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老刘tdrhg 2016-12-30

功臣和主公,是相爱相杀的两类人,互相成就,又互相提防。艰苦创业时有共同的目标和敌人,双方尚能保持均衡,主要是相爱;而成事之后,共同的敌人消失,双方的均衡随之打破,往往就得相杀。

当然,主要是主公杀功臣。

如果遇上了汉光武帝、宋太祖、唐太宗这样能驭人,又能容人的君主,那真是莫大的幸运。可惜多数皇帝,没有这样的能力,也没有这样的气量。要是碰上刘邦、朱元璋这样非把功臣赶尽杀绝的坑货,那真是倒了八辈子血霉。

功臣不能坐以待毙啊,然而那些率领功臣的创业之君没有一个是好对付的,先下手为强是不大现实,得,那就想点法子自保呗。

在“自保”这个问题上,四个人分别作为正反面案例经常被提到:文种和范蠡,韩信和张良。

能臣自保攻略1:病假

这是张良。

张良辅佐刘邦定天下,是总参谋长。刘邦是个大流氓,最爱干的事就是骂人,唯独没骂过张良,对张良甚至连名都不敢叫,而是一口一个“子房”。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子房,是张良的字。古人称呼一个平辈或完备的字,是表示尊敬。

刘邦做了皇帝,论功行赏。刘邦说张参谋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去天下最富的齐国,随便挑三万户作为封邑。而武将中功劳最大的曹参,也才10630户。

张良很识相,说陛下能用我的计策我就很感谢了,给我个三千户就好。

此后,张良就研究起了养生。不过他身体确实不好,司马迁说自己看到过张良的画像,长得就像个美女(状貌如妇人好女)。朝中大事他一概不过问,除了吕后为了刘邦要废太子的事,逼张良出了一次主意——张良一出手,吕后之子刘盈就保住了太子之位。

刘邦吕后先后迫害各路功臣,都没惦记上他,他得以寿终正寝。他晚年不知练什么神功,连饭都不吃,吕后还苦口婆心地劝他:人生苦短,何必苦了自己,您就吃点吧(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何至自苦如此乎!)。

能臣自保攻略2:辞官

然而有时候,请病假是不够用的。

文种和范蠡是辅佐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两大功臣。然而事情一成功,范蠡就跟越王勾践请辞了。根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载,范蠡揣了金银细软,带上追随者们流亡海外(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然后给好基友文种写了封信,说大王尖嘴猴腮,一看就是个没义气的,共苦没问题,同甘可不行(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听兄弟一句劝,赶紧走吧。

文种想想有道理,但是还是舍不得高官厚禄,就请了长病假,不管事了。

勾践放过他了吗?没有。

很快,有人进谗言说文种要谋反。勾践让人送了一把剑给他,说,您当初教了我七种计策来灭吴,我才用了三种,就把吴国给灭了,剩下四种还在您这,要不您替我去先王面前演示演示吧(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至于这七种计策是什么,司马迁没说。

文种没得选择,只好自杀了。

范蠡呢?根据司马迁版的富豪榜《货殖列传》记载,化名陶朱公下海经商,多次积累到千金家财后又散给了亲朋好友,后来把生意交给子孙,财富积累到了万金。

野史的记载更漂亮,他走的时候还把西施给带上了,仕途、美女、财富,男人一辈子能有的成就,都有了。

病假,辞官,都未必管用

不过,以上的两种办法只有大功告成之后才能用,事成之前,是不可以的。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正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之际,是不大会猜疑臣子的,多数主公要到事成之后才想起对付功臣。然而也有少数主公,疑人照用,用人照疑,能臣还没成为功臣呢,就惦记上了。那怎么办?

辞官?行不通的,因为主公需要你,你不出力他就跟你急。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就遇到了这个问题。

按《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秦国要灭楚国,王将军跟秦王的意见产生了分歧——王翦说灭楚一定要六十万军队才够,而旁边的少壮派将领李信说,二十万足够了。秦王笑了,王将军老了吧,怎么这么胆小了?(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顺便提一句,这李信将军,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的祖上。

王将军一生气,借口生病辞官回家了。不出王翦所料,李信果然损兵折将,大败而归。

秦王知道,要灭楚国还得靠王翦。当时还被称为秦王政的秦始皇亲自骑马赶到王翦的老家,向他赔罪说,寡人错了,没听将军的话我军果然大败,现在楚军都反推回来了,将军虽然生了病,难道忍心扔下寡人不管吗(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王翦说,我又老又没用又不听话,您另请高明吧(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

