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语:索久林主席多年以来潜心研究摄影理论,系统性地提出“摄影艺术通感”观点,即“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意觉”在摄影作品中的相互挪移与体现,并出版相关学术专著。近年来,索久林主席应邀在全国各地乃至俄罗斯举办摄影讲座,深受各地影友欢迎。运用'六觉'有助于系统分析摄影作品、理论指导摄影创作。今以图文并茂方式刊载其文,以飨广大影友朋友。 索久林: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主席,黑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驻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散文诗学会副会长,一级作家,高级摄影师。 出版诗集《倾听时间》、《仰望时间》等,发表小说、散文50多篇。围绕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创作了大量风光摄影作品,有些作品收入摄影作品集《阅读天意》。 近年致力于摄影艺术技法研究,努力阐释摄影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复杂关系,发表了很多研究成果。摄影作品曾获黑龙江省文艺精品奖,连续入选奥地利国际艺术摄影大赛和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多种展赛,获越南国际大赛一等奖、中国摄影金像奖等奖项。个人荣获中国摄像家协会德艺双馨奖、中国摄影家协会成立60年突出贡献奖等奖项。被评为黑龙江省中青年专家。 重要的摄影认知与表达方式 ——《走进摄影艺术通感》摘要之一 作者:索久林 光雨的恩惠——动感和象征产生了触觉、意觉美 一、 从孔子品乐看艺术通感 孔子因听到好的音乐忘了肉味——听觉取代了味觉;从琴声中品出了作者的形象——听觉转移到视觉。这便是通感现象。 近代,人们在很多科研域都发现一种现象:自古以来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就存在着一种感觉向另外一种或几种感觉挪移、多种感觉联合运作的现象。从这一现象出发,生理学发现了生理层面的通感;心理学发现了心理学层面的通感;修辞学发现了修辞学层面的通感;教育学发现了教学层面的通感;艺术学发现了艺术层面的通感。在艺术学里,又因学科和作用对象不同,对通感划分出不同的分支,如音乐艺术通感,美术艺术通感,艺术设计通感等。不同领域的通感,因其作用对象和功能不同,其内涵也不同。 摄影艺术通感是指摄影家在摄影创作中,借助多种感觉相互挪移、共同协作,为视觉功能提供服务的一种特殊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二、摄影艺术通感的主要特征 (一)摄影艺术通感要有多种感觉的挪移和协作 同觉挪移,指的是同一感官接受的不同感觉对象、不同的呈现形式之间的感觉挪移。在同一感官中的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感觉挪移,被称为同感跨界挪移。同觉跨界挪移,是包括摄影在内的各种艺术创常用的手法。马克·吕布的《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就是把摄影挪移到另一视觉艺术——舞蹈上,创造新的审美。 马克·吕布的《埃菲尔铁塔的油漆工》 华山水墨——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跨界 异觉挪移,是在创作中一种感官产生的感觉挪移到另一种或多种感官的感觉现象。法国摄影家沃纳·比肖夫的摄影作品《吹笛少年》,表现安第斯山下一位贫苦少年吹笛的题材,作品把视觉感受转移给了听觉,让人们在笛声中去理解比视觉更深的作品的艺术内涵。 沃纳·比肖夫摄影作品《吹笛少年》 太阳的给予——阳光的产生的触觉和意觉美 (二)摄影艺术通感包括生理感官活动,也包括反映人们心理的意觉觉活动 通感存在于生理层面,如视觉、听觉等,也存在于心里层面,如意觉(反映人们意识层面的情感、感觉等)。有些人忽视了意觉在五官活动之间、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作用,在摄影创作中,才出现有“有物无心”(有素材,无感觉)或“有心无物”(有感觉,找不到表现对象)困惑。 平凡中的光彩——色彩、节奏构成的意觉、听觉、嗅觉美 以意取象,用心里的意,取生活中的象。明代画家张鹏的《渊明醉归图》,就是根据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意创作的。 张鹏的《渊明醉归图》 集锦摄影、主观主义摄影、抽象主义摄影,超现实主义摄影等主观色彩较强的摄影,都大量运用以意取象手法,近年流行的观念摄影、新锐摄影也在中以意取象受益。 青春进行曲——节奏、色彩、质感创造的意觉效果 以象生意,从生活中的物象生发情感、意念。刘勰在《文心雕龙》谈“比兴”时认为:“王褒《洞箫》云:优柔温润,如慈父之畜子也。此声心比心者也。”洞箫之声,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象",慈父育子之心,是抽象的“意”。那洞箫之声,生发出如慈父育子那样温情柔润之意。韦斯顿的《甜椒》的大量作品也是以象生意。 韦斯顿的《甜椒》 (三)摄影艺术通感具有表达功能,也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 摄影艺术通感的认识功能,重要的是表现在对艺术美的发现。多种感官相互贯通的通感方式,为人类提供了一种认识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特殊的方法。在创作上,它是把属于一种感官域的审美信息映射另外一种或多种感官域上,使艺术审美活动在认知的范畴里的功能超常的提高。这种条件下,许多在单一感觉中发现不了的艺术美可以得到发现,摄影艺术审美活动可以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 纳米比亚夜曲——音乐符号产生的听觉没 多感官的直接认知:用多种感官直接认识客观世界。当我们认识小河流水的时候,视觉看到了它的形状、色彩;听觉感受到了它的流水声响,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它的音乐感;触觉还可以感受到水的柔性;嗅觉也能够感受到水的清新。当我们没有机会对水去听、去触摸、去嗅的时候,由于通感的作用,凭借视觉也可以感觉到水的音乐感、水的柔性、水的清新。 生活之门——节奏韵律产生的听觉美 多感官的间接认知:运用艺术通感提高对文艺作品的认识和理解。法国作曲家梅西安说:“要理解我的音乐中的音色和声及声音的组合,你就必须热爱色彩,对色彩敏感,懂得音乐和色彩的联系。”艺术通感让人们认识了音乐和色彩的。哈尔斯曼《原子的达利》表现触觉的动态物体,沿着这个脉络我们才可以理解作者是表现“物质运动”的含义。 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 三、摄影艺术通感的构成和运作机制 生命之光——细节和色彩产生的意觉联想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把从客观世界收集到的全部信息,反馈给主体的意识;主体从中选择一种或几种感觉提炼出立意,以某种最突出的审美向度表达出来;或者把主体已有的意觉,运用一种或几种最突出的审美感觉表达出来。 四、研究和运用摄影艺术通感的意义 遨游梦——触觉的动感给了沙滩上小石头以生命 (一)研究和运用摄影艺术通感是推进消遣和实用摄影高层次发展的需要; (二)研究和运用摄影艺术通感是摄影艺术创作走出困惑的需要; (三)研究和运用摄影艺术通感是构建中国摄影理论体系的需要; (四)研究和运用摄影艺术通感是我国摄影家承担起历史使命的需要。 千年守望——意觉产生的审美联想 (插图照片除署名外,均为索久林所摄) 【摘自:光影视界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