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拥抱你的内在的小孩,以爱疗愈内在的恐惧

 春天Daisy 2016-12-29


看到上周最想读的一本书投票结果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拒绝的,因为这本书干货太多,根本没办法压缩成一篇几千字的小文章啊 ┭┮﹏┭┮。


虽然最终我还是一咬牙,一跺脚,把这本书做了一个简单整理。有时间的小伙伴,还是推荐一定要去读一下完整版的。


全文约7000字,推荐读者花15分钟精读。






01

一个疗愈模式的新视野



本书讲述了一种全新的疗愈模式。


想象你正站在一个划分成三个同心圆的圆心中,最外圈是我们的保护层;第二圈是我们受伤的脆弱情感层;最中心的内圈是存在的核心,是我们生命本质的位置。


而我们的内在旅程就是去重新发现自己的本质天性,同时也需要针对我们的受伤脆弱层和保护层,发展出深刻的慈悲心和同理心。


我们和别人的冲突,大多来自于我们和对方的保护层互相冲撞。


我们总是处在自己的保护层中,等着对方先敞开,以确保自己的安全。当得不到自以为应得的回报时,便会出现愤怒等情绪。


疗愈的本质就是允许自己去全然地面对每个片刻的发生,并将它联结到身体能量的呈现,用爱的温柔去感知、亲近自己的伤痛与防御机制。去体验自己中间层的恐惧和痛苦,并接纳他们。 


为了达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照自己,到底是处在保护层、羞愧恐惧层还是在本性核心层中。让我们和自己的内在世界更加亲密。



02

认出恐惧并接受它

——与恐慌的内心在小孩为友



恐惧是功能失调、偏见、防御、暴力以及让人崩溃的根源,也是许多身体疾病的根本原因。恢复真我之旅,就从探索自己的恐惧开始。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一个有着深沉恐惧和缺乏安全感的内在小孩,并且深深地被他影响着。

受惊吓小孩的四大恐惧:

① 压力与期待的恐惧
② 被拒绝与被遗弃的恐惧
③ 没有空间、被误解或被忽略的恐惧
④ 在身体或精神上受虐待或受侵犯的恐惧


这些恐惧有很多起源,包括过去的生活,家族传承的集体文化,出生时受到的惊吓,或者我们深层的生存需求和认同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很多时候,这些恐惧都被我们用各种方式隐藏在心里,只有在做一些让自己离开熟悉、安全和已知的事物时,才会出现。


所以,我们必须学会觉察,承认这些恐惧,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的内在小孩。而最容易的方式,就是当恐惧来临时,去感受它,感受自己的身体。


我们总是害怕一旦承认了自己的恐惧, 恐惧就会接管我们的生活甚至主导我们的人生。 但是,唯有走进恐惧,接纳恐惧,才能赋予自己更多力量,建立更多自尊。



03

羞愧

——自我的虚假经验



羞愧是一种无力感,深深觉得自己是错的、不够好的、或是无能的。


通常来源于成长过程中我们的父母、老师、或者其他大人的拒绝、批评、过高的期望以及身体和心灵的虐待,包括大人不要我们、被批评或被羞辱、被拿来跟别人比较、让自己的生命能量受到压抑、在情感上必须照顾父亲或母亲等。


这些羞愧很少来自恶意,大多来自于无意识。但是对当下的生活却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当以羞愧这一自我认同形象来生活时,我们经常会活在补偿行为中,用自己喜爱的自我形象以及让自己能受到瞩目和认同的事,去逃避内在的羞愧核心。


另一方面,在羞愧中,我们会丧失以放松和准确的方式来感受自己的能力,内在充满空虚,逐渐失去和自己的联系,不再相信自己的情感、知觉和能量,变得害羞、迷惘、退缩和没有安全感,最终只能垮下去。





04

惊吓

——恐惧的冻僵状态



当我们处在惊吓状态中,通常会无法思考,无法感觉,无法行动,也无法说话。


但与此同时,惊吓也让我们去注意灵魂中的灵敏和脆弱,将我们拉引出被保护、封闭和孤立的世界,促使我们活得更有自觉。


惊吓有很多可能的来源。比如母亲紧张的情绪,父亲抒发的怒气,在身体上或性方面的粗鲁施暴……如果在当下生活中遭遇到一个和过去发生原始惊吓一样的能量时,我们会再一次陷入惊吓。