秦王脸色一沉:够了,您别再叽叽歪歪了(已矣,将军勿复言!)。

王翦知道,自己躲不下去了,否则白起就是榜样。

白起,秦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将领,据说一辈子没打过败仗,最著名的战绩是长平之战号称俘虏并活埋40万赵国军人。后来秦军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久攻不下,秦昭王又想起了白起——这秦昭王,就是宣太后芈八子的儿子。而白起此时正受排挤请病假在家待着呢。

白起说,这仗没法打,长平之战虽然赢了,但我们损失过半,国家都快打空了(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如果赵军跟诸侯援军里应外合,我们就输定了。

秦昭王下令征召,白起不去;派宰相去请,白起还不去。秦昭王火了,将白起贬为士卒,逐出国都。不久又派人给他送去一把剑,让他自杀——这比文种还惨,勾践要了文种的命,但至少是客客气气的。

白起看着秦昭王派人送来的剑,想不通,自言自语道,凭什么,我做了什么得罪上天的事,让我有这个下场(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最后他给了自己一个解释:一定是我在长平坑杀了那投降的几十万赵军,遭了天谴,看来我是该死。说完就自刎了。

白起到死都不明白。他死,是因为主公最需要他的时候,他不出力。不出力,就得死。

白起也就比王翦年长个一两辈,白起的事王翦当然知道。论打仗,王翦未必比得过白起,但论情商,王翦比白起高得多。

秦王政脸一沉,王翦知道自己没得选择了,但是说,大王一定要用我的话,那我需要六十万军队。秦王一咬牙,好,都听你的。因为秦王也没得选择。

然而,秦王对他不放心。

想退出,不让,出来做事,又被怀疑,怎么办?

能臣自保攻略3:要钱

王翦自有办法。

出征时,秦王亲自送到首都郊外,王翦突然狮子大开口,希望秦王赐给他大量的田地房产。秦王很意外,说将军还会担心钱吗?王翦说,替大王打仗,封侯是不要想了,就是趁着您还用得到我,就要点田宅给子孙做产业(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秦王的反应是,”大笑“。

为什么大笑?王翦自己将会给我们解释。

军队开到了函谷关,王翦又派人回去问秦王要田地,比之前要求的还多了五倍。

手下看不下去了,说您这狮子大开口开得也太过分了吧?

王翦说,这你就不懂了。大王这人信不过别人,如今把整个秦国的军队几乎都交到了我手上,能放心吗?我不多要点财产,显示一下我对他的江山没兴趣,难道还等着他来怀疑我吗(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原来如此!

面对多疑的主公,嘴上说自己不想造反是远远不够的,要换一种他听得懂的方式,王翦这一手,岂不妙哉?

秦王的笑是放心的笑,因为放心,所以开怀。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能臣自保攻略4:拥军

王翦这招是双赢,秦王吃了定心丸,自己也捞足了好处。然而他能这样有一个最重要的前提:秦国有钱。

秦国经过秦孝公时代的商鞅变法,国力蒸蒸日上,论经济实力在七国当中就算排不到第一,第二第三也是没有问题的。所以面对王翦的漫天要价,秦王不需要就地还钱。给出去点田产,换来一个楚国,这笔账秦王会算。

然而如果主公没钱呢?比如刘邦。

楚汉战争,刘邦和项羽在荥阳长时间对峙。此时刘邦的地盘主要是陕西和四川,四川当时还是蛮荒之地,陕西虽然是当年秦国的故地,但毕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的荼毒,残破不堪。多亏有萧何帮他管理着根据地,才能保证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饷供应。

刘邦在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却能一直正面死扛项羽,主要是萧何的功劳。

根据《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刘邦的使者一批又一批地来慰问萧何。一位被称为“鲍生”的人对萧何说,现在您在后方坐着,大王在前线打仗,是谁更苦呢?吃苦的反而来慰问不吃苦的,这是怀疑您啊!

