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孔子学读经!《论语》对儿童家庭读经教育的启示!

 上海稷下教育 2016-12-29

《论语》对儿童家庭读经教育的启示!

谭清风

 

我们陪孩子读经的父母和老师们一定要注意一个问题,不要仅让孩子为了读经而读经,我们自身更要有意识的、主动的去引导他们理解经典、活用经典。至少要理解经典中一些关于教育的语句思想,并能够活学活用,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论语》中关于儿童教育的一些思想,我们尊孔子为万世师表,既然是师表,他的思想里面一定有很多关于教育的好的东西,一定能找出一些对儿童读经及家庭教育相关的启示,如若不然,我们就不必要花这么大力气学《论语》。

 

孔子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老师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读经老师?孔子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又不简单的方法,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读经课堂上,第一步先带孩子“温故”,把昨天、前天甚至大前天学习过的知识、读过的经典重新温习几遍、重新读几遍,这个过程本身并不难,要说难也是难在坚持上面,日复一日的坚持不容易做到。老师和家长要做到培养孩子“温故”的习惯。除了“温故”之外,还有一个步骤也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是我们现在很多读经家长甚至老师比较难做到的,就是“知新”。“温故而知新”并不是孤立的,若仅是简单的将“温故”理解为带学生读几遍昨日读过的经典,“知新”就是继续带学生读几遍新篇章的话,这样的“温故而知新”还是很浮浅的,算不上真正的“温故知新”,或者说这样的教育方法本身就没真正领悟到孔子这句话的教育思想,充其量只能说是文字记忆层面的温故知新。遗憾的是,我们绝大部分带孩子读经的家长老师仍然停留在这一层面上,这也是很无奈的事,很大原因是因为我们对经典思想的不了解,但读完本文,尤其是孔子所提到的教育思想后,或许能让我们家长和老师在读经路上稍微往前再迈一步,如若起到这个效果,这篇文字的用心也算没有白费。

 

真正的“知新”是指对所学习过的经典思想,能有所新的感悟和收获,能够与身边的事物、与现实人生结合起来。要做到这点,对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就比较高,一个十分优秀的老师至少应该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理解经典语句的基本思想,第二要有一定的人生阅历,第三能够启发孩子开动脑筋,让孩子保持好奇心和想象思维,让孩子能够从不同维度展开思考,去发问,这一点比上面两点更为重要。

 

孔子教育我们:要启发式教学

 

我们读《论语》一定要明白孔子的一个教育特点就是启发式教学,在《论语.述而篇》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的启发也是看火候的,不到学生心想求通而郁闷不通的时候不启发,不到心想表达而无法表达的时候不开导,举一个例子而类推不出其他三方面的,就不再教导他。孔子的学生大都是成年人,那么对儿童来说,孩子的好奇心其实最旺盛的,想表达的欲望也是十分强烈的,关键是老师如何引导他们发问,把学生引导到孔子所说的心想求通而郁闷不通、心想表达而无法表达的这个点上,把他的好奇心和表达欲望调动起来,再去启发。

 

至于如何引导调动起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思维,每位老师和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使用不同的方法。举个例子,就比如我们学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句时,老师至少要引导孩子发问,让孩子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什么是温故?什么是知新?温故为什么能知新?知新一定要温故吗? 你能从“温故而知新”这句话中得到什么新的收获?温故而知新后,是不是一定就能做老师?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即便老师确实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他也至少应该具有引导孩子简单发问的能力和意识,如此也可称得上一位合格的老师。不要怕被孩子问倒,不要怕难堪,要知道连孔子这样的圣人也有被孩子问倒的时候,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孔子东游途中见两小儿辩日而不能决的故事。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换个角度来说,孩子的想象力很多时候是远远超过老师的,老师被问倒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一个老师懂得如何启发孩子提问的智慧,他所教育出来的学生一定具有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将来有所建树的概率也一定会很大。

 

孔子教育我们:兴趣最重要

 

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之”字指的是学,也可指道。这段话大概意思是说:“知道它,不如喜好它。喜好它,不如发自内心的以它为乐趣。”我们看,孔子这番话若应用到儿童的教育上,就是启示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兴趣,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了浓厚的兴趣时,就能激发他乐此不疲的围绕这个兴趣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孔子自身的成长过程就是这样的,在《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说,孔子不承认自己是个天才、神童,他不是生来就知道很多知识、道理的人,他的成就源于兴趣爱好,他的爱好是好古,爱好古圣先贤的文化思想和事物,正因为这个浓厚的兴趣,促使他很勤快的开动脑筋,孜孜不倦的探求其中的真理,最后获得了不起的成就。这里再多说一句,孔子15岁就开始把兴趣确立为志向,并开始围绕这个志向发奋学习了,到了30岁就能坚定的自立了。所以,做家长的从孩子小时就要注意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如果这个兴趣点有利于他以后的人生事业方向,就应该有意识的对这个兴趣点进行引导,并努力使之变为孩子的一个志向,围绕这个志向,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孩子能够广博的接触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当然,倘若发现孩子没有任何明显的兴趣,那么家长就要有意识的让他多接触一些新鲜事物,有意识的培养他的兴趣点,这也是我曾经所提到的顺其自然而不任其自然的教育思想重点所在。

 

 

孔子教育我们:一定要把经典读活

 

我们讲经典诵读的最终目的是把经典读活,所谓读活,我认为就是要与我们的现实人生相结合,以此指导我们的学习、成长、为人处世甚至哲学思维的重构。孩子的教育是从小就要抓的,如果只片面的强调读经,却不知道如何有意识的让孩子去发问、理解,原则上说,还仅仅停留在文字符号的记诵上面,经典里的思想并没有被激活出来,因此说这本身并不能起到多大的教育作用。当然,这里所说的理解并不是让孩子全部的理解,毕竟孩子的阅历是有限的,一定是循序渐进的,其实若按照上述孔子的启发教学,对孩子来说本就是教育的作用,孩子会不自觉的把课堂上学的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孔子教育学生就十分重视这点,在《论语.子路篇》中,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这段话翻译成白话大概是说:“诵读了《诗经》三百篇,要是把政事交给他,他却不通;要是让他出使四方,又不能独立应对。这种人即使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里孔子就是强调了要把书读活,能够举一反三,经世致用。否则,书读得再多,碰到具体事情却不能用书中的思想指导自己,也只是死读书的人,不堪重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