触动惊吓的的六大扳机:


①明显或隐晦的暴力

②压力和期待
③遭受拒绝、深度失落或是被遗弃
④责难或批评
⑤混淆的信息
⑥无法预期、不合理的或歇斯底里的行为


面对惊吓,我们通常会用很多方法去掩饰它,比如躁进、生气、呆若木鸡或退避到内心深处。我们从来不晓得内心深处感受到的害怕与焦虑,其实是脆弱正处于惊吓状态的一种信号。


惊吓会影响我们的能量中心,并且造成该生活领域上的功能失调。同时还会让自己处在生存威胁的恐惧中,使得思想固执、行为僵化,做事没有弹性,很难感觉自己的情绪,或敞开自己与别人分享情绪,最终让我们与自己分离,越来越空虚无助,生活一团糟糕。



05

被遗弃的创伤

——穿越挫折与悲伤,放下并感受幸福



被遗弃、被剥夺以及空虚感,乃是面对相同伤痛的三种不同感受,也是使内在空洞可以开启的三种不同路径,每一个面向都能让我们更深入了解这个历程。


■ 01. 被遗弃

童年有过的那些身体或情绪上被遗弃的经验,会让内在小孩产生 “不被抚养”的恐惧。我们会将这些经验深埋在无意识中,但是每当伤痛发生,这些恐惧就会在我们的身体上显露自己,制造许多麻烦,让我们害怕自己会无法应付,觉得自己没有价值。


■ 02. 被剥夺

被剥夺是被遗弃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长期无法得到我们想要或期望的状态。比如说话时别人没有专心听,或是我们没有获得想要的时间、注意、支持和联系。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被剥夺的特殊伤痛,然后在自己的重要关系中,反复创造自己特有的被剥夺模式。


■ 03. 空虚感

走上内在工作这条路,自然不可避免地会带领我们脱离对角色的依附,对物质的纠缠和对忙碌的执著,而迫使我们进入空虚感中,这会带来许多恐惧,因为通常找不到替代品。


当这些伤痛被内在小孩的意识所接管时,我们就会没有力量,产生责备、抱怨、愤怒、绝望,或是全然放弃。面对伤痛,有些人会用各种方式去掩盖、否认或是弥补,但其实最应该做的是面对它而不是逃避。

进行疗愈工作的小建议:

①觉察(了解)共依存的结构
②接受恐惧和痛苦并给予它们空间 
③寻求外在支持 

④运用静心的一些帮助 







06

反弹行为、任性、不切实际的幻想

——孩童意识形态的特质



“孩童意识状态”的基础是恐惧与羞愧,它是情绪化、反弹和充满期待的。处于这种状态中,除了容易有反弹行为、任性、情绪化之外,还爱做梦、爱幻想、凡事理想化,不愿直接面对现实。


孩童意识状态会外显在我们的生活中。包括各种反应、伎俩和行事风格。我们靠苛求、操控和控制等策略得到所需。这些行为背后都掩藏着内在很深的恐惧及脆弱。


孩童意识状态与亲密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关系。背负着恐惧和未满足的需求,对一个人产生信任时,就会投射出自己从未拥有过、又极度想要的父母,让任性和反弹行为成功地推开自己深沉渴望的爱,使我们更加陷入绝望和惊慌之中。


处在孩童意识状态里,我们不懂、也不会分辨如何尊重界限,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界限。我们时常侵犯别人,也受别人侵犯。


而处于反弹行为和任性行为时,我们会破坏爱情、自尊与内在成长。



07

期待

——反弹行为和任性小孩的动力来源



期待来自于孩童意识状态,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将痛苦带进生活,并且毁掉关系中的和谐与亲密感。

揭示期待的方法:


①特别留意自己感到失望时会出现的反弹行为
②检视什么隐藏在批判的底层
③检视责备和埋怨
④检视生活中的各个层面


期待背后隐藏了一层很深的创伤和饥渴,我们必须认识到,那是从过去经验投射到现在的扭曲现实。


08

策略

——孩童意识状态的外显行为



我们受惊吓的内在小孩会致力于他或她所想要的,而且相当固执。这种坚持隐藏在种种策略的背后。

内在小孩常用的八种策略:

