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执笔的流变

 星河异彩 2016-12-28

十二、五代的执笔

 

五代(907–960)指唐朝灭亡之后到北宋建立之间依次更替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与后周。五代时中原地区之外还存在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十个割据政权,故合称为五代十国。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五代历时仅53年,人物画有了新的发展,不但出现了周文矩、顾闳中、王齐翰、阮郜、贯休、石恪等名家,并呈现出较为鲜明的地域性。中原地区多受吴道子画风影响;南唐和江南地区则趋于细巧精丽。

五代留下的名家名迹数量尚可观,然其中出现执笔图像的不多,阮郜所绘《阆苑女仙图》中有一个二指单钩式的执笔图像﹙图12.1﹚。类同于唐韩滉﹙传﹚《文苑图》的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摹本中的执笔为二指单钩﹙图12.2﹚。另有邱文播的《文会图》两种,一种存有四个执笔图像﹙图12.3﹚,一种存有二个执笔图像﹙图12.4﹚,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二指单钩还是三指单钩,则较难确定。该时期比较可靠的执笔图像为从敦煌藏经洞散落于海外的遗画,其中尚有一些人物执笔的作品﹙图12.5–12.8﹚。在此或可将名家名作作为表现上层社会执笔的记录,敦煌遗画则可作为民间执笔的反映。然从这两类执笔图像分析,该时期继承了唐代执笔的传统,执笔方法似以二指单钩法为主,辅以三指单钩。且这些图像都是书法(文字书写) 类的,尚未发现绘画类的执笔图像。

五代时期传世的书法论文很少,其中南唐李煜在《书述》中有论述书法执笔的文字,并首次提出执笔的“七字法”压、钩、揭、抵、拒、导、送,且与“拨镫”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可以将此观点看作为五指执笔的理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就是现代所提倡的五指执笔的理论。先录其有关内容如下:

 

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锺、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奇哉,是书也!非天赋其性,口授要诀,然后研功覃思,则不能穷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宝之!所谓法者,擫压、钩提、抵拒、导送是也。此字今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干钩。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今向上。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李煜论述执笔的文字中,首次将“导、送”増入到“压、钩、揭、抵、拒”之后。“导、送”所指是小手指的功能,五字与七字之所以不同,在于小手指是否加入与如何加入执笔体系的。而该时期的五指执笔与现代的五指执笔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平腕与斜掌(略带倾斜),后者则是斜腕(应非平腕)与竖掌;前者的手指基本集中而指尖下倾,后者的手指则分散而朝向不一。所以,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图12.1  【五代】  阮郜  《阆苑女仙图》 (局部)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作或认为是宋人摹本而列为宋画之列,但作为执笔的图像,应以原作时代为准。图中仙女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皆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单苞)式执笔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图12.2  【五代】  周文矩  《琉璃堂人物图》 (局部)  (美)大都会美术馆藏

图中女性文官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弯曲不拈笔杆,为典型的二指单钩式执笔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图12.3 【五代后蜀】  邱文播  《文会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存有四个执笔图像,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否都是三指单钩,则较难以确定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文会图》局部之一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文会图》局部之二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文会图》局部之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文会图》局部之四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图12.4 【五代后蜀】  邱文播 (传) 《文会图》(部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有二个执笔图像,都为单钩式的执笔,但是否都是三指单钩,则不易确定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传)《文会图》局部之一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传)《文会图》局部之二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图12.5 【五代】  《地藏十王图》﹙局部﹚  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左手大拇指与食指正在整理笔毫。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图12.6  【五代】  佚名  《北方神星图》(局部)   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图12.7 【五代】  佚名  《炽盛光如来立像》(局部)  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图12.6  【五代】  佚名  《地藏十王图》敦煌遗画  (英)大英博物馆藏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藏十王图》局部之一 

图中执笔者大拇指与食指执笔,为典型的二指单钩之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藏十王图》局部之二 

图中执笔者左手握笔,执笔方法很难确定,食指单钩与食指虚悬皆有可能。如依据时代执笔情况而论,为二指单钩的可能性较大。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图12.9  【五代】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 (部分)  敦煌遗画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该图卷中出现七个执笔图像,基本上都可确认为二指单钩式的执笔方法。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一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二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四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五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六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地獄十王经变图卷》局部之七

 

执笔的流变----中国历代执笔图像汇考﹙十三﹚

图12.10  【五代】  《守墓男子执笔者》(部分)  壁画   甘肃安西榆林19窟前室甬道北壁

图中男子执笔动作描绘不够清楚,然根据执笔动态与时代执笔情况而论,为二指单钩的可能性较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