种执笔图像分析,有四例可基本确定为握管式的执笔方法,分别是:山东临沂﹙图7.2﹚、徐州白集、山东武氏祠﹙图7.3﹚孝堂山石祠﹙图7.4﹚有关的四个图像。河北望都﹙图7.5﹚手指半屈而明显超出笔杆,很可能为食指、无名指与小指并列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山东阳谷八里庙画像石上的执笔﹙图7.6﹚,也很有可能为单苞或双苞式的执笔方式。四川省博物馆所藏画像砖上的执笔﹙图7.7﹚,手指伸直,笔执在手指的前半部分,单钩法、双钩法与指尖法皆有可能。

根据东汉执笔图像中握管法明显占大多数之事实,可以首先确定东汉时期曾经流行过握管式的执笔法。笔者首次见到古代这种执笔方式,是西晋《双坐对书陶俑》﹙图7.8﹚,其中一人的执笔即类似于握管的方法。当时产生很大的困惑,不敢相信这是古代曾经使用过的执笔方法。甚至认为,这类雕塑的表现带有夸张性,何况毛笔一般细长,如实表现不但难度大,却与整体风格不统一。但自看到这些东汉真实的图像之后,加之思及古代书论中就有“握管法”之记载,所以不能不加以重视与确认。另外,英国大英博物馆藏所藏敦煌遗画中,有一幅描绘菩萨(法师)说法的场景,菩萨及弟子皆作记录状,握笔的方法也有可能为握管法﹙图7.9﹚。这不同时代的雕塑与绘画,或可旁证握管法的存在及其流传之事实。书法理论中最早提到握管法的是唐代韩方明,他在《授笔要说》中论及“夫把笔有五种”,“第四握管”一节文字,可作为握拳法的历史文献来研读:

 

第四握管。谓捻拳握管于掌中,悬腕以肘助力书之,非书家流所用也。后王僧虔用此法,盖以异于人故,非本为也。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实为世笑也。

 

其中言王僧虔使用握管法为了“异于人”,而“非书家流所用也”,可证韩氏并不清楚握管法作为唐前之古法,同时也可证明握管法在唐代已被逐渐遗弃。王僧虔为南朝齐之书法家,去汉尚不远,握管法在他而言完全有可能是作为古统来继承与执使的。其中包括“近有张从申郎中拙然而为”,也不排斥此理。这就有点像二指执笔法,在晋唐乃至明清,历代递传,如今却少有人知者。另外现代如有人使用执硬笔的单钩法执毛笔,大家会认为错误的一样,豈知这也是古代流行时间最长的执笔法之一。握管法既在唐代就被认为“非书家流所用也”,到了近现代,就仅将其作为拿大笔写大字的一种方式,谁相信这种执笔方法曾是汉王朝非常正宗的书写方式呢。

元代陈绎曾在《翰林要诀.第一执笔法》中也讲到握管法:

 

握管  四指中节握管,沈著有力,书诰勅牓疏。

 

笔者认为这节文字非常重要,值得特别加以关注与推敲。首先当然是到了元代居然还有人知道握管之法;其次是此人不但知此法统,而且似乎道出了汉代使用握管法的实情与缘由,即这种执笔方法具备“沈著有力”之特色,故便于在朝廷、庙堂等公开场合“书诰勅牓疏”之用。众所周知,汉代地处中原地带,人性魁梧豪爽;加之朝廷崇尚武威,使用这种特异的执笔方法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当你知道陈绎曾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物之后,也一定会信服其学说。

陈绎曾(生卒不详,公元1329年尚在世)字伯敷,一作伯孚,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官至国子助叙。元至正三年(1343)任国史院编修,学识优博,精敏异常,诸经注疏,多能背诵,文词汪洋浩博。真、草、篆、隶俱通习之,各得其法。分撰《辽史》,著有《翰林要诀》、《文筌谱论》、《古今文式》、《科举文阶》等。至此可知陈绎曾为博古通今之大偏修,尤其研究著作过《古今文式》,执笔方式应为其中之一目,故其说必有根据,也值得信任。

另从山东临沂画像石仓颉执笔为握管法可以推测,当时为了使用与推广这种执笔方法,便将造字之祖的执笔方式亦想象与定格为握管之法,以示握管法为古统和正统的执笔方法,这种表现方式亦在情理之中。