要求和指责(锤子)
操控(钩子)
罪恶感(生命轻羽难以承受之重)
报复(刀子)
矫正(螺丝起子)
视而不见(眼罩)
放弃(倒置的乞钵)


策略的共通特质:

1、是一种企图把失望转换为满意的途径。

2、策略运用是我们人格特质的面向之一,是属于人格层的第三圈,外在的保护层。

3、是我们人格特质中用来影响他人的。 

4、都是在孩童时期为了得到想要而学会的行为,都是我们的生存机制。

5、要摆脱策略的运用,就必须去感受策略背后的内在脆弱。 

6、当策略奏效时,我们会更加固执不放,因而想发展出对策略的觉知就难上加难了。 

7、要认出自己的策略很难。


检视自己运用的策略模式,是有效检视内在的窗口。能发展出觉知,让自己注意何时使用策略和如何运用它,可以增强我们接受别人支持和滋养的能力。





09

面对爱的迷妄



我们被制约成经由寻找“爱”来逃避自己,因为内心的恐惧和痛苦是如此深切。除非正视并开始对峙我们的恐惧,否则爱不可能发生并持久。


我们通常会紧抓信念、自欺欺人、认为痛苦或恐惧是外在的错等方式,利用爱和亲密关系来逃避恐惧。


我们总是轻易地被“完美对象”的幻觉所诱惑,处在小孩的思维和感情模式中,想象自己所渴望的愉悦平和与滋养呵护,必须从外界来得到。


借由浪漫幻想,我们投射出生活该是如何如何的想法,而一直活在期望中。


浪漫恋情、凡事靠自己和责怪别人,是孩童意识状态深深盘踞我们内在灵性的三个面向。我们无意识地利用它们来隐藏自己,好感受安全和受到保护。



10

依赖和反依赖的戏码



反依赖者逃避亲密关系,把对于成为依赖者和失控的恐惧统统隐藏起来。为了释放痛苦,可能会借着酒精、药物或强迫性的行为来寻求解脱。


依赖者则是极度渴望爱,这是一种用来逃避感受被遗弃的恐惧和痛苦的方式。 


在一段关系中,依赖者对孤单的恐惧和反依赖者对亲密的恐惧,同样都是阻碍关系的绊脚石。因为反依赖者经常为自己的心不在焉和冷淡而感到愧疚,所以依赖者就正好利用这个弱点来操纵伴侣。


一般来说,当依赖者宣告自己的脆弱和坦率时,那其实是一个充满了期待、需求和想要控制另一个人的“权力陷阱”。


反依赖者和依赖者将会找到彼此。他们是挣扎着想要变得完整的两个部分,各自将自己少掉的那一块投射到对方身上。


在内在,我们既是个反依赖者,也是个依赖者。当我们把焦点放在内在,开始处理羞愧、惊吓和被遗弃的伤痛时,依赖和反依赖的戏码就唱不下去了。



11

补偿机制

——我们用来避开感受恐惧的角色和行为



补偿机制和控制有关,是我们隐藏恐惧的方式,它的根源其实都是恐惧我们靠补偿行为来保护自己,但是也让我们和自己失去了联结。

补偿机制的主要模式:

①取悦/和谐 
②控制/照顾 
③理性化/分析 
④对抗/叛逆 


我们的补偿机制,不仅仅是无意识的惯性保护模式,也是童年时期爱与支持受到剥夺而形成的一套信念。这套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和感受周遭的世界。


一个当下发生的事件就可能会启动我们内在的连锁反应,让那些负面信念增强。在我们的亲密关系中,这些信念就会触发并启动我们的防御机制。


我们可以怀抱爱意且不加批判地留意补偿行为何时出现,并感受行为背后的恐惧,来培养对补偿行为的觉知。并用一些承诺和慈悲,来松懈我们的防御和补偿心态。





12

上瘾行为

——防御的惯性模式



许多我们通常认为正常的行为其实也是上瘾的一种隐晦形式,比如社交活动、吃甜食、批判他人和爱分析的习惯。


上瘾行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但不管我们利用哪种上瘾模式,它们的共同特性是阻止我们的脆弱感。这其实是一种害怕感受这种空虚而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是我们保护层的一部分,有效地阻挡了我们进入中间的脆弱层。