那怎么办?学王翦要钱?可是战事吃紧,刘邦哪有钱给你,谁要钱他跟谁急。

鲍生说,我给您想个法子,把您家族能当兵的男人全都送去汉王军中,汉王就相信你了(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这是把亲人都变相送去做人质。做人质也就罢了,只要自己不是真要谋反就不会有危险。不过也得看送到谁的军中,还得看对手是谁。

送到刘邦军中,对手项羽。这就麻烦了,刘邦不止一次被项羽团团包围,也不止一次扔下队伍自己一个人溜了。去给刘邦拥军,是要冒极大风险的。

然而萧何别无选择,咬咬牙,只好听从鲍生的计策。

汉王刘邦什么反应?“大悦”。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能臣自保攻略5:捐钱

国家富足的时候,要钱可以自保,国家困难的话,就得捐钱。

当上皇帝的刘邦对萧何的赏赐不可谓不丰厚:将萧何列为第一功臣,不但萧何拿到了爵位和封地,他的父子兄弟十多人也都拿到了可观的封地,而且特批能“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就是能带着剑面见皇帝,而且上朝可以昂首挺胸,大摇大摆,而不是像其他大臣只能低着头,小步快走着进去。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萧何很快又有了被猜疑的机会。

一个叫陈豨的地方大员造反了。已经是皇帝的刘邦亲自带兵去平定,跟往常一样,留下萧何把守根据地关中地区。

被贬为淮阴侯而心怀不满的韩信涉嫌谋反,其实他到底反没反这事已经说不清了,萧何和吕后联手将韩信骗进宫中杀死。刘邦在前线听说后,下令将萧何从丞相提升为相国——丞相有左右两个,相国可只有一个,又增加了五千户的封地,并给他配备了一支500人的卫队。

皇恩浩荡,大家都来向萧何道喜,只有一个叫召平的人过来表示哀悼。他说,你的祸患要开始了(祸自此始矣)。皇上在外头打仗,您在这看守后方,又没什么危险,皇上却给你配备卫队,这是怀疑你啊!劝您这些封赏都别要,把自己的全部家产拿出来资助军队,皇上一定会开心的。

萧何照做了,刘邦什么反应?“大喜”。

损失了家产,却保住了性命和皇帝的信任,太划算了。只要性命和信任在,钱总是还能来的。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能臣自保攻略6:自污

第二年,昔日的项羽手下第一猛将,后来投降刘邦而被封为淮南王的英布谋反了。刘邦又一次御驾亲征,萧何也又一次镇守长安,一如往常。

不久,刘邦的使者又一批批地来到长安,致以领袖的亲切问候并关心总理同志的日常工作。萧何心想,又来了吧,就跟一年前一样,一边兢兢业业地干活,一边又将家产全数捐出。

然而有个门客告诉他,您离灭族不远了(君灭族不久矣)!为什么?您已经做了相国,还有什么能赏给你的吗?而且您这么十几年来在关中执政,百姓都归附你。皇上怕的是你在关中的威望无人能比啊(畏君倾动关中)。

萧何终于看明白了。

主公会不会怀疑你,除了在于你有没有谋反的意愿,还在于你有没有谋反的能力。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一个有谋反意愿却没有谋反能力的人,主公完全可以不把他当回事,至少不用急着收拾他。然而一个人如果有了谋反的能力,那么他就是个不定时的炸弹。今天不反,不代表将来不反。主公活着时不反,不代表主公死后不反。既然如此,对主公来说只要一个臣子有了谋反的能力,那么不论他有没有谋反的意愿,把他干掉就是最安全的。何况天下已定,一流能臣干掉了,来个二流的治国也没什么。

所以彭越、韩信、英布,一个个猛将要么被冤杀,要么被逼反。

坐等被冤杀肯定不行,那如果真的谋反呢?萧何不想也不敢。那只剩下最后一个办法:废掉自己谋反的能力。萧何谋反最大的资本就是百姓都爱戴他,那么就让百姓不再爱戴自己吧。

不久,告状信雪片一样飞到前线,都控告萧何及其家人欺压百姓、霸占田地、强买强卖、投机倒把,刘邦这才放心。

刘邦得胜凯旋路上,老百姓拦下刘邦的车子,控诉萧何的罪行,刘邦把控告信全部不动声色地收下了。等到了宫中,面对前来迎接的萧何,刘邦笑道:“相国真是为民请命啊!”然后拿出一大叠控告信放在萧何面前,说,“相国自己向百姓谢罪吧。”然后开怀大笑。

这时他的笑容一定跟咸阳郊外的秦始皇一样灿烂。

伴君如伴虎,看能臣如何保全自己。

财产捐出去,还能再赚回来,名声臭掉了,就再也回不来了。萧何看着刘邦的笑脸,心中一定很悲苦,甚至悲愤吧。不过那些名声没臭掉的人,像韩信、彭越等,也一定悲苦和悲愤,只是跟萧何的悲苦和悲愤不一样,而且只能在地底下发泄自己的情绪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