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浪猫:生活的每一天都是考验

 【点石成金】 2017-01-01

编者按:

上大校园内有许多流浪猫,有人爱猫、逗猫、喂猫,但流浪猫的生存远不止食物那么简单。


冬天到何处避寒?在校内活动的安全如何保障?绝育又由谁负责······这些问题构成了流浪猫在上大生存的困境。


   


传新记者:惠忆晨 陈若薇 潘佳妮 钱林峰

编辑:陈静

排版:俞晗之


晚上十点,刚刚结束社团会议的韩佳玥回到南十四,刚放下书包便急忙带着准备好的猫粮来到宿舍楼前。


喂猫,是她近一个月以来几乎每周都会做三四次的事情,在不方便的时间会由一位同学帮忙完成。“一人一大袋,谁有空的时候就去喂”。


韩佳玥准备有三种猫粮,一种是颗粒状的普通干粮,装在一个很大的袋子里。“小猫嘛,喜欢吃自己的东西,每只猫分一摊,也就不抢了。”另外两种则是掺杂有沙丁鱼等肉类的猫粮,名字都很好听,一个叫“猫布丁”,一个是“猫咪美味包”。“大包的那种是用来管饱的,不至于会饿,这种小猫零食就是给他们加个餐,改善一下伙食,营养也会丰富些。”



韩佳月准备的猫粮


看到有只猫在往这边看,她便倒了一小堆大袋子的干粮,然后稍稍走开一点。那只猫果然慢慢走过来,安静的吃了起来,但没有吃很多。“它们现在应该是不饿,要是饿了的话吃的特别快,不过没事,这样晚上饿了还有的吃。”


食物的味道又引来了两三只猫,韩佳玥分别给它们又抓了几把猫粮放在地上。它们也径直走了过来,低着头安静的吃着。


看到没有更多猫过来了,韩佳玥便转移到对面的南十二楼下。也许是之前跟她比较熟的原因,又或许是感受到了食物的召唤,刚刚走到那里,便有五六只猫围了过来。韩佳玥赶紧给每只猫抓了一把猫粮,又给那些吃完自己面前那一堆的猫分了一点“猫布丁”。



“谨慎的抵触”


韩佳玥是上大爱猫、喂猫群体中的一员,但并不是所有同学对于流浪猫都有想要主动亲近的意愿。


住在新世纪22号楼南的包铭,由于天生怕猫,因而对于宿舍楼附近的流浪猫感到十分害怕,“看到猫的感受,怎么说呢,就是会头皮发麻,起鸡皮疙瘩。也没有什么心理阴影,就是天生怕猫。晚上出门时曾看见猫从旁边的草垛里窜出来,我真是……仿佛心脏漏跳了几拍。”同楼的理工大类的汪静文同学,对于流浪猫则是一种“谨慎的抵触”。因为对猫狗之类小动物的毛过敏,再加上曾经有过被狗扑过的意外,所以汪静文很难跟这些流浪猫过分接近。


除了对猫天生和后天导致的恐惧外,对于流浪猫卫生状况的担忧,也是一些同学不愿意接触流浪猫的原因。


在被问到是否会接近校园里的流浪猫时,住在南区的施颖明确表示,自己不会摸,也不会碰这些流浪猫。“这些猫会在垃圾桶附近转悠,甚至会凑到垃圾桶旁边的垃圾里翻吃的。”除此之外,住在角落里、没有机会洗澡也是让施颖对流浪猫卫生感到担忧的原因。


对于流浪猫的卫生和安全隐患问题,记者采访了校医院皮肤科的医生。根据他的介绍,目前还没有学生因为皮肤感染到校医院来看病的例子。


另据负责发票的医生介绍,被猫抓伤的学生来开发票的确实有,但是数量很少。“一般来说你摸猫是不会有太大问题,只要你的手没有伤口,并且能够及时洗手,就没有什么事情。但还是不鼓励学生去碰它,因为每只猫脾性不同,万一被抓伤了就有隐患了。”


此外,记者从南区和新世纪的保安那里也了解到,“攻击性比较强”的流浪狗他们都会尽力赶出去。而对于流浪猫,因为攻击性不强,并没有太大隐患,并且真的要抓也很难操作,所以对猫咪进入校区也就采取默许的态度。



基本温饱


校园的流浪猫在并不理想的生存状态下,群体数量仍在不断上升。


韩继峰是一名大四档案学专业的学生。每天晚上九点左右,在南区昏暗的路灯映照下,韩继峰喂猫的身影从南十四一直延伸到几乎最深处的南五。那些猫大多跟他很熟,无论他到哪个“点”,一声口哨,便纷纷从旁边的草丛窜出,围在他手中提着猫粮的塑料桶打转。他也可以轻松的辨认出不同的猫。


记者采访他时,他的猫正好喂完了,而新买的猫粮还没有到。因而朋友临时“接济”了一些过来,才没有断粮。


“一袋猫粮20斤左右吧,两个星期差不多就快吃完了。”


因为成本的限制,韩继峰准备的是普通的颗粒状猫粮。“也想买点好的给它们吃,但开销太大了。”记者和他算了一笔账,韩继峰自家养的家猫一天大概要吃掉近一斤的食物,而在南区,每次喂食大概会放一斤多的猫粮,却要被几十只猫平分。