然而,即使试图逃避恐惧,生命无论如何都还是有办法驱使我们进入中间的感觉层;如果抗拒生命想要教导我们的,那么教训就会来得令人痛苦不堪。

上瘾症的原因:

①无意识恐惧的深度与强度 
②羞愧 
③缺乏帮助成长和静心的支持 


每个人都有上瘾症,只是有时候我们能意识到,有时则不能。而松紧适度,安住当下并深入自己的感觉,比持续地逃避行为更能让人满足。



13

回到感觉



疗愈恐惧以及我们惊慌受创的内在小孩,首先是要有能力去感觉。我们之所以害怕,是因为无法与自己联结。


将感觉带回来,与我们内在的惊吓、羞愧与麻木在一起,重新发掘各种不同感觉的丰富内涵,如愤怒、喜悦、悲伤、性的活力,即使是宁静,也将变得更为深刻。 

回到感觉的6大原则:

①建立一个没有批判或压力的气氛
②透过了解与接受来疗愈
③给予空间去感觉及承认我们的羞愧与惊吓
④建立一个承诺与专注的能量 
⑤聆听与信任身体
⑥重新唤醒我们的内在智慧


14

生活的热情

——用能量与冒险点燃生命力



唤醒热情是在蜕变与内在成长上非常重要的因素。


了解与接受是疗愈的消极被动向度,而冒险和唤醒生命能量,则是积极主动向度。透过点燃生命能量,提供疗愈时所需的能量。


有三种领域的冒险,会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


■ 01. 

冒险成为脆弱的人愿意更为脆弱──去敞开、去探索自己的防御和保护机制,并且暴露我们不为人知的秘密和黑暗面。 


■ 02. 

愿意过诚实的生活──敬重我们的承诺与诺言,就算害怕也愿意与人分享。 


■ 03.

愿意更有活力──强化创造力,并且穿越恐惧、羞愧、沮丧和失望,一旦为了要有活力和创造力而冒险时,这些都会无可避免地引发出来。


如果我们冒险,意味着会有麻烦,因为这撼动了我们长久以来所习惯的生活。但是,随着各种转变,将会为生命带来爆炸性的新活力,而新的收获会远比我们所舍弃的更为丰盛。



15

静心意识形态



静心为意识带进来的特质,可以直接疗愈我们的创伤。


■ 01. 观照 

当我们观照时,是从情绪的戏码中抽离出来观照自己,而且同时感受着感觉。必须从观照身体开始,之后观照思维行、观照感觉、观照心情。


■ 02. 了解 

当有了了解,也就有了接受,有了接受,宁静也随之而来。了解是从静心中自然涌现的另一项特质。


■ 03. 接受 

以静心为取向的疗愈,重要的是,我们观照、并接受一切如是。


■ 04. 待在当下 

待在当下是静心的本质,学习与这个片刻待在一起,观照并感受着一切如是。


■ 05. 归于中心 

借由回到对身体的感受并且逐步地来到腹部,渐渐地就带着我们回到自己的中心。与自己的中心联结,是自尊与根植内在的源头。


■ 06. 耐心与信任 

疗愈我们的内在小孩是一个缓慢而细微的过程。


静心对于疗愈和找回自我,是最有效的资源之一。静心让我们拥有与内在恐惧和伤痛待在一起的内在空间。使我们有能力去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让他或她感觉被看到、被照顾到以及是安全的。 



16

保护层的迷宫



当关系受到恐惧的支配时,我们会以投射来掩饰恐惧。了解投射是走出恐惧和共依存关系的必要旅程。 


我们受伤的内在小孩大部分投射是由于想得到我们从未享受到的父母之爱。

投射父母之爱的主要方式:

 重复旧有模式
 叛逆

 羁绊模式

报复


我们会在别人,尤其是爱人身上,投射我们自己内在没有活出来的那个部分。


我们对别人身上反映出来的我们自我的某个面向,既受吸引,又想要反抗。我们必须区分源头和触发点,持续探索自己的否认。


投射会带来冲突和停滞,但也可以用来自我探索和成长。



17

尊重和界限

——尊重自己



当我们走出孤立,并意识到学习联结是疗愈的一部分时,功课之一就是学习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找回自尊的正确步骤:


■ 01. 认出被侵犯,并且重新确认自己的界限

学习并确认那个羞愧和惊吓的空间,感觉它如何在我身体运作,对我的能量产生什么影响,让我内在有什么感受,让自己觉得是个怎样的人。


■ 02. 感受自己的怒火,进行疗愈

我们的关系会唤起愤怒,是因为我们必须将这股能量从压抑中释放出来,重新找回它。我们要疗愈崩垮的太阳神经丛,在自己界限被侵犯的任何时刻,都能很自然地说“不”。


■ 03. 回归到自己的中心

我们要回归到自身来疗愈与自己,当觉得被欺负时,可以渐渐从反弹行为,转化到只是去感觉和信任自己,从防御渐渐变为回归自己的中心。


疗愈需要和我们内在的痛苦联结,找到足够的内在中心力量,去阻止外来的伤害,方法是去了解和感受羞愧,深刻地感受自己,同时去爱那个受伤的内在小孩




18

尊重和界限

——尊重他人



尊重别人,并看出自己如何无意识地侵犯别人的界限,是我们最抗拒看到的自我盲点。


在尊重别人这一点所做的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面向:


■ 01. 回到内在根源

有两个基本的根源:

①恐惧。

②被制约或压抑自己的脆弱,并且学到为了生存就要不惜代价。


■ 02. 邀请别人给予反馈

当我们敞开自己的迟钝和浑然不觉,让亲近的人给我们反馈时,我们会来到一个变得有意识觉知的转折点。


■ 03. 感受缺乏觉知的痛苦

在最深的层次中,要懂得如何尊重别人的最有力的方法,就是去感受自己缺乏觉知时的痛苦。


19

融合和分离的微妙之舞



分离的恐惧和被吞没的恐惧,是我们进入亲密关系中必经的挑战和必得的回报。亲密地与人联结,也是我们疗愈这些重要伤痛的必要舞台。


■ 01. 分离恐惧。

会在“我和非我”现象的亲密关系中出现,小到如何和人分手,大到怀疑爱人出轨、不再爱我们,我们永远担心对方可能离开我们。 


为了掩盖这种恐惧,我们会保持关系肤浅淡薄,避免太深刻的联结,或者设法改变对方。只有接受这种恐惧,接受“非我”,才能真正迈向成熟。


■ 02. 对融合和亲密的恐惧

我们对亲密感的恐惧,是非常深刻且毫无意识的,我们会创造出各种方式来避免面对它。


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空间,但那并不是真实的。而且我们也不能肯定追寻自我的需求是有价值的。


在脱离孤立并冒险敞开自己时,我们必须处理不知如何与人亲密联结的羞愧感以及不知如何与人分享、与人在情感上同在一起的恐惧感。必须学习去与人融合,并面对自己可能在对方身上迷失自己的那种恐惧感。


分离与融合的困难 :

1、俩人之间想要分离或融合的时间点可能有所不同

2、有一方或双方并不想或不准备全然地投入融合或者分离


20

放手

——进入爱和单独



拥抱着爱和静心,在恐惧之旅的终点,最大的挑战就是──放手。


放手,意味着把焦点转向内在,我们不再去控制外在,而是去感受被触动的内在情绪。


向外追求是一种强迫性驱力,因为那是出于无意识的自动反应。所以我们必须学习把握那些不舒服的片刻,回到内在,与之相处。

丢掉外在策略而转向内在的要点:

①从“骑师使诈”转变为“安坐马鞍”
②从伤痛的触动回溯到伤痛本身
③在通往臣服之路上拥抱怨恨
④在边缘来回游走  


想要重新发现自我、建立对生命的信任,除了揭露自己的否认和迷妄,进入并面对恐惧和痛苦之外,别无选择。


这是一条内省和静心之路,拥抱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当做是成长的食粮,只是看着它、感受它和允许它发生。


重新成为小孩,你将不会逃离你自己,你会奔驰于自己内在。




特别说明:

本文精读自《拥抱内在的小孩》

由心灵的圈子编辑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