至此,对于东汉时期执笔图像中居然大部分为握管之法式,也许就不再感到意外了。同时,笔者根据世界最早与东晋以还都采用二指单钩的执笔方法为依据,推测汉代也必有二指单钩法的存在。或者可以将握管法视之为官方公开式的执笔方法,二指或三指单钩的执笔法可视之为文人与民间一般性的执笔法。此所以河北望都、山东阳谷与四川博物馆所存的三个画像砖石上的执笔方式又近似于二指或三指单钩式执笔法的原因。

唐代韩方明在《授笔要说》中提到过一种称之为“搦管法”的执笔方式,也即民国陈公哲在《科学书法》中提到的“古指法”。韩方明说:

 

第五搦管。谓从头指至小指,以管于第一、二指节中搦之,亦是效握管,小异所为。有好异之辈,窃为流俗书图幛用之,或以承凡浅,时提转,甚为怪异、此又非书家之事也。

 

此搦管法在韩氏看来是“效握管,小异所为”。陈公哲具体介绍“古指法”:

 

 一、大指横掌而出,在上节右边,二、食指上节尖,三、中指上节尖,四、名指上节尖。此上四指专施捺笔。五、小指旁无名指,六、腕平,手眼骨向下几乎切案,筋皆反纽,如饥。鹰攫食。

 

“古指法”与“搦管法”相比较,“古指法”的执笔偏于指尖部分。不知是否可以将“搦管法”“古指法”与“握管法”视为执笔由掌心往手指中间与手指尖方位移动而形成的一个系列,即将“搦管法”“古指法”视之为“握管法”延伸性执笔方式。聊备此一说供参考,容日后再考。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1  【东汉】  《课子图》﹙部分﹚画像石   徐州贾旺区白集汉墓博物馆

图中执笔者右手四指握笔明显,可判为握管式执笔法。笔杆粗壮,尾尖。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2  【东汉】  《仓颉》﹙部分﹚画像石   山东临沂博物馆

图中仓颉以左手执笔,大指斜翹贴笔杆,四指握笔,为握管式的执笔法。笔杆前粗后細尾尖。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3  【东汉】  《武氏祠左石室画像石》﹙部分﹚隔   山东嘉祥武氏祠

执笔者右手执笔,手指随笔杆弯曲,故可判为握管式执笔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4  【东汉】  《孝堂山石祠[画像石》﹙部分﹚山东长清孝堂山石祠

此与临沂市博物馆所藏仓颉画像石相同,都是左手执笔。因图像太小,毛笔具体执法不易辨认。但从执笔的姿态与轮廓分析,握拳法之可能较大。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5  【东汉】  《主簿图》﹙部分﹚ 壁画  河北望都县1号汉墓

图中主簿右手执笔,手指半屈而明显超出笔杆,很可能为食指、无名指与小指并列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毛笔特别短,杆端方平,很特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6  【东汉】  《楼阁人物》﹙部分﹚ 画像石  山东阳谷八里庙出土  现藏阳谷县文物局

粗看该画像石的拓片,执笔似左边的人物。及见原石细加观察,执笔者实为右边的人物。执笔者右手执笔,每个手指都有交待。从笔杆并不粗,以及笔的倾斜度分析,似为单苞或双苞式的执笔方法。这种执笔姿势只有右边人物采用右手执笔方有可能。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7  【东汉】  《三立人》﹙部分﹚ 画像砖   四川省博物馆藏

图中人物右手执笔,四指伸直平行,毛笔执于前端。此种角度的执笔方法很难辨认,因为单苞、双苞及指尖法皆有可能。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8  【西晋】  《双坐对书瓷俑》  永宁二年  1958年于湖南长沙出土

图中人物以汉代多见的握管法执笔,可见时至西晋握管法尚存。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9  【晚唐】  《说法图》﹙部分﹚ 敦煌壁画  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菩萨及弟子部分用握管式法执笔,或可看作汉代流行的握管法之遗风。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10  【意大利】  英格拉米勒斯  《自雕像》  浮雕  1070   法国版《500自画像》

在这幅有900多年历史的自雕像中,艺术家用类似汉代握管式的执笔法在作画。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八﹚

图7.11  【清】  《馗头》  河北民间年画

在这幅民间年画中,为表现馗头的威武震摄,其执笔方法采取握管式的执笔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