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逐梦天下嵊州人——王正良:铁划银钩传世 翰墨点滴留香

 涵逸軒 2017-01-01

  他参与见证了硬笔书法的筹建、发展,并长期致力于书法工作,为之呕心沥血;

  他为人低调,临池不辍数十年,厚积薄发,继王羲之书脉而博采众长,他再融会贯通于一炉,加以创新。

  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以自己的个性立足,书法的嶙刚起伏中,既积淀了前人的风范,又展露了创新的功底

  名片

  王正良,67岁,出生于嵊州市北漳镇鱼湖山村鱼岩头自然村,系书圣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著名书法家,中国硬笔书法事业的重要组织和推动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钱江书法研究会会长、浙江东方书画社社长、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特聘教授等。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任,主席等。

  声音

  毛笔书法也是在毛笔不再成为日常书写工具后发展起来的,硬笔书法的艺术性也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王正良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三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

  然而三十年对于中国硬笔书法而言却是不同寻常的三十年。三十年来,硬笔书法经历了狂热——平静——反思——理性等一系列发展过程。众多的硬笔弄潮儿操翰弄墨,在这新天地中挥洒自己的聪明才智。那些开辟硬笔书法新纪元的元老级人物还在为硬笔书法的发展殚精竭虑,而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的硬笔写手又如同一茬茬新生的庄稼,正层出不穷地茁壮成长着,他们为硬笔书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来自嵊州的硬笔书法家王正良,无疑是这其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

  1949年,王正良出生于风光秀美、古风淳厚,有着浓郁书法氛围的北漳镇鱼湖山村鱼岩头自然村,系书圣王羲之第五十四代孙。

  30年来,他参与见证了硬笔书法的筹建、发展,并长期致力于书法工作,为之呕心沥血;他为人低调,临池不辍数十年,厚积薄发,继王羲之书脉而博采众长,他再融会贯通于一炉,加以创新。在“似”与“不似”之间,他以自己的个性立足,书法的嶙刚起伏中,既积淀了前人的风范,又展露了创新的功底。

  “得神韵于书圣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著名书法家、原主席姜东舒如此评价王正良。或许是遗传因子的繁衍,或许是书圣遗风的熏陶,或许是那一方“越中山水剡为最”的水土之哺育,使王正良自幼酷爱书法,矢志不移,成为一个集毛笔书法家和硬笔书法家于一身的著名书法家。

 

  儿时钟情书法

  穿过草地,走进杭州市一处居民小区,记者来到了王正良老师家中。朴实无华的客厅里挂满了他的杰作。客厅内,两米多长的书桌旁,王正良正在悬腕挥毫,笔下的“厚德载物”几个大字苍劲有力又不失飘逸。

  王正良笑着跟记者聊起最初与书法结缘的故事。小学时,因为字不端正,被老师责罚,而在幼小的心灵里,就立下了一定要写好字、写出自己脸面的决心。后来,在初中学校组织的一次大字比赛中,居然让王正良迷上书法,并且,从此执“迷”不悔。

  书法是十年磨一剑,古人说须“笔成冢、墨成池”方可大成,为了练好字,他倾倒于书法的魅力之下,日日临帖的枯燥到了他这儿反成了乐趣,数年下来,亦小有所成。“练字没有什么诀窍,买一本自己喜欢的字帖,每天临摹一两张,写完一本从头再来,临摹得像了,才有可能发展自己的风格。”对于如何练习书法,他告诉记者,没有人教,就自己琢磨,以古人为师,以书籍为师,遍临历代名家碑帖。

  小时候的勤学苦练,给王正良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如今,他虽年过六旬,但笔下的字苍劲有力,气势浑厚。见过王正良书法的人,都说他有“童子功”。“写字需要用气和力,一个字没写完就不能喘气。”他告诉记者,即使让他用毛笔划一条几米长的直线都没有问题。

  王正良的硬笔书法汲取了毛笔书法的营养,奠基础于唐楷柳体法度,得神韵于书圣王羲之书风,取气势于唐颜鲁公行书。软硬并举,刚柔相济,端庄有法,清秀大气,潇洒率真,浑厚质朴,生动传神,天趣自得,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少年有梦就追

  当兵入伍,军营生活收拢起少年的一曲狂想,将血性男儿的追求锤炼成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正良有幸认识了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杂志执行主编周志高,才有了关于书法概念的启蒙。1978年,他从部队转业,周志高老师还专门给西泠印社写了工作推荐信。

  转业的工作单位最后由部队安排到了杭钢,王正良工作之余,就是练习书法。1979年初,浙江美术学院招收首届书法篆刻研究生班,刚转业不久的他闻讯后赶去报考。当时该班的导师有陆维钊、沙孟海、诸乐三、刘江、章祖安等,负责招生的老师问王正良:“想跟随哪个导师?”王正良说:“自古只有老师挑学生,哪有学生挑老师的?”于是该老师又问:“你想学哪一路?”王正良的回答是“老师教什么,我就学什么”。结果他连报名也没报进去,反馈回来的信息是“这个学生对书法不懂”。

  所谓天无绝人之路,同样是在1979年,浙江省展览馆举办首届书法培训班,主讲老师有姜东舒、朱关田、李伏雨等,也就是这次培训,让王正良产生了对书法艺术追求的欲望。

  提起王正良的恩师——姜东舒老先生,王正良感叹:“恩若再生。”这一年,王正良拜入姜老先生门下,得名师指点,他进步神速一日千里,更加如饥似渴地研习书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理念与技能。他笑说,“若之前算是‘登堂’,至此才算是‘入室’了。”

