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元固本操-- 中脘补后天

 李波A 2016-12-31



培元固本操-- 中脘补后天
“经络养生操”又与大家见面了
这次给大家带来的是
培元固本操-- 中脘补后天

肾中先天气
后天脾胃滋
六腑会中脘
气血生化源

程氏针灸养生堂

中脘穴

中脘穴的位置:腹正中线上,胸剑联合与肚脐中央之间中点处,所谓胸剑联合,就是自胸部正中向下循按,指下由硬变软处,即胸骨下端尽处。

艾条置于中脘穴上约一寸距离,根据皮肤烫感而调节具体距离,可小幅度旋转划圆,使穴区均发热,热力逐渐渗透至体内。


上期我们引用了《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明了肾是人体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又称为先天之本。既然有先天之本,有没有后天之本呢?

 

在中医学中,脾是消化、吸收、转输、排泄功能的主要器官,由于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十分重要,是后天水谷精微化生之源,故把脾胃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所以,脾最主要的一个生理作用就是:主运化、升清。

 

脾和胃呢,又是相表里的。胃的生理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纳,一个是降。


“纳”是容纳的意思,它包括受纳水谷和腐熟水谷的作用。胃主受纳,是指饮食入口,经食道,容纳于胃,所以称胃为“水谷之海”。胃主腐熟,就是消化的意思。饮食入胃,胃便对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成为食糜。



“降”是下降的意思。纳于胃中的水谷,经过胃的腐熟消磨后,变成食糜而下降于小肠,泌别清浊后,其中精微物质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周身,以供应营养。因此,胃气必须下降,才能使腐熟的水谷下降,才能发挥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而使营养精微物质得以吸收并供应于人体。


后天之精虽然主要来源于胃,但却依赖于脾的运化作用,且脾与胃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二者生理上、病理上的关系十分密切,脾经与胃经又相互联系,帮称为“脾胃相表里”,又将二者合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与胃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一纳一运

胃主纳,脾主运,一纳一运,才能完成消化、吸收、输送水谷精微的任务。《素问·厥论》说:“脾主为胃行其津液”,就是说饮食物经过胃受纳和腐熟之后,还能过脾的作用,把消化而得到的富有营养的津液输送其他脏腑和人体需要的各个部分,胃不断受纳和腐熟,而脾不断“为胃行其津液”,以使胃继续纳食,两者密切配合、协调工作,才能完成消化运动。

2)一降一升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主降主要表现在胃受纳腐熟的水谷及时下传,保持胃肠的虚实更替。脾主长主要表现在水谷精微之气的上输,通过肺与心化生气血的过程。升与降,相辅相成,有升才有降,有降才有升。脾之清气不升,可致胃之浊气不降,而胃之浊气不降,亦可引起脾之清气不升。

3)一湿一燥

五行上,脾胃皆属土,但脾为阴土性湿,胃为阳土性燥。湿为水化,燥为火化,湿燥相合,水火相济,水谷乃能化。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补益了脾胃,就是补了后天。那么,哪个穴位是补益后天的关键所在呢?


正如前所描述的,中脘正位于胃脘的中部,此穴也正是补益后天脾胃功能的重要穴位。这不仅与它的位置有关,更重要的是:中脘为胃之募穴,同时也是八会穴中的腑会,还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的交会穴。


(1)作为胃的募穴,当胃脘不适时,此处往往先有反应,而在此处治疗,亦可缓解胃胀、胃痛、不欲饮食的胃部症状。


(2)而腑会中脘,是指胃、胆、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这六腑的精气都要会聚于此,虽然六腑的功能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是化水谷、传津液的器官,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津液的输布、废物的排泄等一系列过程,就是在六腑既分工又合作的情况下共同完成的。由于中脘临近胃脘部,又是胃之募穴,是胃的脏腑之气直接联系的地方,因此认为中脘是六腑精气会聚之所,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古人对“脾胃为后天之本”的重视。


(3)中脘是任脉与手太阳小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交会的穴位。也就是说,中脘不仅临近胃脘部,不仅直接联系胃之腑气,不仅是六腑精气会聚之所,其气血还直接交通于小肠经与胃经,使中脘成为补益后天、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在中脘或针或灸,或点按,或搓摩,均可促消化、强脾胃、益后天!



今天干货很多,大家慢慢消化

下期再见!




更多养生知识尽在程凯养生堂

扫描二维码进入直播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