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忠言逆耳(五)

 江苏常熟老李 2016-12-29

午饭后,打开电脑正准备写日志,一修佛的朋友打来电话,这位朋友因身体有顽疾,一年前开始信佛修佛,很虔诚,今天,跟她约好的某寺院的两位僧人,本来开房间是聊聊佛法的,结果在房间内差点被两和尚给强暴了,她拚死反抗,才逃出虎口。

 突如其来的事情,令她一时间不知所措,一向尊敬的“师兄”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所以电话过来,商量该怎么办。她想去找那个住持说,我说你现在要做的是报警,让警方介入,这种佛门败类,要通过法律手段去严惩;她说,这样子会不会对那间寺院的声誉有损……

 这件事情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僧人中出了这种败类,很明显,是僧院内部的原因。这个时候如果还执迷不悟地去认为要维护寺院声誉的话,那么这个信仰就变成迷信了。

  因为今天我们不是聊宗教,就简单地说一下,何谓迷信?专指人对事物的一种痴迷信任状态,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迷信”的含义更多的倾向于“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

  回到股市中,很多的股民朋友,对技术分析也一直是保持着迷信,甚至有些是执迷不悟,变成一根筋了。

  一、短线高手论

  何谓短线?多长为短?关于这些问题,我在其它拙作中早有详细叙述。事实上操作并不分什么线不线的问题,这些都是人为定义出来的,换言之就是把简单的东西给搞个神秘而复杂的定义出来。

  大概是人类的好奇心作怪吧,越是简单直接的东西,越是会认为那是低级无用,而越是冠以神秘称谓的的东西,越是认为那是高深莫测,值得终生奋斗去研究的东西。

   短线操作严格来讲,是部分人急功近利的心理作怪下的产物。人都是畏死的,这是人之常情,在股市操作中,都是怕跌,怕亏、怕套的;所以就产生了一种极端的投机心理,企图买入就能赚,然后有风吹草动就跑路,这样子就又安全,又能获利。

   这种心理逐渐进化,就变成了,理想操作是出手就涨停至少是个5%以上的大阳线,然后次日不涨了就跑,所以就有神棍站出来,创造发明一些理论方法,天天抓涨停、抓大阳线。

    由于之前有那种“畏死”的操作心理,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可以解决的办法,于是乎就会疯狂去迷信、去追捧……

    那么市场中是不是真的有那种能天天抓到涨停板的人呢?常见网上有很多人,天天会贴出交割单,天天有涨停,这是不是真的呢?还有那些到处讲课说有神技抓涨停的神棍们是不是真的呢?

    从技术角度的观点出发,抓涨停(或大阳)这种快进快出的方法,有一个资金上的瓶颈,就是根本买入不了多少,我粗略地统计过一段时间,从分时的买点出发,抓一个涨停板,其资金投入量平均不会超过50W,而90%以上的都是在10W以下的,再多根本买不了,当然不是说没得买,要买就会是追高,一直追到涨停板,这样子做在市场环境不好时,无异于自杀,因为如果次日一个低开,就守山顶了,传说中的短线高手就变成了短命高手了。

   从复利来计算,一万本金,连续50个涨停,就变成100W了,连续75个涨停,就变成1000W了,有些大神自称炒股十多年来,就一直是抓涨停为主的,十多年,至少五六百个周,一周抓一个涨停,其人也应该早就上了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吧?巴菲特、索罗斯他们算个什么,帮提鞋都不资格了对吧?为何至今还是个无名小卒,需要到处坑蒙拐骗,搞讲座、卖光盘……

   我在拙作《散户持仓周期进化论》中,所谓短线操作,其实是一种还不成熟的方法,真正成熟的方法是主动性的中长线操作,注意是主动性的,不是那种买入后就套了,然后就放着中线,中线再不解套就放成长线的被动操作;当然主动操作,并不是那种主动去买套的脑残操作;主动中长线是有计划性的“阵地战”,而不是天天如同有疯狗在后成追着咬屁屁一样的杀进杀出,小鸟啄食一般的,美其名曰:短线高手。

   为什么主动性中长线操作才是成熟的方法呢?首先我们知道,股价上涨都是一波三折的,一轮行情如果按波浪理论会是八浪循环;特别是有些大牛股,在长达数月的翻倍行情中,很少出现大阳线或涨停板,但是它就是涨个不停,如果用那些所谓的短线方法去操作抓涨停,对于这种翻倍大牛股,要么就是被斩成数段操作,要么就是白白错过;其次,中长线的启动,其买点一般不会只有一次,也不会限于仓促,适合较大的资金投入;再次,买入后也容易管理。

   实际中的“短线高手”并不如现实中的那么风光,TA们在盘后的工作量是相当大的,盘中也是相当紧张的,往往是持股一萝筐,少则五六支,多则十几支甚至数十支,是一种广泛撒竿的钓鱼方法,买得多,当然就会是有涨有跌,只要每天把涨的截出来给你看看,跌的就只字不提,最终账户亏与赚,只有TA自己心里明白。

  二、理论与实践

  当然这个标题,不是借哲学大师哈贝马斯的著作来谈。今天要谈的是技术分析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的情况。

   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的理论,尤其是一些大师砖家们的授课,都是理论上行得通,但是应用于实际操作,往往会行不通,至少会感觉缺点什么,或者操作起来很吃力。

   我们注意,技术分析所谓的理论,其实是从以往的行情中,去总结出来规律,而这个总结的规律,往往会忽略对当时时空背景因素的考虑,多数情况下只是总结出了一些死框框,美其名曰:定律!

