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两座城

 静雅轩345 2016-12-31




        在中国的文人心中,有两座城,一座家门口的锦绣之城,穿在内里的贴身小棉袄,从心理上有一种亲切的归属感,以它为半径,像一只车轱辘,辚辚辐射远方;一座不远处的诗文之城,心灵窗口的浮望,宛若披在肩上的风衣,临风簌簌,有一种布的质感。

        今天以王太生先生静中有思有动的文字,跟陪伴朝花时文走过又一年的忠粉们,预祝一声新年快乐祥和。愿你们的心中也永远有两座城。


一个人,两座城

文/王太生


中国古典范本的宏大叙事,往往是以江南为背景的。


南京、杭州,不仅是传统文人的向往之城,更是心灵之地。


《儒林外史》的故事,大都是发生在两座城之间。宛若人的一生,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是一个勃勃的少年,功名利禄,游山玩水。后半部分,见识过一些世面,有了一些经历,就像马二先生回到金陵,故地重游,少年时的朋友,作鸟兽散,一个人在秦淮河畔踯躅独行,了无往昔的味道气场,已人到了中年。


有过少年的风雅,中年的踌躇,晚年的沧桑,吴敬梓很可能就是书中马二先生。那时候一个人坐在飘泊的船上,只是在人生不同的时期,有过不同的朋友。


南京的生活很小资。“每年四月半后,秦淮景致,渐渐好了。那外江的船,都有下掉了楼子,换上凉蓬,撑了进来。船舱中间,放着一张小方金漆桌子,桌上摆着宜兴沙壶,极细的成窑、宣窑杯子,烹的上好的雨水毛尖茶。”类似一种“船吧”,喝下午茶。




杭州有许多可玩的地方,如果旅行社聘请马二先生做导游:“这西湖乃是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且不说那灵隐的幽深,天竺的清雅,只这出了钱塘门,过圣因寺,上了苏堤,中间是金沙港,转过去就望见雷峰塔。”


他把玄武湖与西湖相比,“这湖是个极宽阔的地方,和西湖也差不多大。左边台城望见鸡鸣寺。那湖中菱、藕、莲、芡,每年出几千石。湖内七十二只打渔船。”


在中国的文人心中,有两座城,一座家门口的锦绣之城,穿在内里的贴身小棉袄,从心理上有一种亲切的归属感,以它为半径,像一只车轱辘,辚辚辐射远方;一座不远处的诗文之城,心灵窗口的浮望,宛若披在肩上的风衣,临风簌簌,有一种布的质感。


我也曾对这两座城市情有独钟。南京一座虎踞龙盘的城市,有许多门、坟和城墙;杭州是一把儿时夏天摇曳在手上的纸折扇,那上面描着细细的西湖工笔画;南京有南北山水交融的大气,杭州有断桥和丝绸的风雅。



基于对两座城市的喜爱,我曾分别在杭嘉湖平原和宁镇丘陵,出神地看沪杭、沪宁高铁上的动车,排山倒海,风驰电掣,只一会儿的功夫,就消失在江南朦胧的烟雨里……


少年时,囊中羞涩,我执意到离家不太远的这两座城去观光。记得当时去杭州,为了省钱,是从无锡坐船夜渡太湖,印象最深的,是在旅客中,有一位回家探亲的老乡,在灵隐当和尚。有一次,在南京城里,看到桃叶渡这样的地名,就想到随便在街上捡一片砖瓦,便捡回一段故事。


在宁、杭两地间奔波,除了为稻粮谋,更多的是寻找和探秘自由精神之灵气,在历史的草木深处深呼吸。从理论上讲,我所在的城市,与吴敬梓的家乡安徽全椒相比,在地理和心理空间是等距离的。


在南京或杭州,非常喜欢“隐”与“逸”这两个字。斑驳的院墙,锁多少沉寂往事,一树枇杷却从院内探出墙头……




《儒林外史》中,有中国文人的“双城记”。对两座城的向往,就像去会一个未曾晤面的朋友;见识一个未曾见识的世界;嗅一种未曾嗅过的味道;品一种未曾品过的佳肴,是一种憨态可掬的书生气。


那里流淌着两条江,有与自然、历史与风景的对话,有茶叶、丝绸、书卷的缱绻香气,便于內心的修缮和整理。当悸动变成冷静,往事变成过去,爱已成风景。


与那个留有络腮胡子,曾写出《双城记》的英国人狄更斯相比,吴敬梓只不过是穿着长袍马褂,心有渴望的旧时中国文人。他,一生也许阅无数风景,但内心的深处,必有两座城的底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