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节“乡村游”灿如夏花

 fsn9oule12e45h 2016-12-31
苗麒麟摄

苗麒麟摄

潘安民摄


     冬天尽管酷寒,地处乌蒙山深处的毕节确已偷偷填出一片春色。这里依旧青山竞秀,溪水如练,天南海北的游客来了一拨又一拨。火爆的乡村旅游不仅提升了毕节的“名气”、聚集了“人气”,而且大大增长了老百姓的“财气”,毕节“乡村游”灿如夏花。

     电影《让子弹飞》里一句“站着挣钱”曾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与思考,涉及的关键词无疑是“尊严”二字。而在毕节,站着挣钱根本不是个难事儿,这些原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现如今不仅能站着挣钱,还可以在家门口边玩边挣大钱。

     金沙葡萄节、织金金桔节、纳雍樱桃节、黔西大关桃李花节……这些耳熟能详的节日已经成为各地游客心中记忆深刻的乡村游乐品牌,每至活动时日,必会迎来数万游客。

     “一年赚个头十万不成问题”

     多彩的乡村文化,为毕节发展旅游提供了重要资源和有力支撑,旅游的兴旺为乡村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创造了有利条件。

     行走在文化底蕴厚重的威宁板底乡,一排排黔西北民居如雨后春笋般错落有致,每家屋檐上都整齐地挂着板底彝族的“牛角”图腾,墙上雕刻着展现板底民风民俗的壁画。

     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芦虹高原的姿态在远方被蔚蓝的天空镜像,仿佛虚幻的梦境,现实被抛弃在想象之外。板底已经蜕变为现代化语境下的板底,毅然走向现代文明。

     乡长陈家泰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拓展群众增收致富的门路,板底乡以“五乡战略”为抓手,把文化产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对文化产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起点,高规格加快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文富祥是村里的老木匠,自板底乡启动危房改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和民族文化魅力村寨建设已来,他一直帮乡亲们做“牛角”图腾。

     “去年,我低价帮乡亲们做了差不多2万对‘牛角’图腾,培训县内外木匠10多个。不管什么民族,只要喜欢把彝族文化元素挂上屋檐,只要他们想学这门技术,我都认真地教,一年下来,能赚6万多块钱。”文富祥说。

     在板底村民族服饰店里,前来调研和购买服饰的人络绎不绝。

     “每天都有县内外的人到我们店里订做或购买彝族服装,一年下来赚3几万块不是问题。”村民们都说店主安启凤算得很保守,凭她的生意,一年下来赚个头10万不成问题。

     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原生态的板底在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意向投资的开发商越来越多。该乡认真分析市场走向,结合全乡发展的需要,坚定了走市场化运作、走商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积极地对外招商引资,目前已确定兴建海草花场芦虹彝家休闲避暑山庄,现已完成前期规划,计划本月开工建设。

     在板底村村民杨培艺的农家乐里,众多游客悠闲地坐农家小凳,品彝家咂酒······

     这只是彰显毕节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大繁荣的一幕场景。近年来,毕节把乡村文化旅游业作为撬动经济板块的强力“支点”,以“山水为形、文化为魂”为基调,全市涌现出独具特色的黔西解放村和化屋基、织金下红岩、大方穿岩村和金海湾、赫章平山、七星关区橙满园等一批有规模、上档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毕节,“经济文化强市”的步伐正迈得铿锵有力。

     乡村旅游文化的延伸链条

     隆冬时节,走进织金桂果新华花卉基地,外面已经是寒风扑面,但在温室大棚里却是春意盎然,到处是一片花的海洋,这里的花红得热烈,开得烂漫,这边蝴蝶兰、红掌,那边一品红、大丽花;这块是大叶葵、紫薇,那块是菊花、富贵竹;这片是金桔王、石榴树,那片是红车……来这里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在这里尽情领略着花的芳香。

     一路走来,记者处处感受到生机、活力与希望。

     近年来,毕节市积极融合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依托交通区位优越,自然条件优美,民族风情浓郁和浓厚的文化底蕴,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乡村文化旅游飞速发展。

     来到离花卉基地不远的雅贤农业生态观光园,不仅可见它的景观奇特、生态魅力,而且还可以看出它多样的文化品位。

     观光大棚、蔬菜基地、山水山庄、穿青人服饰展厅等,汇集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健身娱乐、民族文化等于一身的10多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点,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保护田园风光,传承村落文化。新农村建设不是舍弃传统的翻新,而是继承传统状态下的创新。

     当文化、绿色等元素与乡村旅游融合后,这种古老又现代的休闲方式焕发出新的活力。

     开发荒山,植树造林,种花栽草,构筑风景、风光园,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还原自然生态环境,打造人文资源等,通过创新,县、乡、村联手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乡村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引起了强烈的冲击波,可谓带富了农民,强壮了村屯。

     “泥腿子”鼓起了钱袋子

     往昔,习惯于“土里刨金”的“泥腿子”们,抓住机遇,纷纷“洗脚上岸”,充分利用起生态、文化这些软件,为乡村旅游产业注入特色元素。农家饭馆、生态山庄、土特产店,一个接一个的办起,钱袋子也随之鼓起来了。

     仅 2011年,毕节市重点培育了农家乐星级示范户 100户以上,按照市制定的乡村旅游星级标准,每个县区创建 1个以上 A级乡村旅游景区(点),示范带动乡村旅游景区景点整体打造项目建设。

     同时,毕节以举办民俗风情展示,以油菜花节、樱桃节、梨子节、葡萄节等农特产品为特色的乡村旅游节等活动为载体,大力弘扬独具魅力的乡村文化,给游客和城乡群众奉献上了一台台精美的精神大餐,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快了自身知名度的提升和旅游业的发展。

     近年来,各地乡村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时下人们关注和谈论的新焦点。旅游节活动是进一步展示、弘扬毕节乡村文化的一个平台,是促进各地民间文化交流的一座桥梁,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

     如今,和着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大开发的节拍,千里乌蒙如沐春风,她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将乡村文化旅游这个昔日的小舢板打造成破浪前行的巨舰,驶向更为广阔的空间。(来源:乌蒙新报   作者:张晓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