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0后作家荆卓然:用文字点燃心里的亮光

 我的小夜曲 2016-12-31

  11月28日,首届全国大学生牡丹文学奖在洛阳颁奖。这次比赛,共收到全国的高校来稿23000余份,评委对隐名编号的诗歌、小说、散文三类作品进行投票,分别决出主奖1名、提名奖3名。在激烈的竞争中,阳泉师专在校学生、年仅19岁的荆卓然犹如一匹黑马脱颖而出,获得该奖项的诗歌奖。

  在此之前的上一周,荆卓然刚刚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自己的诗歌集和散文集。诗集《小鸟是春天的花朵》由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史玉宝作序,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700余首诗歌。散文集《桃花打开了春天的门窗》由市文联主席侯讵望作序,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70余篇散文。

  由于成绩突出,在11月2日揭晓的山西文学最高奖——“赵树理文学奖”(2013~2015年)初评中,荆卓然获得“文学新人奖”提名。

  山西作协在向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设立的“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推荐荆卓然时,认为荆卓然的诗歌“没有落入那种矫揉造作、不知所云的诗歌创作窠臼之中,而是以近乎朴素的语言行走方式与风格,写出了青春期的叛逆与张扬和对大千世界,尤其是家园与校园的情结和感悟,从而增强了诗歌内核的容量与爆发力。荆卓然是山西作协年龄最小的会员。这样的苗子,我们愿意扶上马背送一程。” 

荆卓然简介

1997年出生,现就读于阳泉师专。作品散见于《星星》《诗选刊》《作品》等文学期刊,曾参加《星星》诗刊“第八届中国星星大学生诗歌夏令营”、《山东文学》首届全国90后小说作家笔会。曾在中国作协、《人民文学》杂志社、《诗刊》社等单位主办的文学大赛中获奖。系山西省作协会员、阳泉市作协理事、阳泉郊区作协副主席、阳泉师专星星草文学社社长、《星星草》文学杂志主编、《新声报》主编。

A “文学,就是那个让我心动的女孩”

  今年19岁的荆卓然,不仅有着“花季”般的幻想,更有着一种饱含历史感的深情,这份深情,就在他的文字里。正如他的诗《在山顶和云朵之间》写道,“一群鸟正在我的梦中飞翔,胸腔里的马群奔腾、嘶鸣,还有一支牧歌,在云层之中流淌、蜿蜒……我的双手捧满了狮脑山上的阳光,大把大把的阳光,照亮了我的心房,照亮了我的故乡。”

  荆卓然的父亲,是我市诗人荆升文,笔名陋岩。从小处在文学的磁场中,父亲那些高低不一、胖瘦不同的书籍,就是荆卓然幼时的“玩具”。这些“玩具”除了厨房,几乎遍布家里的角角落落,是建立他文学梦想的积木抑或是砖瓦,让荆卓然的文学梦有了“地基”。

  荆卓然说:“爱文学,大概就是一种感觉吧,就像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心里总会有一个每次一见到心脏就会砰砰直跳的异性,而‘文学’就是那个让我心动的女孩。”

  正式开始写文学作品是在2012年的暑假。那一年,荆卓然和几位同学按照广告提示到一家饭店应聘,准备打工挣钱,结果落选了。原因是人家看到他们几个人太胖,是“吃才”不是干将。

  那次失败对荆卓然打击很大,回去后一个人闷闷不乐。父亲问他真想挣钱吗?荆卓然含泪点头。父亲说:“那你就写文章吧!”可是,荆卓然不相信,写文章也能挣钱。父亲说:“你尽管好好写,写好自然会卖来钱的。”

  写什么好呢?在父亲的提醒下,荆卓然放开胆子开始写校园诗。一首、两首、三首……一个暑假下来,荆卓然居然写了上百首校园诗。按照家里放着的报刊邮箱发出去后,居然陆陆续续发表了出来。尤其是《阳泉日报》发表他的组诗十首后,立刻在阳泉文坛引起了关注。

