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允明(1521年)手札

 莲峰 2017-01-01


个人简介
  祝允明(1461年1月17日-1527年1月28日),字希哲,因右手有枝生手指,故自号枝山。世称“祝京兆”,长洲(今江苏吴县)人。祝允明擅诗文,尤工书法,名动海内,与唐寅意气相投,遭际与共。与唐寅、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文徵明、王宠同为明中期书家之代表。楷书早年精谨,师法赵孟頫,褚遂良,并从欧,虞而直追“二王”。草书师法李邕,黄庭坚,米芾,功力深厚,晚年尤重变化,风骨烂熳。
艺术成就
一般说来,有深厚功能的书家不难做到笔笔正锋,豪放不羁的祝允明自然不会斤斤计较正、侧锋的得失,而是着眼大气局和大效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能借助于翻腾的章法与生动的笔法,酣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又何必去苛求正侧锋之利弊呢?更何况侧锋取姿生势,对感情的宣泄会更加灵敏。明中叶象祝枝山还有唐寅这一类有个性的寒士才子,由于八股文的束缚,科举的腐败,使他们与上层贵族格格不入。他们傲岸尘俗,风流潇洒,因此他们的书法也不偈上层书法的雅化、标准化,日趋馆阁体的死胡同。他们虽然也崇尚帖学,但能在书法之中,充分抒发自己的个性,表达自己的意趣,愿望与苦闷,因此,他们的书法代表了当时具有艺术生命力的发展前途。他们力追晋唐,在人格上效仿竹林七贤的狂放,但他们的社会背景与魏晋不同,明中叶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商品经济带来了资本主义萌芽,使这一部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文人寒士,有了一定的启蒙意识,他们的思想、行为对固有传统有所抵触和批判,因此他们敢于在艺术上有所创新。祝允明既继承了二王以来帖学的通畅、明快的笔法,又能抒发情性,畅抒胸臆,恣意挥洒,他的书法既有传统精髓,不狂怪姿肆,又有自己的风神气质,讲求风韵。无怪乎他的书法拥有众多的追随者,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作品欣赏
明中期以后,中国社会思潮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文人化的兴起,当时的社会审美和好尚基本都被左右于文人小社会,造成了文人阶层与市民阶层的审美距离甚至断层;另一方面,文人和市民的精神、性灵自由却又大行其道,社会风潮几乎可以媲美魏晋,行为怪诞、思想特出的异类在当时似乎非常受欢迎,这从人们口耳相传的“江南四大才子”各种奇怪的趣闻轶事可窥一斑。这种泾渭分明同时又相互裹挟的社会风潮的发展,为后来中国贡献了一大批极具个性锋芒的人物,或狂狷或放诞,或耿介或怪僻,其中以祝允明、李贽、徐渭等人最为杰出。
  出身算是贵胄之家的祝允明,偏偏科场命运多舛,以致中年后对科举之事心灰意冷,转而热心道家、崇尚虚妄,而其本来似乎还谦谦儒道的个性也急剧变为怪奇而放诞。这种变化最直接的后果便是他的书风的大变化,从早年主要致力于规矩、端正的楷书转为多肆力于张扬个性的草书。尽管事实上祝允明高妙的书艺体现在他的各种书体,但他最令人瞠目而惊奇的还是草书,譬如此件致禄之信札,即最可见其情性。
  此祝允明致禄之信札,就内容看,为平日琐屑之事,但其笔墨却狂纵张扬,书写率意自然,绝无刻意造作之态,自然流露,颇可见情见性,读之如闻声咳。孝字廉字尤为书畅意足,加上几笔联带之之笔,整体有落英满地之美。从中可见其上窥百家,醉心钟王、陶冶颜米而自成一家的风貌。莫是龙曾题祝枝山手札册云:“虽笔札草草,在有意无意,而章法结法,一波一磔皆成化境。”可作此册注脚。
  受书人禄之为王谷祥, 王是1501年生人,1568年过世,1529年考取进士,即1529年以前一段时间肯定是举人身份
  能确定是王谷祥因为受书人中信息已标明,禄之亲家孝廉。王谷祥[明](一五0一―一五六八)字禄之,号酉室,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王的哥哥娶了祝允明的女儿,所以两家是姻亲关系。从其关系上可以定出受书人必是王谷祥
  具体写信时间可以认定1521年.从祝书最后问侯语---苫次盘断,知书信时间是王谷祥居亲丧期间,查资料知王父过世是1521年。这个时间段,王应是举人身份(1529年中进士),具体中举史料难查,但从孝廉称呼可知写此信时王肯定是举子身份(孝廉是明清对举人的统称)
  札上又钤有叶梦龙印,知为清代著名藏家叶梦龙旧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