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歷史文化古跡——貴州安順雲山屯古建築群(一)【圖文】

 還舊樓主. 2016-12-31
 
    云山屯古建筑群包括云山屯和本寨,位于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七眼桥镇东南八公里。是一处保存较完整的古代军屯村寨。始建于明代初年。屯寨自建成以后,几经战乱烟火和自然侵蚀,逐年均有修葺和增建。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云山屯古建筑群,从寨墙、街巷布局到碉楼、寨门,处处展现出战争防御功能的特征,是《明实录》中所录“兵团聚,春耕秋练,家自为塾,户自为堡,倘贼突犯,各执坚以御之”的立体风俗画。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云山屯地处峡谷,由东、南两屯门为前后关口。古民居建筑于谷地两侧,或单体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平行排列式顺山体布局。本寨古民居建筑靠青山坡北依山而建,前以三岔河为屏、后依青山为障,封闭式自成体系的三合院、四合院相套,整组建筑群建有七座粗大料石砌筑的高层碉楼,云山屯古建筑群石的屋顶、石的山墙、石的街道,各宅院大门雕凿精美的垂花门罩和隔扇门窗,布局严谨、主次有序、结构坚固、紧凑舒适。云山屯集防御与生活于一体,是明代军事屯堡建筑的典型代表。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屯”是驻兵的地方。云山屯的种种建筑物,具有鲜明的军事特点。它的城墙及城楼,从民间传说及风化程度,判为明代军事建筑当无什么问题。屯上古堡形“云鹫山寺”的建筑手法与平坝天台山“伍龙寺”如出一辙。亦文亦武、半军半教的天台山伍龙寺建于明万历年间,这有修建题记作证。由此推断,同为屯堡人修建的云鹫山寺建于明代应当可信。有人说,屯中民居及街道也都是明代建筑,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实访得知,现存民居建筑,是屯堡人的后裔陆续修建的。多数为清代建筑,民国年间及解放以后修建的民居也不算少。无论是何年代建筑,都有鲜明的地方特点和浓郁的军事特色,即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盛产之石礅奠基、石块砌墙、石板盖顶,且隐蔽留有枪眼,有的还建造碉楼。然而,它们毕竟是民居,不可避免地保留着徽派建筑的遗风。在中国南方建筑史上占有支配地位的徽派建筑,对江苏、江西影响极大。来自“两江”地区的屯堡人将徽派建筑文化带上贵州高原,营造四合院,巧建垂花门,精雕石柱础,细刻木窗花……可惜因受经济及地理条件的限制,规模小了一些,有的也不那么规整,但其建筑形制及工艺,同徽派建筑别无二致。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这些来自“两江”地区的屯堡人,大半是明初“调北征南”、戍守滇黔驿道的屯兵。在此前后亦有来者。这从屯堡人后裔的家谱及口碑可以得到佐证。也就是说,屯堡人是出于军事方面的原因从“两江”地区迁到贵州的。他们的行动本身就是一部轰轰烈烈的“屯堡文化”军事史。
    战时为兵,平时务农,闲时搞些从其故乡带来的文化娱乐活动。其主要活动项目便是春节期间演唱的面具戏。此戏因不搭台、平地演唱而称“地戏”。“地戏”又被人称“军傩”,剧目尽是武戏,强烈表现屯堡人的尚武性格。来自不同地方的屯兵,有的信佛,有的信道,故云鹫山寺既有“玉皇阁”又有“观音殿”,特别是还有“关帝庙”。在屯堡人到来之前,当地据说是没有这种宗教文化的。引人注目的是,屯堡人的妇女服饰,数百年来很少变化,依然长袍宽袖,右衽大襟,常被外人误为“少数民族”。说是明代服装,一点都不勉强。但在笔者看来,此种款式的明代服装可以上溯到元代。元为人称“马背上的民族”——蒙古族所建,蒙族服装盛极一时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蒙族以游牧为主,无需下田干活,故其服装缝成长袍,白天当衣穿,晚上作被盖,骑马上下也方便。屯堡人的妇女服饰,堪称服饰文化史的珍贵资料。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云山屯中的居民,有众多的经商者。街道两侧民居,皆建石板铺面,表明都做生意。据说,云山屯中的屯堡人善于纺纱、织布,不少人家竟以此道为业。其纺织技术无疑是从“两江”地区带来的。他们中的一些人,由军转民后从事农业生产,但不知怎的,好像总是不如做生意在行。此风甚至一直延续至今。今云屯山中的许多石板房是长年锁着的,人道房主举家外出经商去了。此举亦颇具研究价值。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常住云山屯的居民,有相当一部份不是屯堡人的后裔,而是自称在云山屯地区住了二三十年的苗族人。一位熊姓苗族老翁称,其人黔始祖最早住在此山上。后来,“调北征南”,大军人驻,被屯兵迁下山,山上修起了营盘。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他们以贫雇农的身份,分得屯中地主的房子,又从山下搬了上来。解放前,他们与屯堡人的后裔不开亲,甚至与苗族内部的其他支系也不通婚。现在变了。他家现有苗族、汉族、仡佬族等几个民族成份。苗族中又有所谓的“大花苗”、“小花苗”、“红线苗”。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驻守云南的元朝降臣梁王把匝瓦密举兵叛乱,云贵边陲局势动荡不安。朱元璋派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率30万大军征讨云南,这就是史称“太祖平滇”的战争。叛乱平息后,为了巩固西南边防,朱元璋令这支江淮亲军屯守在云贵两地,尤以“滇之喉、黔之腹”称誉的安顺居多。据《安顺府志》载,安顺一带“有八十二屯、一百七十四堡”,还有众多的哨、所,可见当年屯军规模之宏大。600年来,这些屯军及其后裔在黔中大地上繁衍生息,固守着祖先遗留下来的江淮汉族传统文化,形成了贵州独特而罕见的“屯堡文化”。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寨门内,石板小巷逼仄曲折,两侧是石片高筑的围墙,一层层铺叠着,十分坚固。如果不熟悉这里的路径,真像走进了八卦迷宫。几座高耸的碉楼,巍然立在石片屋顶上,俯视远近,互为犄角之势。明碉暗堡,石径幽巷,森严壁垒,处处潜藏杀机。这样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无懈可击。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屯堡四合院主体建筑一般称正房,居于纵轴线上,砌有一至三尺高的台基,左右两厢的台基稍降,倒座的台基更降,几乎与天井石院平齐。正房一般面阔三间,明间为堂屋,正壁设香案神龛供奉祖宗天地牌位。堂屋是一家人祭祀、聚餐和议事的重要场所。堂屋的边房由家中主要成员父母、祖父母居住,左右两厢则为子女、儿孙辈居住。因为要畜养耕牛———屯堡人往往在左右两厢与正屋交接的拐角处或朝门两侧辟一暗室作为牛槛。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贵州安顺云山屯古建筑群(明.国五)(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