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源》对毕节“七星关”的注释是:“在贵州毕节县西南七星山上;下临乌江上游六冲河,地势险要,明清时为川黔滇三省交通枢纽。”是的,黔西北的地名纳入《辞源》的,不敢妄说仅此一例,却敢肯定寥寥无几。地名能进入如此权威性的工具书,是黔西北的骄傲,更是七星关的骄傲。 去毕节城西南90里许,为七星关,此地因诸葛亮南征屯营此地,曾建武侯祠。山上原筑城,城下设关,关下建桥,桥下流水,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融汇,足以证明七星关的辉煌。 七星关城建于明洪武十五(1383)年,为傅友德南征灭元梁王,屯兵此地时所建。城周长450丈,女墙800余朵;四壁悬崖,摩空屹立。万历庚申(1620)年毁于战乱。据《乾隆邑志》载:“诸葛亮曾南征至此。”清人冯锡绶有《吊武侯诗》: 登山凭吊思无穷,丞相祠堂是处雄。 五丈原头悲宿草,七星城上仰高风。 绣旗日飏神灵雨,凿齿群亲战伐功。 往事已随流水去,至今事迹著南中。 清黄宅中,任大定知府时有《七星关谒武侯祠》诗: 旌旗南指已平蛮,西岭云扶赤日殷。 万古香烟燃汉鼎,一碑风雨护黔山。 峰如八阵围初合,水比三巴势更弯。 谁道长星天外落,灵光夜夜照边关。 不管诸葛亮是否到过七星关,但这里曾建武侯祠则是无可厚非的。 道之难者,西蜀也;关之险者,七星也。《乾隆邑志》曰:“七星雄关,下临长江。古道盘旋而上,屈曲如北斗。”由此得知此关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历代名士均有诗赞七星关: 元代李京,大德五年(1301)任乌撒乌蒙宣慰副使时有《过七星关》诗: 七星关上一回头,遥望乡关路阻修。 欲上云山攀北斗,不辞鞍马过南州。 两山堑壁连天起,一水飘花出洞流。 闻道清时无瘴疠,行人经此不须愁。 明武略将军,毕节七星关提调千户朱昺显有诗: 雄关筑垒戍边庭,历代名关号七星。 千嶂嵯峨山拥翠,一江澄澈水流清。 横波铁作浮桥揽,悬臂崖开记石铭。 喜遇生平无以报,皇图万载永清明。 以上为七星关关隘雄险之佐证。 历尽沧桑的七星桥,更是多灾多难至于今身。据《毕节县志》:“七星桥在城西九十里七星关下,两山夹峙,水势冲急。明永乐时,以铁索缆浮桥,时有倾覆。 弘治时建木桥,嘉靖时,羽士黄一中募建石桥。顺治初,为叛酋阿克所毁。 顺治十三(1656)年,总督卞三元重建。十八年桥吼自毁。 康熙五(1667)年,巡抚罗绘复建。二十七年,水涨桥圮。 三十七年威宁镇总兵唐希顺建木桥,五十四年,大水桥毁。 乾隆九(1745)年,知县劳孝舆请帑改建于旧桥之下流,立三石磴,架木为桥,盖以瓦,十九年五月为火毁。 二十二年知县董朱英复建,中筑石墩,两岸俱用大石密砌,桥用大木三层迭铺,上建瓦房14间,每间内两旁皆设坐槛,槛外设板窗,以避风雨,两头设门,各建坊一座。咸丰十(1861)年,为叛苗所毁。 同治八年署知县刘应陞拨义款重修”。 民国二十五(1936)年地方武装为阻红军而毁桥。 民国二十八(1939)年修川滇东路,重建钢架平桥。 1965年修毕威公路,建石拱桥。 2002年新建钢混大桥。 2012年因修毕威高速公路,又在上游大埂子村与赫章平山村遥遥相望处,建成预应力砼连续钢构特大桥。全桥总长868.84米,桥面宽21.5米,桥下的10号桥墩高度竟达110米。极目远观,气势恢宏。我曾有诗: 悬崖牵手架天桥,水上风光更艳娇。 俯视滔滔东逝水,心潮逐浪入云霄。 至于历代写七星关桥的诗就更多了。 明代状元杨慎过七星关桥时有诗: 架壑盘岩嵌碧空,驱山鞭石让玄功。 金梁玉柱撑天汉,雪浪银涛抱雨虹。 襟带平分黔蜀险,名关合占楚滇雄。 登来仿佛临云浦,不信漂流逐转蓬。 清代林必达任毕节卫守备时有《七星关桥》诗: 西南形胜古荊梁,天险都从此地藏。 关似玉门多部落,桥如栈道渡羊肠。 祀星谁洒残碑泪,筑垒徒邀夜月凉。 