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藓科

 秦岭之尖 2016-12-29


真藓科 Bryaceae

        植物体多年生,较细小,多丛生。多土生或生于岩面薄土,树干及腐木上。茎直立,短或较长,单一或分枝,基部多具密集假根。叶多柔薄,多列(稀3列),下部叶多稀疏而小,顶部多大而密集,卵圆形、倒卵圆形、长圆形至长的披针形,稀线形;边缘平滑或上部具齿,多形成由狭长细胞构成的分化边缘;中肋多强劲,长达叶中部以上或至顶、具突出的芒状小尖头;叶细胞单层,稀见边缘分化为双层或3层,叶基部细胞多长方形,比上部细胞明显长大,中上部细胞呈菱形,长六角形,狭长菱形至线形或蠕虫形。部分种常形成叶腋生或根生无性芽胞,叶腋生芽胞单一或丛集,呈椭圆形至线形。雌雄同株或雌雄异株,生殖苞多顶生。蒴柄细长。孢蒴多垂倾、倾立或直立,多数对称呈棒槌形至梨形,稀近圆球形;蒴台部明显分化,具气孔;环带多常存;蒴齿多两层,外齿齿片16枚,多发育完好,内齿具齿条及齿毛,但有时齿毛不发育或仅具基膜,少数种外齿发育不好或退失。蒴盖圆锥体形,顶部常具短尖头。蒴帽兜形。孢子小,绿色或黄绿色,平滑或具疣。

        本科全世界约有16属。中国先后记录有12属,多分布于林地、高山、平地及丘陵或房前屋后湿润的阴蔽环境,常见于环境较好的城市旧屋房顶及路边土壁。


真藓属 Bryum Hedw.
        植物体单一或稀分枝,茎下部叶小而稀疏,上部叶大而密集。叶卵圆形、椭圆形或披针形,急尖、渐尖或具锐尖头,稀钝尖;边缘具细齿至全缘,下部或全部背卷或背弯,常具明显的边缘分化;中肋通常粗壮,贯顶、及顶或在叶尖下部消失。叶细胞多数菱形或近于六角形,薄壁,近边缘细胞较狭,下部细胞较大,呈长六角形至长方形。雌雄异株,雌雄同株异序或雌雄同株混生。雄器胞及雌器胞苞生,常因新生枝顶生而显侧生,雌苞叶小,侧丝常众多;蒴柄长,孢蒴倾斜,下垂或俯垂,多呈梨形、棒槌形或筒形,稀球形,多数具蒴台,至蒴柄渐细或呈钝圆,气孔常存,环带宽,外卷。蒴齿双层,外齿片线状披针形,狭长渐尖,下部具细密疣,上部往往呈细长毛尖,腹部具横隔;内齿层基膜较高,齿条通常与外齿层相等,龙骨状突起,常具穿孔;齿毛线形具节疣或横节,稀缺失,孢子小,多粗糙。蒴盖,圆锥状或圆盘状,先端具细尖或脐状突起至圆钝。蒴帽兜形。
全世界约有1000种,中国记录54种。

真藓 Bryum argenteum Hedw.

        植物体银白色至淡绿色,疏松丛状或成团状簇生,多少具光泽,茎短或较长。叶干湿均覆瓦状排列于茎上,宽卵圆形或近圆形,兜状,具长的细尖或短的渐尖乃至钝尖,长0.5—1毫米,上部无色透明,下部呈淡绿色或黄绿色,边缘不明显分化,具1—2列狭长方形细胞,全缘;中肋近绿色,在叶尖下部消失或达尖部。叶中部细胞长圆形或长圆状六角形,常延伸至顶部,40—55微米×10—12微米,薄壁或两端厚壁,上部细胞较大,无色透明,多为薄壁,下部细胞六角形或长方形,薄壁。蒴柄长10—20毫米,孢蒴俯垂或下垂,卵圆形或长圆形,成熟后呈红褐色,台部不明显;外齿层上部透明,下部橙色,内齿层基膜达外齿层的1/2处,齿条具大的穿孔,齿毛通常2—3条,短于齿条,具小疣。孢子直径10—15微米。
       多见于海拔3800米以下,阳光充裕的岩面、土坡、沟谷、林地焚烧后的树桩、城镇老房屋顶及阴沟边缘等处。西藏、四川、贵州、广西、广东、香港、海南、福建、台湾、江西、安徽、湖北、浙江、江苏、上海、新疆、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大部地区均有分布。本种为世界广布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