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坚持的希望 2017-01-02

吴南京 

的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针灸是针法和灸法的总称。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深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外用药(或其他物品)在体表一定的部位上烧灼、熏熨或冷却降温刺激来预防和治疗疾病。对于灸法,传统一直认为是温热的温度刺激,但很多疾病,不适合高温的温灸刺激,用低于体温的冷刺激反而有治疗效果,所以对于灸法,本人认为可以包涵热灸和冷灸两种。
针灸是中医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针灸的基础根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然后在针对的反应点进行相应的刺激,使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脏腑回归相对平衡,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所以针灸的作用,主要在于调和气血,对身体并无补养作用,至于说到针灸对身体的补养,亦不外是因为使身体的气血五脏恢复平衡而达到补养,就纯针灸而言,实无补益之功。诚如《黄帝内经》里讲“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所以不能把针灸看成万能,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另外针刺和温度刺激的治疗效果亦不一样,《黄帝内经》“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针刺在于调气,湿灸在于祛寒,这是《黄帝经内》对针和灸针对治病的一个大体归类。
针灸的起源很久,《山海经》“有石如玉,可以为针”。可知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并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而灸法是一种温热刺激,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逐步发展以点燃草药(如艾叶)烘烤来治疗疾病。砭石渐发展为针法,热熨渐发展为灸法。
《黄帝内经》已有十二经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经别以及与经脉系统相关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等详细记录,并对腧穴、针灸方法、针刺适应症和禁忌症等也做了详细的论述,是针灸学术的第一次总结,其主要内容至今还是针灸的核心内容。因为《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册,其中《灵枢》记载的针灸理论丰富而系统,所以把《灵枢》称为《针经》。这样的观点是有些偏的,因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针灸治疗亦是在中医的整体观念上进行辨证论治,而不是某穴机械的针对某病,所以《素问》的内容对针灸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比如素问中有《九针十二原》的独立篇章对针灸进行论述,可见《素问》和《灵枢》其实是一个整体,切不能分开区别对待。
晋代医学家皇甫谧根据以前的著作,撰《针灸甲乙经》,书中全面论述了脏腑经络学说,发展并确定了349个穴位,并对其位置、主治、操作进行了论述,同时介绍了针灸方法及常见病的治疗,是针灸学术的第二次总结。
唐代孙思邈在其著作《备急千金要方》提出“阿是”穴的取法及应用。这阿是穴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阿是穴是指以痛为穴,其实这不仅是一个痛点,而是疾病发生的一个反应点。比如本人治疗肺癌过程中,发现很多病人背部的肺俞穴都会疼痛,针对肺俞穴的痛点进行施治,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还有本人治疗几例胆结石病人,在阳陵泉处也会出现酸痛(酸痛等反应点,有时不是以针灸教科书上所描述的具体位置,而是会有些偏,但治疗时还得以反应点为准,效果比传统的穴位上治疗要好),在内服药的基础上针强刺阳陵泉,数天就可使结石消除,胆囊炎症亦瘥。
明代是针灸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针灸名医辈出,特别是杨继洲汇集了明以前的针灸著作,并结合了自己的临床经验,著《针灸大成》一书,是书内容丰富,是后世学习针灸的重要参考书,亦是针灸学术的第三次总结。此时还出现了大量的针灸专著,如《针灸聚英》对李东垣的针灸心得进行详细的发挥,实是可师可法。