  回忆起以前的事儿,荆卓然坦然地说:“一开始是稿费和虚荣心激发了我的创作信心,让我开始对文学爱不释手。”

  也许,想作文字的“男朋友”,要的就是这样的坦诚。

B “在文学路上取经,要有颗虔诚的心”

  从此以后,码字成了荆卓然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荆卓然笔下的文字,是他在世间行走的思考与轨迹,每一个字都是一个脚印。在他看来,文学路就像是一场旅行,可以自己选择是坐火车、汽车、自行车、飞机,或者是脚踏实地的步行,也可以和两三知己一起走下去,就像人生一样,谁也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下一个路口自己会走向哪里。

  刚开始,荆卓然只写诗歌,一行行的诗歌像一架架梯子,有时候为他带来了快乐,有时候却加重了他的痛苦,甚至有一段时间一天不写诗就觉得好像没有吃饭、没有穿衣一样,有一种饥寒交迫的感觉。后来,他发现许多题材无法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比如说爷爷讲的煤矿故事和抗战故事,如果以诗歌形式表达,简直比登天还难。

  此后,一遇到历史题材的故事,荆卓然就尝试着给自己的餐谱里加些其他“菜肴”——散文和小说。一来二去,荆卓然忽然觉得这新增的“菜肴”是“写起来顺手,吃起来可口”。

  荆卓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就像是上天安排的一样,一个萝卜一个坑。每个人会有自己的信仰,也会为自己的信仰付出或多或少的汗水。荆卓然也不例外,他的思维、逻辑和感觉就是掉在了文学创作的坑里的萝卜。文学路就相当于他的取经之路,要虔诚地去翻山越岭。

C “获奖,对我来说只是个新的起点”

  这些年,荆卓然在《羊城晚报》上发表过3次作品,结果他的作品在他乡遇到了故乡人——一位广州工作的阳泉人史艳萍。

  当史艳萍看到荆卓然的作品后,两次给荆卓然寄来了样报,并写信鼓励他。当看到史艳萍在手写信中提到“在广州看到家乡人的作品非常亲切,一定要好好写”时,让荆卓然感动不已。

  荆卓然的诗集和散文集正式出版以后,他便在网上发出了销售信息。销售信息发出去还没有几分钟,荆卓然就收到了第一个以微信红包购书者的钱。当时,他欣喜若狂,一种被读者认可的幸福淹没了他。

  然而,当他打开红包的时候,流淌在体内的“黄河”与“长江”立刻就在眼里决堤了。“是父亲,是深深爱着我的父亲,第一个发来了购书的红包。”荆卓然说,虽然父亲从来没有限制过他的经济支出,这购书款属于“羊毛出在羊身上”,但还是感受到了这几十元钱的重量,感觉到父亲的这种奖赏饱含着的黄金般的期望。

  经过不懈努力,荆卓然成长了,他的文学羽翼“日渐丰满”。对待文学,对待成功也有了不同的看法。

  “我是文学田地里的一个普通农民,我会认真的播种、施肥、浇水、除草。”荆卓然说,写文章就像是哺育孩子一样,虽然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将来是榆木疙瘩还是栋梁之才,用心抚养就好。同样,出书也只是为了给这些孤苦伶仃的“孩子”安个家,让他们能有机会谈天说地。

  面对一次又一次的获奖,荆卓然泰然处之。因为在他看来,获得的一等奖与下一个名次者只差毫厘。所以,他没有理由自高自大、沾沾自喜。他说:“获奖出书,并不会影响我的创作,我会把这些当成鞭策或者是一个新起点”。

  回首自己的创作历程,荆卓然说,文学给了自己一架俯视人间疾苦的放大镜、一架放眼长远的望远镜和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同时也给了他一次不断校正、提升自己的成长机会。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