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匠为什么是“算”死的? 何东升
说木匠需要先从家乡的一扇窗户说起。家乡曾经有一座百年老屋,后来由于年代久远,不断腐朽坍塌,只能拆除了事。别的都不令人惊讶,最难得的就是那老房子原来的一扇窗户。传统建筑中,窗户本来是对称的,左右各有一扇。但这做屋子一扇窗户很早已经坏掉,被换上了新式的钢窗。剩下的这扇窗户是古式的,图案非常好看,工艺非常精巧。村里有专业的木匠,当然对这件工艺品一样的窗户既充满崇敬,又充满好奇,就坐下来认真被拆下来的时候,一扇总面积不超过四平方米的窗户,拆解开的各种形状的木头构件有几千个,基本厚度都是一厘米,平均长度三厘米左右。还有些构件,明显是拼接在一起的,但拆的人不知道怎么才能拆解,就保持着连接的状态。这数千个木头构件,堆起来就是一座小山,当时没有计算机,也没有精细的图纸,图案的设计,各个部件的关系、尺寸都要木匠在心里完成图形和数量计算。还要一件件分别制作,规格分毫不差,然后组装起来,构成美丽的图案,真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
虽然有老木匠的一番话垫底,但我依然在很长时间固执地认为:木匠依旧是个粗重的职业,只要有一把子力气就可以从事。直到看见这一扇窗户。这一扇窗户,让我明白了为什么虽然也是个重体力活,但木匠为什么是“算”死的。可见,一个传统意义的木匠,一个真正的木匠,既需要能够胜任职业的体力,更需要高超而精密的智力。对于一些需要构筑大规模建筑群的木匠,更需要卓越的创造力。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任何一个行业或者领域的顶尖人物,无一不是智慧和力量的完美结合。 看到这扇窗户,我又想起一个专门研究古建筑的教授讲述的故事。这位教授特别喜欢那种古式的架子床,一次偶然机会在广州发现了一张明代流传下来的红木架子床,就花三十万元收购了下来。从广州往北京运的时候,为了方便,教授就安排人把这张床拆解开来,打包空运回了北京。到了北京后,包括教授在内的一帮人傻眼了。为什么傻眼了呢?因为在组装那张床的过程中,逐渐遇到了困难。拆时容易,组装的时候发现事情根本不像想象的那样简单。本来是请了几个民工安装的,到后来安装到床板这块的时候,民工不会安装了。教授随后请来了木工,木工也是望着床板感叹。后来又请来专门制作传统家具的技师,也是无计可施。再后来,在整个北京城张榜悬赏,找不出来一个会安装床板的人。
这张无法恢复原形的床,最后只能被重新拆开,包装以后束之高阁。这张床也成了教授心里的遗憾,他遗憾传统工艺的流失,可能也更遗憾于工匠精神的缺失吧! 原创作品,头条首发。 微信QQ同号:443441516 一直很努力,一直很勤奋,期待您的点赞、转发、收藏、评论和关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