  “似我者死,非我者生。”姜老先生告诉王正良,字不一定要学老师,运笔动作需要学习,才能把自己的激情在节奏上表现出来。

  拜姜东舒先生为师,受其悉心培养,王正良苦临历代名碑法帖,并得到启功、沙孟海、朱关田等先生的指教点拨,书艺日臻,多次在全国专业比赛中拔得头筹,如首届青年钢笔书法大赛、全国首届硬笔书法大赛和首届兰花杯全国钢笔书法精英擂台赛的最高奖等。

  

  中年寻求自我

  从当兵退伍后分配到杭钢,王正良从宣传干事干起,还相继担任了杭钢炼铁分厂党委书记、浙江青年报社总编辑、浙江省团校党委书记兼校长等职务,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的就是对硬笔书法的追求。

  不知道是不是秉承了书圣先贤的遗风,在他41岁时,由政界转入书法界,先后任《中国钢笔书法》总编,副主席、常务副主席、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专业从事书法。

  “多年来,自己一直埋头于工作,无论是组织全国性硬笔书法大赛还是编辑《中国钢笔书法》杂志,既然自己参与了就要组织好、编辑好。”王正良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浙江团省委的组织安排下,他开始参与创办成立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和《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1988年,中华青年钢笔书法协会更名为,迄今该协会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被当今硬笔书法界称为“国赛”的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而这些不收费、不经营、不赢利的大赛可以说培育了一批批硬笔书法爱好者。

  而王正良的书法作品更是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香港汉荣书局、日本书道院和国内外众多企业家、收藏家、爱好者收藏。王正良说:“搞艺术须感情投入,置身于内容情节之中,置身于过程情趣之中。”他赢得了全国硬笔书法界的信任和爱戴,同行说他既有法艺超人的威信,又有一种人格的魅力。

  书法收获人生

  王正良的硬笔书法,得力于他的毛笔书法功底并结合钢笔书写工具自身性能,以及他对钢笔书法艺术独特的理解能力。聊起钢笔字与钢笔书法,王正良说,主要在于作者能否在那简单短小的线条中赋予一种艺术的韵味,寄予一种感情的表达。

  王正良曾在其他采访中说过,最怕电视镜头对着他的脸,但不怕对着他的字和写字时的笔头。原来,硬笔书法因其工具特点所定,点画线条单薄,经不起放大,但王正良的钢笔书法经放大后,依然能清晰显示运笔的动作,包含丰富的线条韵味,字形结构有着一种特别的率真美。也许这就是他超于常人的硬笔书法功底,也是他的字之所以能被众多爱好者所景仰的魅力所在。

  同时,王正良还是个性情中人。他喜饮,虽已近古稀之年,但有酒必饮,且酒风正派,其性之豪放、爽快常令年轻人愧叹弗如!酒后的他最喜挥毫疾书,直抒胸臆,常常有神来之笔,更显其书“浑厚、遒劲”之美。书罢,若觉得写得令自己不满意,他会毫不含糊撕掉重写……从他的身上,令人看到了南方人的儒雅,北方人的豪气。

  王正良认为,作书之道,嘉于有意无意之间;为人之道,成于心平气和之中,凡功成一举须天时地利人和三维合一。自然得天趣,随意畅生机,他的这一思维境界是高尚的,虽然他在毛笔书法界未任要职,但论他的书法水平,不失为真才实学的书法家。

  

  心系书法事业

  写了那么多年字,说起现在人们用电脑多过写字的现状,王正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毛笔书法也是在毛笔不再成为日常书写工具后发展起来的,硬笔书法的艺术性会越来越得到重视。”

  毛笔的实用性被硬笔取代,电脑又将取代硬笔成为书写工具,文人队伍逐渐放弃书法。问及如何看待中国书法的前景,王正良说,“书法完全脱离了实用性,走向‘观赏化’,变成了纯粹的艺术,书写人群的基础变少了。练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恒心和毅力,外国人都崇尚书道,中国人自己不重视起来怎么行?”多年的积累,使王正良的书法艺术认识日臻成熟,更趋高深,同时他还非常注重提携后起之秀。

  王正良作为全国硬笔书法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他曾出版《唐诗一百首钢笔字帖》《孙子兵法钢笔字帖》《王正良钢笔书法》《古今行书字帖》《青少年行书字范》《中国钢笔书法教程》《中国硬笔书法通用教材》《中日硬笔书法精华集》等数十种字帖专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王正良参与策划组织创办、创立的《中国钢笔书法》杂志和,以及全国历届钢笔书法大赛的成功举办,对弘扬书法艺术、普及钢笔书法知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写字水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足足影响了一代人。

  “书法的神奇之处在于,书法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墨香中承载着书法家的精神和情感,不动声色地折射出书家的审美、性格、学识、阅历等诸多方面。”王正良说道,书,心画也,就是这个道理。故而,书法变化万端,不可揣摩,但一切变化须出于自然,讲究随心所欲,笔随心动。

  “书法,很普遍很简单,任何一个普通百姓都能写,但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它又玄妙而深奥,真正走进书法艺术殿堂的人少之又少。”王正良表示,书法贵在沉静,讲求淡定从容。学书法前面讲求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天赋,等到传统把握好了,学到一定境界之后,这个道理就要颠倒过来,变成百分之九十九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一的汗水,这时,就看个人的天赋悟性了。

  王正良无论于毛笔书法、硬笔书法,还是在组织和领导书法事业上,都百尺竿头,更上一层,为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为推动和发展中国硬笔书法事业,为弘扬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为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王正良虽年近古稀,但他的艺术生涯还只是开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