针灸治病,一定是在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前提下,得出正确的诊断,再选择相应的反应点进行或针或灸的刺激,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如《素问·九针十二原》“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而用针者反实其外,是谓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静。治之者辄反其气,取腋与膺。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而用针者反实其内,是谓逆厥。逆厥则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六经调者,谓之不病,虽病,谓之自已也。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写之,此所谓解结也。”《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水》“审、切、循、扪、按,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素问·三部九候论》“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从循之。”《素问·缪刺论》“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素问·骨空论》“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切不可急于求效,背几个顺口溜,机械的某穴治某病的治疗。

时下掌握几个穴位,就乱施针灸,因为针要刺入体内,有时操作上不易把握,但灸法则操作很方便,特别是艾灸有行气通络、温经散寒、扶养固脱、升阳举陷的作用,广泛地运用于疾病的治疗和家庭的保健。有些美容院因为以前用一些打着高科技的外用药已渐渐的被消费者认识,亦失去了市场,于是亦通过艾灸来达到调整身体健康状态来延缓衰老、美容的目的。其实艾灸也一样是通过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辨证前提实施的,用不对,不但达不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还会造成对身体的伤害。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身体内在的疾病可以从体表得以表达。五脏六腑的功能相互联系,亦是通过经络进行,而经络上的反应点,就是穴位(包括阿是穴)。针灸治疗就是通过对穴位的刺激,从而达到调节身体五脏功能系统的相互平衡,使疾病状态下的失衡回归平衡。肿瘤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治疗切勿针对疾病的一个点机械的应付,而是通过全身气机的调整进行,促使身体的自我修复功能,改变肿瘤生存的环境,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调节五脏功能有赖于五脏之元气,五脏元气表现于经络之中,称为“经气”。针灸穴位时,患者被施术的局部会见麻、酸、胀等表现,针灸学上称为“得气”或“气至”,得气是针灸调整气机取效的标志。所以针灸的治疗,在于身体的元气为基础,如果病人见神疲无力,脉像沉弱无力的元气大亏之症,实不太适合针灸治疗。比如刚生过孩子后的妇女,元气大亏,百节空虚,治疗自当以补养气血为主,任何疾病的治疗亦是在补养气血的基础上进行。针灸对身体的作用仅仅是调整而已,对气血并无直接的补养,所以对于产后病人的元气大亏,治疗上就以药食补养为上了。因为药食对身体有直接的补养作用。如果不问病情的虚实,见病就乱用针,往往会成坏症。诚如《灵枢·九针论第七十八》“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以灸刺。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以熨引。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以针石。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喝,治以甘药。”其中所说的形苦志苦,指的就是身体虚弱,甘药,指的是补药(甘能补),所以对于身体虚弱的人,治疗在于补养。
如失眠,是肿瘤病人一个很常见的症状,但不是所有肿瘤病人的失眠都用同样的几个穴位来治疗。时下治疗失眠,多以心俞、神门等穴治疗,但有效有不效,不效在于诊断错误,导致选穴治疗错误。
