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这其实也是秦穆公辨人不明的缺点 【原文】穆公问冀芮曰:“公子谁恃1于晋?”对曰:“臣闻之,亡人无党,有党必有仇。夷吾之少也,不好弄戏,不过所复,怒不及色,及其长也弗改。故出亡无怨于国,而众安之。不然,夷吾不佞2,其谁能恃乎?”君子曰:“善以微劝也。” 【译文】秦穆公问冀芮说:“公子夷吾在晋国依靠谁?”回答说:“臣听说,流亡者没有党羽,有党羽就一定有仇敌。夷吾年小的时候,不喜欢玩耍,不再犯同样的过错,发怒不会在脸上表现出来,到他长大成人也没有改变这种习性。所以出走后国内没有人怨恨他,大家对此也没有什么不安。如果不是这样,夷吾不花言巧语,将能依靠谁呢?”君子说:“冀芮善于微妙地劝谏。” 【说明】本节记录的是秦穆公决定支持公子夷吾上台后,仍然不放心,于是询问公子夷吾的大臣冀芮的意见,谁知冀芮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为了使秦穆公对夷吾有好感,以坚定其立夷吾为君主的念头,在回答时有意美化公子夷吾。这样就坚定了秦穆公的决心,这其实也是秦穆公辨人不明的缺点。 本篇《晋语二》,共收集了九个故事,第一个故事记录的是骊姬谋害太子申生的故事,经过好几年的准备,骊姬终于下手了,她不仅逼得太子自杀,还怂恿晋献公驱逐了所有儿子,造成晋国国内从此没有公族的局面。第二个故事记录的是晋国公子逃亡的故事,公子重耳逃亡到狄国,公子夷吾逃亡到梁国,其他公子逃亡出去后隐姓埋名,所以不知去向。从晋国公子全部逃亡之事可以看出,骊姬的确是打算毁灭晋国。第三个故事记录的是虢国公的故事,晋献公想要兼并虢国,用很丰厚的礼物送给他向他借道,虢国公贪财,同意借道,晋献公灭了虞国后,回国途中顺便就灭了虢国。大夫舟之侨眼看虢国君主昏庸狂妄而又贪财,于是率领族人提前逃亡了。第四个故事记录的是虞国灭亡的故事,大夫宫之奇已然看出晋国的阴谋,就极力劝谏虞国君主(见《左传·僖公五年》),劝谏无效,宫之奇只好带着家人逃走。第五个故事记录的是虢国灭亡前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说明的是人们早就看出了虢国必然灭亡的原因,于是才编出童谣颂唱,同时也说明虢国君主已经失去民心了。第六个故事记录的是齐桓公召集诸侯们盟会中发生的一件事,晋献公去参加联合国大会,途遇周国的太宰周公,周公对齐桓公召集诸侯盟会表面上支持,私下里心里却不安逸,认为齐桓公只是小恩小惠拉拢诸侯,不会有好结果。他这种看法,纯粹是他个人的意见,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齐桓公九会诸侯,对当时周朝的稳定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当时没有齐桓公称霸,诸侯大乱,周国很快就会垮台。第七个故事记录的是齐桓公去世后的故事,公元前643年十二月,齐桓公病逝,群公子各以党徒争夺君位,齐国大乱,致“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而不能入棺。公元前642年春,宋襄公会诸侯伐齐,齐人杀公子无亏,立太子昭为君,是为齐孝公。第八个故事记录的是晋献公去世后,晋国大臣里克便杀死骊姬和奚齐,准备迎接外逃的群公子回国担任君主,孰料公子重耳推辞了,公子夷吾答应了。后来众大臣商议,请求秦国做主,秦穆公于是派公子絷先去狄国征求公子重耳的意见,公子重耳仍然婉言拒绝。于是又到梁国征求公子夷吾的意见,公子夷吾答应了,于是决定让公子夷吾回晋国担任君主,即晋惠公。第九个故事记录的是秦穆公决定支持公子夷吾上台后,仍然不放心,于是询问公子夷吾的大臣冀芮的意见,谁知冀芮是个老奸巨猾的人,他为了使秦穆公对夷吾有好感,以坚定其立夷吾为君主的念头,在回答时有意美化公子夷吾。这样就坚定了秦穆公的决心,这其实也是秦穆公辨人不明的缺点。 总结全篇,主要描述了晋献公的一生及他的下场。只有第七个故事转弯描写了齐国的事情,但也没有脱离当时的社会背景。晋献公可以说是一代枭雄,由于宠爱骊姬,偏听偏信,最后落个家破人亡的下场。 —————————————————— 【注释】1.恃:(shì示)《诗·小雅·蓼莪》:“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管子·权修》:“上恃龟筮,好用巫医,则鬼神骤祟。”《老子·二章》:“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楚辞·离骚》:“吾以兰为可恃兮。”《庄子·徐无鬼》:“恃源而往者也。”《说文》:“恃,赖也。”这里用为依赖、依靠之意。 2.佞:(ning宁)《书·吕刑》:“非佞折狱,惟良折狱。”《管子·宙合》:“毋访于佞,毋蓄于谄。”《论语·公冶长》:“雍也,仁而不佞。”《国语·晋语》:“佞之见佞,果丧其田。”《荀子·脩身》:“佞兑而不曲。”《韩非子·有度》:“险躁不得关其佞。”《史记·周本纪》:“为人佞巧。”《广雅》:“佞,巧也。”《说文》:“佞,巧谄高材也。”这里用为花言巧语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