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央广时评】治霾 真金白银花出去必须问“疗效”

 陈主义 2017-01-01

  号称“入冬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最久”的一场雾霾上周从北到南侵袭了我国近五分之一国土,四面“霾”伏的困局凸显了治霾攻坚战的艰巨与迫切。中央顶层设计上,对大气污染的防治部署从未失位,并投入大量专项资金。不过,近日,财政部通报的检查结果却显示,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被挪用的情况“较为突出”。16-12-26 新闻和报纸摘要全文>>>

  将专门用来治霾的钱挪作他用,要么打擦边球,用“打酱油的钱买了醋”;要么干脆把治霾资金花在了招待、办公楼维修等和治霾毫无关系的项目上。治霾资金成了个别部门的“私房钱”,成了一些地方政府的“补墙砖”,国家真金白银的投入,最终没能变成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感受。

  相较于资金挪用,治霾资金的低效、滥用问题更加隐蔽。从账目上看,钱的确按进度花出去了,使用的名目也和治理雾霾直接相关,看似资金专款专用,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比如,财政部通报中提到的典型案例,郑州市城管局分配给中原区的25台小型垃圾压缩车,因车辆型号无法与垃圾站对接等原因造成车辆闲置,700多万开销打了水漂;再比如,所谓的“治霾神器”雾炮车出现在了多地环保部门的采购清单上,却被专家认为是“皇帝的新衣”,喷出的是“安慰剂”。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治霾资金的使用不能光考核使用进度和使用项目,还得注重使用效率。不仅要管钱花得合不合规,有没有“移花接木”,还要问钱花得值不值得,把治霾效果列入评估体系,倒逼地方政府用实打实的治理成效保障专项资金的利用效率。(撰写:刘黎)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推出新闻热线4008000088,拨打热线电话即可将您手中的新闻线索第一时间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派出记者调查事件、报道事实、揭开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