   学易学预测的朋友都知道,无论你测什么,无论是摇出来的卦还是报数起卦,或者其它方法得出的卦,都是在64卦范围内的,不会跳出64卦。64卦是基础的,而真正预测则会因受年支、月令、日辰和时的影响卦中的旺衰,得出最终的预测结果。

   技术分析也是一样的,走过来看,当然怎么解释都通的,但是在当时,会受到时空背景的影响,如指数、内外部环境等,会造成技术面的“旺衰”,最终影响股价的结果。

   所以,技术分析是不能单一去死套的,实践中一定不能忘记结合时空背景。单一照着书上说的,砖家讲的课去按部就班操作,危矣!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理论上行得通,实践中确很纠结。例如有大师提出,看盘顺序,先月线,再周线、再日线、再分时盘口,这种由大及小、由整体到局部的分析方法,理论上讲是科学而全面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多多。

   其一,主要是工作量太大,如果只做一支股,其它的都不管,这么详细的分析,当然是可以很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的;其二,一年当中,上涨的时间总是较少的,现在个股越来越多,一支支地去这么分析,会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当选出那支牛股时,行情已经不等人了。

  所以类似这种分析思路,只能应用于,已经选好的个股,进行周密而详细的分析,不能应用于选股。

  三、成交量论

  近年来的技术分析,普遍倾向成交量,所以造成很多朋友看盘第一步就是看量。其实看量无非就是看量柱的高低变化而以;综合简化,量柱的变化无外乎,由低到高;由高到低两种变化。

  研究成交量的思路大概都是这么一个路线,先看量,是由高到底(变地量)还是由低到高(放量),然后再看K线,是涨是跌,当然这过程当中,还有看指标的;看完K线之后,再回过去研究这成交量的性质(是机构吸筹还是出货?蒙一下先),蒙完成交量的性质之后,再又回过去综合研判最终股价的变化。

  朋友,有没有注意到,这个思路里面有重叠的部分?也有逛公园的部分?这么说,可能有些朋友不能接受,我们做个简单的试验,用东西挡住成交量,仅保留K线,是不是可以一眼看出这股价是处在什么状态,是涨是?是上升还是下降?是反抽、反转还是反弹?……等等是不是可以直观地看出来的?接下来我们挡住K线,只保留成交量,那位大神能仅从这高高低低的量柱说出目前个股的情况?那个量堆到底是什么情况,是处在低位还是顶部?谁能说得出来?

  有些朋友很迷信成交量,认为只要搞懂成交量就行了,其它的不用看了。事实上成交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是绝对的。如果单一仅从成交量出发,很容易进入一种片面的状态。尤其是中长线的操作,其量的作用变得很渺小了。

  从机构作线的角度来讲,机构要稳定的是盘中的大户,而不是小散户,没必要跟小散户躲猫猫,机构要作出一个K线的线型来稳定盘大中的大户,是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的,而要做出一个长量柱是最简单不过的,只要左手卖,右手买,闭着眼就能整出一个长量柱出来,次日只要停止这种操作,就会很快缩量,缩多少倍都不难的。

  公开披露的技术分析,很多都流于过后总结的理论,例如地量,只有明日的情况出现了,才知道今天是不是地量,如同前面说的理论与实践一样的,过后看很标准的形态,但是在当时,未必能真正整得明白。

  有些朋友往往受一些砖家的理论所影响,看到已走过的行情,幻想着老子要是在这里买进了,该是多好的买点呀。这个买点是多么的标准呀。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一些指标上面,在当时即将叉叉的情况下,是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当然等收盘了,那个叉叉就成了标准形态了,收盘再看,TMD的老子怎么这么不细心,这么标准的形态居然放过了?

  所以有些朋以往往是看到已经收盘的结果,在复盘时总结中认为是要么不细心,要么是这个量的理论还没整明白,最后就演变成了,只要搞懂了量就什么都解决。事实上你上网看看,那些天天吆喝如何看量的砖家们,他们是不是真的就如同你所想的搞懂了量呢?如果他们都没完全如你想象中的那种搞懂了,你跟在他们的后面去盲目崇拜加迷信,不是冤哉枉也吗?

   我们把时间分成四个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第二阶段2000-2005年;第三阶段2005-2007年;第四阶段2008-今。细心的朋友会发现,这四个阶段当中,成交量与行情涨跌变化的配合,是有很明显的区别的,尤其是2008年以后,那种一涨就放大量,一跌就急速缩量的情况与2000年以前有着极其明显的区别。

   这说明什么呢?市场在走向成熟。我们看另一个成熟的市场——港股,港股的涨跌与量的关系上变化与A股区别很大的,看港股的前期历史走势,A股其实是一个翻版而以;换言之,当市场走向成熟之后,单一从量入手,会越来越困难。请记住,并不是什么神棍们说的,这是从华尔街来的高手在操盘,操盘手法变了,而是市场在走向成熟了。

  再看看其它国外成熟的市场,也同样是这样的;最新出版的国外的技术分析类的著作,单一谈量的几乎很少了,有的根本就不谈了,难道是外国的大师不知道象中国的砖家那样去发现成交量的秘密吗?难道国外的大师对量不重视吗?还是他们缺心眼?我们看看葛兰碧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著作就知道了,对于量的研究,国外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专门的著作。今天国内砖家们的理论,都没有脱离葛兰碧的法则。一些神棍当成震山之宝,秘不外传的东西,在国外早在几十年前就不是新鲜事了。

 请记住:成交量的确对股价的波动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绝对的,不能单一片面地去理解和分析,宜多从多个角度入手去分析。

  由于时间的关系,待续!

  水平有限,难免有错论谬论,望高人不吝赐教!

  祝君成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