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生活过成我想要的样子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2016年即将成为过去,我都做了些什么呢?我所做的,是通向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思绪顺着时间的藤去寻觅。

学生时代生活单调,每天学习理论、实际演练,很忙碌很充实。毕业后在三甲医院做护士,三班倒。年轻不怕累,又斗志昂扬地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专业深造,还学习英语、中医、美容等等。

可是工作一段时间后,常常看到的老职工退休时那一幕深深刺激了我——为病人、为医院贡献了全部青春,大多数人因为劳累和不规律的生活都拖着一副病体离开,伤感而无奈。

这就是我的未来吗?美好的理想一下跌入现实的低谷中,我对工作失去了最初的激情。结婚生子之后,家庭生活又给我增加了很多事情,使我疲于应对,对工作就更是按部就班、随大流、混日子了。

家、学校、单位三点一线的生活,日复一日,像一只陀螺转啊转啊,晕晕乎乎却索然无味。这一转就转了将近二十年。

有一天看到一条微信“假设一个人活到83岁,也不过就活三万余天。”我给自己也算了一下,如果我能活到83岁的话,只余下14700天左右。

忽然感觉人生好短,简直不敢置信!我问自己,在剩下的日子中到底应该怎样活着?

目前的随波逐流、得过且过,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我模糊地想,应该是不虚度光阴,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精彩。可到底怎么才充实、怎样才快乐、什么算精彩呢?

 2014年5月份父亲因病去世。我在悲痛中反思:人生存的意义是什么?于是有意识地找与生命相关的书去看。

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样一个瞬时性组构的世界里,一切选择都失去了充足的理由,一切结果都变得十分的合理。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生活早已注定了无所谓幸与不幸。我们只是被各自的宿命局限着,茫然地生活,苦乐自知。

看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这段话,我瞬间被击中了。

书,或许能告诉我该怎么活着。

有幅画,叫“读书的差距”,也给了我启迪。这幅画描述不同人站在不同高度的书上看到不同的风景:不读书的人,看到的只是别人画给他看的美好世界;读了书之后,认识了黑暗和丑陋;读了更多的书之后,才像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到希望和光明。


怪不得总是形容读书如登山。我向往那种站在高处云开雾散的感觉,一览众山小,心情一定豁然开朗。

于是我下决心要多读书,同时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变成现实中的行动。

我买了相机,徒步时拍下美丽的风景、同行的伙伴;去看电影、话剧;参加夜跑;加入读书会,学着写文章……

我的三点一线生活终于打开缺口!

三年的时光匆匆而过,有快乐,有痛苦,但我在不断提升自己。我好象井底之蛙终于爬到井边,惊叹于这个千姿百态的外部世界。我越来越开朗,越来越快乐,感觉自己在成长,生活变得有意义了。

这就是我曾想要的充实、快乐和精彩吧?

现在,我想要的生活也越来越清晰:

我想拥有一面墙的书架,摆满自己喜欢的书,大大的书桌,舒适的椅子,笔墨纸砚俱全。有茶具,有香烛,有古琴,机灵的猫和忠诚的狗。

屋外是小院,四周的蓠芭上开满牵牛花。院里种着苹果树和桃树,各种爱吃的蔬菜,树墩做的茶桌等着我和我的朋友们。

我生活在最理想的环境中,做事有度,不钻牛角尖,不为难自己,喜欢什么就去做,绝不拖延。

林语堂先生曾在《生活的艺术》中说:

一般人不能领略这个尘世生活的乐趣,那是因为他们不深爱人生,把生活弄得平凡、刻板,而无聊。

是的,热烈地去爱,努力地去追求,全力地去创造,勇猛地去生活,背靠土地,面向阳光,恣意生长……这就是我想要这样的生活。  

前几天参加了第21次读书会线下活动时,老师介绍了《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以终为始”,人要按照盖棺定论时自己想要的评价去规划人生。

2017年,我要再次、更具体地规划人生、确立目标,以饱满的姿态坚定地走在通往想要的生活的路上,早日把生活过成我想要的样子。

作者简介:言,喜爱读书和旅游,又迷上户外,总是在不断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