根据韩继峰的计算,在他喂猫的南区范围内至少有50只猫,还不包括校内、新世纪、以及南区其他出没地点比较分散的流浪猫。


“猫越来越多,肯定是吃不饱的,所以才会像你说的吃的很急呀。”


流浪猫不仅吃不饱,同样也没有合适的地方去避寒。


据韩继峰介绍,南区的猫只能躲在车库、一楼阳台或是有一面墙可以挡风的地方。但在较低的温度下仍然无法保证幼猫的生命安全。


一些猫咪也会躲在汽车排气管或是车底来抵御风寒。据记者在校内的观察,图书馆侧门处的猫咪聚集地这种现象尤甚。而如果车主开车时一个不留神,很有可能会有意外发生。



停在图书馆旁边的车下的两只猫



危机四伏


一只白色的猫浑身是血,仰躺在地上,全身抽动,抽动幅度随着时间推移渐渐变小。一个路过的女生蹲在旁边,颤抖着自言自语“怎么办,怎么办。”


这是记者在今年九月十二日路过FJ楼看到的一幕,从现场汽车刹车的痕迹可以看出这幕惨状发生的原因。


女生脱下自己的外衣,试图裹起受伤的猫,但猫用仅有的力气本能的反抗,吓得女生尝试了几次,最后终于裹起已经没有力气的猫,边哭边往校医院方向跑去。不幸的是,在跑出去50米左右的时候,怀里的猫已经没有动静了。最后记者和一位路过的男生一起,将这只猫埋在了图书馆后面的草丛中。


据韩继峰介绍,在记者目击的这场意外发生的一星期后,在同样的地点附近,又有一起汽车撞死猫的悲剧发生。


同学们一些不太友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到这些流浪猫。从一些猫咪的身上可以看到少数人虐猫的迹象。根据韩继锋的介绍,南区有一只只有三条腿的猫,从伤口的整齐度看很像是人为的。“它有一节尾巴也没的,估计当时和腿一起...”此外,他也在他最喜欢的一只猫身上发现过明显被烟头烫过的圆形伤痕,这让他感到十分愤怒。


而一些同学虽然出于帮助猫咪的角度,却由于缺乏必要的科学常识而导致好心办了坏事。因为猫出汗少,盐的消耗很少,再加上它们的肾脏和尿路系统比较脆弱,吃了盐以后很容易得尿结石之类的病。而部分不清楚这一点的同学,喜欢把自己的剩菜剩饭带给猫咪,或是随手喂给它们自己吃的东西,长时间下来,对流浪猫的健康是极大的隐患。



漫漫治理路


北门保卫处的老何,在平时的工作之余,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喂保卫处附近的流浪猫。


据老何介绍,学校并没有相应部门负责规范的流浪动物管理。“大场那边有打狗队,一旦有同学打电话举报有情况,他们就会赶过来处理。我们这边是不负责的。”至于流浪猫,老何介绍,因为猫没有主动的攻击性,“同学被猫抓也是因为喂猫的时候吓到它了,它本能的抓你一下。”自然也就谈不上对同学的安全有威胁。



老何喂猫


据老何的估计,在上大范围内,流浪猫的数量不少于500只。“你很难控制的,猫繁殖那么快,你管不了的呀。”


不断增加的数量,以及随之而来的温饱问题、安全问题等等,使得有效的管理成为当下保障校园流浪猫生存的必不可少的措施。在上大创建一个爱猫协会的想法,在一些爱猫的同学们中产生了。15级材料学院的邵骞便是策划的成员之一。


社团的筹备经历了一些波折。第一次尝试,从八月份提出想法,到开学几个星期后正式开始准备材料。但由于时间匆忙,使得在很多例如指导老师、活动资金等方面考虑的并不周全,因而第一次并没有通过。经过对细节更加细致的完善后,他们准备在冬季重新进行申请。


爱猫协会成立后,初期的工作之一就是通过众筹的方式,将资金用来救治流浪猫。“公益类社团,学校无法给于很大支持。其他学校的公益类社团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也是众筹”

有了资金的保障,也就为后续控制数量的措施提供了保障。


“我觉得猫咪的节育和领养工作是比较困难的”。邵骞坦言,一只猫节育就要好几百块,并且由于数量较多,你需要统计多久去绝育一只猫。复旦的同类社团的做法类似像抓几只猫去绝育。“但如果节育的数量太少的话,实际上是达不到控制猫的数量的效果的。但做的太多,又会有很多人反对。”两者之间的平衡,需要他们在之后工作开展时掌握一个度。


据邵骞介绍,近几年无论是在高校还是在社会上,都有人领养流浪动物。“其实很多动物原本是家养的,因为各种原因回不了家了,就变成了流浪动物。”


在邵骞看来,对于流浪猫而言,好心人为它们提供食物、住处,都是需要消耗资源的,而喜欢动物的人又会花高价去宠物店购买动物。由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能把两者结合,既节约了资源,又可以给这些流浪猫们找到合适的去处。


此外,爱猫协会也计划通过微信平台向大家科普如何正确喂猫。这有助于打消大家对喂猫被抓伤的担忧。除此之外也会在学校一些流浪猫聚集点进行巡逻,发现并及时救助有伤病的流浪猫。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包铭,施颖为化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