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幼儿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陪伴”?

 伤心的小剑客 2016-12-29

微思考 “陪伴”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说的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为人父母的价值观对于孩子并不见得有什么意义?

幼儿家长的职责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幼儿教育的本质不是“教育”,而是“陪伴”?

原文解读 最近有篇文章叫《孩子,我曾想教给你很多,却发现自己一无所知》。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和商品互联等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全球的幼儿教育确实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考验:一方面,我们并不清楚怎样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变幻莫测;而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日新月异的价值观也让为人父母们颇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会怀疑自己年轻时积累起来的诸多“美好”品质,如,礼貌、合群、谦虚。

很多媒体都在强调“陪伴”,却极少从面向未来的角度来思考其根本原因。那么今天,我就来尝试阐述下“陪伴”的现实意义。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 无论是否承认,我们不得不说,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命运”。也许“命运”这个词听起来有点沉重、甚至让人厌烦。毕竟,哪有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后天的拼搏而超越自己呢?但问题是,孩子天性中的很多独特之处的确是与生俱来、难以掌控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成长的“随波逐流”,因为,发现和深化“命运”本身即是人生的最大课题和乐趣,而这个过程恰恰要求我们协助掌舵。但孩子们的独特“命运”的确提醒为人父母们:“陪伴”而不是“教育”才是最该做的事情。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遇到这样的困扰:孩子的某些“不好”习惯总是屡教不改,孩子的某种能力与别人相比相形见绌,孩子的某个特质与社会期望格格不入。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些可能恰恰是孩子走向某个方向必备的前提!这样的案例很多,比如,华盛顿小时候颇为叛逆,爱因斯坦小时候有阅读障碍,牛顿小时候脾气古怪、骄傲自大。

“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意思是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着“与众不同”的命运,所以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沉静、不比较;然后在以宽大的胸怀接纳的前提基础上,给予适当的“点播”即可。

为什么“定性式”教育是不可取的? 为人父母有个习惯,总是拿自己的经验说事,是非问题尤其喜欢如此。比如,我们总是喜欢帮孩子定义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然后期望孩子也能照此行事,却极少反思,我们自己的这些所谓好的“经验”是怎样学到的?过去这些“经验”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什么?未来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举个例子,我们很在意“礼貌”的重要性,这无可厚非,因为每天处于社会生活中的我们能够充分理解“礼貌”在人际交往中的价值和意义。但问题是,幼儿并不懂这些,他们如果不亲身经历可能也很难真正弄懂。不信我们可以想想,自己几岁才真正明白“礼貌”用处?

站在国际化的角度上,过分的“礼貌”甚至会影响沟通的效果,导致双方因为“有所保留”而无法了解对方的意思。而且,我们也很难知道,未来对于“礼貌”的定义和期望会不会和现代大有不同。

为人父母并不意味着自己是完美的,毕竟,我们有多少人自信到觉得自己方方面面都非常成功的呢?既然如此,我们又凭什么认为让孩子拷贝我们的价值观是有意义的呢?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对孩子放任自流,但千万别对自己那点经验抱有太多的自信甚至自大。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让孩子自己去经历,然后引导孩子为自己的价值观定性并保持调整的弹性。

幼儿家长的职责:理清因果关系、开创无限可能和引导关键决定 接下来我来讲讲幼儿家长究竟该做些什么。

理清因果关系:为人父母总是有说教的倾向,但一方面,定性式教育本身并不可取;而另一方面,无论我们自己说的多么头头是道,幼儿其实因为理解能力有限,很难真正明白我们想传达的道理。所以,最有效的方式是为孩子设定一定的因果关系,比如小的奖惩机制,尤其是奖励机制,并且这种机制最好和事实挂钩,能够让孩子理解每种事情的后果,以便他们在做选择中理解其中的道理。比如,当一个节日到来,孩子可以自己选择礼物时,父母可以设定一个预算,让孩子自己决定如何使用预算,但要让孩子明白,在一个方面的花费就会减少在其他方面花费。而这次的花费或是积累,对于下次的结果是什么。久而久之,孩子就能逐渐地理解资源的有限性和取舍之道。

开创无限可能:正如在第一点中我们所说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所以协助孩子逐渐地明朗化自己的“命运”就非常重要。这对于大部分并非什么世家的家庭来说,没有什么捷径,只能让孩子去试,然后进行观察。但这里面要注意的是,虽然孩子愿意主动去“试”是好事,但始终要强调一旦选择就要坚持一段时间,也就是上面所强调的因果关系。否则,不仅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耐受力和专注力,而且“短试”本身也很难让为人父母得出什么有价值的结论。

引导关键决定:这里面注意是“引导”而不是“主导”,注意是“关键”而不是“常规”。换句话说,还是要让孩子以自主为主,但在关键问题上,要以幼儿能听得懂的语言陈述因果关系,尽可能让孩子理解各种可能性。毕竟,幼儿的深入思考能力和判断、决定能力都还极其有限,所以在关键的问题上,为人父母者的职责是义不容辞的。

我们经常把“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教导”,甚至“约束”或者“强制”,却殊不知我们自己的“经验”、“价值观”和“理解力”本身可能就存在问题,更不要提未来一定会过时了。再加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命运”,所以才说,对于幼儿来讲,“陪伴”远远比“教育”更为本质、也更为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思考网站http://,或关注公众号(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或者“微思考”),每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启新的思维角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