不尽波涛频作号,只今金锁扼南荒。 清贵西道道员赵翼有诗: 飞桥近接武侯祠,传是征南此过师。 山似星文排北斗,关凭天险控南箕。 勋名一代恩威用,形胜千秋战守资。 曾到滇南览遗迹,君才十倍系人思。 据传贵州省主席周西城1910年代末曾在此扎营守桥,与撒拉溪钱和生之女钱翠娥完婚于此后,步步升迁。后人有诗: 桥头仰望碧云天,两地姻缘一线牵。 燕尔新婚乐无限,西城自此累升迁。 的确不假,周西城自此便由营长而团长而旅长而师长,至25军军长。 桥头俯首听波涛,令人浮想联翩:此地乃古战场,汉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明傅友德南征,灭元梁王;清吴三桂南征,剿明南王,皆争战于此。多少豪杰曾葬身巨浪。有诗为证: “水过七星似虎狼,百千将士作羔羊。 天阴雨湿凄声惨 ,路上行人欲断肠”。 “天生奇险资鬼方,自汉迄今皆战场。 白骨堆成万人墓,为吊忠魂多感伤。” 据刘子翀《七星桥锁记》介绍:七星桥之始是以竹篾为缆,排船为桥,如风清月白,波澜未兴时,自然畅通无阻。但遇洪流暴至,惊涛拍空,怒浪吼雷,则必解缆拆桥以避水势。如此则阻其驿驰飞报者及趋公务者,于是,御关武略朱公以铁代竹,连环为锁,铸双柱立于两岸之石,横缆于中,分索持航,布船为梁,以便行旅,才不畏江涨洪涛之险。 劳孝與的《七星关三官庙碑记》更有趣闻,说七星关桥之东岸,旧有三官神古庙,不知创自何时,岁久渐圮。邑人因建新桥,以庙当桥冲,移庙于岸西石坛之巅。而桥垂成而中墩忽坍其半。自然是三关神在作怪。又要决水澈底而重建之,则水自底溢出,决者日数百人,而渗漏如故。工匠袖手,无可奈何。 因建桥是为民,而感动神灵。其后见有三位老人指示决水之处,开始时施工者并不经意。三天后做梦如前,乃随所指之处以塞之,河底溢出之水自然干涸。访之土人,始知桥之岸东地向为三官庙故址。我查《神仙讲坛》,这三官之神,亦称三元,系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那么三官神都来显灵了,首先是地官赦了拆三官庙的罪;水官又来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之后就是天官赐福于百姓了。 七星景致优雅宜人,素有七星映斗、三山拱瑞、翠屏旭日、斧柄仙迹、石柱当阳、印浮江面、鱼跃龙门、狮象挽水八景之称。古时七星的小桥、流水、晚照、人家,确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水墨画。而今的长桥、高碑、清流、朝霞、新村,更是一帧令人叫绝的水彩图。 我们站在谷底河岸,极目高速路,但见石拱桥、断桥、钢混桥,尽在眼底,如天梯般层层升高。斜阳映照,影投谷底,可谓“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是啊!没有老桥的诞生,怎么会有新桥?没有小桥的铺垫,怎么会有大桥?我们的家乡“洪武初仅一驿耳,十六年乃因驿改卫”。《城隍庙记》曰:“毕邑自奢香献道以还,始置为驿,继改为卫,后建为县。”可谓驿而卫而县而市而七星关区,就像七星桥的历史变迁一样,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由窄而宽,从此永仰七星之高照,而齐心合力,共建和谐,自然前程似锦。由是而吟成诗二首: 一 黔州形胜七星关,接岭摩天不可攀。 丞相三军扼峻险,乌蒙百姓报平安。 两山牵手携滇北,一水扬波润蜀南。 共建和谐廿四载,强区升位喜空前。 二 长桥晚照似虹霓,荡漾清流映碧溪。 草海明珠迎鹤舞,高原屋脊看天低。 杜鹃百里铺山野,驿道九条连水西。 物阜年丰歌盛世,而今建市更稀奇。 ( 作者:高君儒) |
|
来自: fsn9oule12e45h >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