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 念 柯愈勄,男,汉族,重庆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重庆著名雕刻艺术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客座研究员,重庆医科大学护理学院教师。擅长黄杨雕蛙。(1949—2015)
说到木雕,它的神奇之处就在于世间万物即可取材,在雕刻师的手下,木头能够将我们认为最为普通的生物雕琢的活灵活现,让人们感受到小生物的可爱,又忘记了木头的枯燥,我们欣赏到的是艺术的魅力,是木头重新获得的艺术生命。 木雕界有一位独爱青蛙的大师 —— 柯愈勄,(柯愈勄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庭,父亲柯尧放老先生是有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收藏家)在他的手下,荷叶、莲蓬、青蛙那么和谐地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了枯萎卷曲的荷叶的美感,青蛙变的渺小,但又觉得可爱至极。
青蛙前肢匍在莲蓬上,后两肢一上一下,一蹲一攀,这样既挡不住莲孔,又将青蛙顽皮可爱的情态表现出来。 六十年代末,柯愈勄与许多年轻人一样,躲不开时代的洪流裹挟。他们上山下乡,学工学农。柯愈勄渐渐地收敛了自己对雕塑与摄影的爱好,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生计“木工”上。
后来,柯愈勄转行做了人民教师,而此时,他所教授的学科正是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就要求他天天与青蛙打交道。
然而,书香门第的气息与艺术的造诣即使在普通的生活中,都会不经意地显露。柯愈勄常常想,青蛙是儿时的玩伴,是听声入眠的友人,是以死成就解剖教学实验的勇者,我何不给它塑像?
有过木工经历的柯愈勄很快坚定了这个想法。1988年,时年38岁的柯愈勄不顾亲朋好友的非议,毅然重拾木刀,由此开启了他长达25年的黄杨木雕艺术之旅,而在这个旅途中,青蛙成了永恒的主角。而为了做出自己的特点来,不经意间脑海中出现了新的想法:残荷!
“残即是一种美。”在柯愈勄看来,荷花最美的时节在盛夏,而荷叶最美时节却是深秋。然而,要用坚硬的黄杨木表现出荷叶从外到内结构复杂多变,却十分不易。为此,柯愈勄四处搜集造型各异的残荷碎片,用以观察琢磨。一次,他在璧山秋游时,见到了一片理想中的残荷,其姿态的完美令他动心了,他不顾同行朋友的奚落,坚持要将这片残荷带回。
“人呐,有时候就只缺一个想法,一股劲儿。”柯愈勄对我们说,还用手指抬了抬眼镜框。 ◆柯愈勄 黄杨木雕 《秋望2007》 柯愈勄的脑海中出现了新的想法:残荷!
在那个略显简陋的作坊里,他足足观察了那片残荷一年多的时间,就这样的情况下,柯愈勄最终通过一件件优秀的作品 来向大家表明他的坚持的成果, 时光的磨砺并没有使他就此沉沦,反而使他的刀法更为精准,技法更为成熟,还形成了他独创的木雕技艺--乱刀法。
◆柯愈勄 黄杨木雕 《期待》 柯愈勄最有名的作品《期待》便应运而生。《期待》描写的是一只青蛙趴在残荷上,前身微微上扬,双眼炯炯有神,直盯着远方,放佛在期待着什么。 在枯荷部分,柯愈勄用乱刀法刻出其粗狂的质感,青蛙本身则采用细腻的线条。整件作品由22条同向的线条分割成许多面,使作品在复杂中透出统一,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真实、宁静的力量。
“人不逼自己一把,永远不知道自己还挺优秀。”柯愈勄略带得意地对记者说了这句话,手中却还在不停的削着木头。2008年,《期待》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收藏。不舍之余,柯愈勄却认为这是它最好的归宿。有些事情,冥冥之中天注定,柯愈勄与青蛙的缘分就是如此。 ◆柯愈勄 黄杨木雕 《专注》 青蛙匍匐在莲藕上,是那么的全神贯注,好像没有什么能影响到他。 ◆柯愈勄 黄杨木雕 《残荷听雨》
《芝语》是柯愈勄生前完成的最后一件作品,雕刻作品的一块樱木,是他在贵州旅游时从山中捡回来的。“这件《芝语》4月28日还参加了重庆工艺美术展,柯愈勄当时还拖着病重的身体到现场支持。” 柯愈勄2015年9月19凌晨1点40分,在新桥医院因病去世,享年66岁。37岁时开始木雕生涯,他用手中的雕刻刀在黄杨木上雕刻出了他的艺术人生。“柯老师最大的遗憾应该就是他还没有将已经构思好的作品雕刻出来,就已经离开了人世。” |
|
来自: 凡了9hvgk0iqcu > 《根雕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