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怀古诗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答: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桂枝香·金陵怀古
王安石
1)、请联系全词主旨阐述最后一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深刻含义。
2)、综合分析《桂枝香·金陵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怀古词作,请简要概括怀古题材词的一般特点。(不超过100字)
3.阅读下列两首元曲,回答问题。
(其一)阿房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①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不堪回首,东风还又,野花开暮春时候。
(其二)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②。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注】 ①金谷名园:西晋富豪石崇在洛阳建金谷园以行乐。
②将军空老玉门关:指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
要求:所答内容不少于80字。
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
月上瓜洲
南宋·张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答:
5. 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高蟾、韦庄,均为晚唐诗人。
⑴这两首诗都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答:
⑵两位诗人一位说“一片伤心画不成”,一位说“谁谓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8.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自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蒌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金陵风凰台
李白
风凰台上风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李白这首诗,一说写于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一说写于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
两首律诗的结句部落在“愁”字上。试问:
(1)作者的愁情分别是什么?(3分)
(2)结合两诗的尾联分别谈谈作者是怎样抒发愁情的?(3分)
9. 阅读下面两首元代小令,完成9-11题。
1.两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山坡羊·叹世》进行分析。(3分)
2.两作的结句用语相仿,可表达效果却不一样,试作简要分析。(2分)
怀古诗专项练习参考答案
1 答:诗人见到了苏武庙的古祠高树。先是想到了苏武“魂销汉使前”的故事,想象当年苏武骤然见汉使的情景,将其羁留匈奴十九年的种种难以言状的情感,尽写入 “消魂”二字。颔联继而追思苏武当年,用工整的句子绘成了两幅画面:一是望雁思归图,二是荒塞牧归图,概写了苏武幽禁在异域的漫长岁月。颈联想到苏武归来,宫殿楼台已非,人亦早已衰老。尾联遥想苏武归来后哭悼武帝。本诗“见”是发端,而后全是想象,追思历史。抒发了对苏武的崇敬之情和世事变迁的怅惘之情。
2.答: 1).意在说明北宋一些人并未吸取南朝灭亡的教训,仍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仍在粉饰太平,寻欢作乐。
2).怀古实为伤今②多将当时的国势身世写入③上阕多为写景起兴,下阕多为抒情议论④多用典,借历史人物事件讽喻当今⑤风格多为雄浑豪放悲壮⑥往往有英雄相惜之意。(能答出其中四项即算不错)
3.评分参考:
4.
5. (1)燕子
解析: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三篇作品都借燕子来传达作者的兴亡盛衰之感。
⑵答: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相同的思想感情。高诗作者通过晚望金陵,从“落日”“秋声”等意象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看不出来的。韦诗作者通过观看金陵图,认为画家用“老木”“寒云”等意象,足以表现出对国事衰败的伤痛之情,所以说,伤心是难画成的。
7.(1)两首诗都应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 (2分)
(2)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8. 答:(1)崔诗因思乡而愁。李诗为报国无门而愁。
(2)崔诗融情于景,用“日暮”、“烟波”景色烘托乡关难觅的愁绪;李诗用“浮云蔽日”比喻奸臣当道,障蔽贤良,用“长安不见”写出了不被朝廷重用的惆怅。
9.
2).张作警辟深沉,高度概括,富于哲理,发人深省;而陈作虽然用语生动,可是冷嘲热讽,抹杀是非,流于冷漠,失于消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