肿瘤,很多医生都误论为是热毒之病,但肿瘤初起,见症更多的是气阳两虚。如果针灸治疗,用于热毒的泄法,反更伤元气。所以没有见热毒之见症的肿瘤失眠,本人衡以足三里为主穴,取其通调六腑之能(见脉弱则针刺得气后留针,如见脉弦劲有力或腑气不通则得气后强刺激,所以一个穴位足能调六腑)。五脏为藏精之所,但精气之来有赖于六腑的通利,如果六腑不通利,则化源绝而使五脏精气不足。因瘀阻日久有郁热伏于血分,加刺三阴交、血海、内关;见四肢不温则炙关元、气海诸穴;如见阳虚之症,又有虚阳上浮的情况,则炙涌泉(或用吴茱萸研粉醋调成糊外缚以代替温炙)。这些变化引起的失眠,选穴治疗各异,所以切不可机械套用神门为治疗失眠的专穴。
肿瘤是因为身体内环境失衡,使正常细胞突变成肿瘤细胞,可以说肿瘤是病是果,而身体的内环境失衡,这才是诱因。针灸治疗,可以调节五脏气血回归相对平衡,从而改变身体的内环境。和中药、外用药、心理治疗、西医等治疗手段相配合,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瘤生长,缩小瘤体及至消散肿瘤,可抗放、化疗副反应,缓解癌性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延长癌症患者的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并从根本上治愈癌症的目的。
对于针灸在肿瘤方面的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抑制癌瘤生长、抗放化疗副反应、缓解癌性疼痛、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亦有很多报道。而本人在临床治疗上也常把针灸和中药配合治疗,可以明显的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比如对于一些连喝水都困难的食道癌患者,针刺天突、内关、足三里,天突用强泻,内关平补平泻,足三里用补法,患者针后能进水,这些问题实是针灸之所长。
经络是脏腑气机的通道,不同脏腑有不同的经络,其治疗作用也不尽相同。比如肺的气机通道是手太阴肺经,肝的气机通道是足厥阴肝经。外感初邪,首伤肺气,治疗可以通过针灸肺经之穴达到治疗作用,而取肝经上的穴位就没有这样的治疗作用。所以穴位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如《黄帝内经》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阳中之少阴,肺也,其原出于太渊,太渊二。阳中之太阳,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阴中之少阳,肝也,其原出于太冲,太冲二。阴中之至阴,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阴中之太阴,肾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

所以治疗肿瘤亦一样,肿瘤生长在不同的部位,选择合适的穴位是很重要的。如针刺止痛方面,脑瘤头痛,可选头部的太阳、风池、百会、上星等穴,另外根据“脑为诸阳之汇”,脑瘤的疼痛,要考虑到阳气过亢的问题,阳明为多气多血之腑,肝气主升发,所以见肝阳上亢再配合脚上的太冲、行间等穴,而见阳明有热的可刺合谷、内庭以清泄胃肠之热,从而达到治疗作用;鼻咽癌疼痛,可取局部的支沟、四白,鼻为肺之窍,但肺和大肠互为表里,清泄大肠之热,可以清肃肺气,于是再配配合合谷泄大肠;胃癌疼痛,局部可取中脘还有胃经的足三里,考虑胃处中焦,中焦气机郁滞内关是一个有效穴,针刺心包经的内关,促使气血和畅而达到解郁目的,脾胃互为表里,胃之通降在于脾的健运,可再合足太阴脾经的公孙(公孙是脾络胃的一个特殊穴位,取此穴可以脾胃同调。且公孙还是八脉交会穴,交于冲脉,冲脉引气机上冲,胃癌而痛是胃失和降,所以用公孙)。
肿瘤是一种虚损性疾病,如见病人阳虚,可温灸关元、气海、神阙、命门、足三里等穴,和补气温阳的内服中药结合,可以明显提高中药的温阳效果。身体虚损的扶补在于脾肾,针灸上可用足三里、脾俞、胃俞、肾俞、命门、气海、关元等穴进行调整气机,促使脾肾的功能正常化,这对肿瘤的整体治疗都有现实的意义。
但本人治疗肿瘤,很少单纯用针灸,而是用中药和针灸相配合为治。并且针灸方面也作了些变通,因为现在很少有专业性的针灸师,有时开好中药处方和针灸处方,病人的中药质量好坏我没法把握不必说,但病人复诊时所述的针灸情况,常常是遇到一些连穴位都找不准的人。于是我只得嘱病人买狗皮膏药等具有活血开窍的外用膏药,进行穴位贴药来代替针灸。比如胃癌,叫病人家属在背上胃俞穴处贴膏药,另外在病人足三里、冲阳穴附近细细寻按找反应点,找到反应点叫病人买白花油或风油精之类有开窍作用的中成药,不时涂点在反应点上进行按摩。
治病在于细心,针灸治疗肿瘤方面,寻找穴位一样要细心,而不能机械的以教科书上某处为某穴,有时针灸治疗疾病很有意思,在教科书上所描述的穴位进针效果不明显,而在穴位边上点细细寻按,找最明显的反应点进针,效果就很好。对于这点临床治疗上一定要重视。所以不能尽信书,书中所说的不外是一个大概而已。
针灸对于改善癌症患者的一些症状以及体质有着良好的效果,但不能治愈癌症。并且还要和其它治法相结合使用,才能发挥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针灸针对症状的缓解很快速,和中药结合治疗,常常中药还没有煎好,针灸已经起到治疗效果,但这不能说明针灸是唯一的,针灸有针灸的不足之处,特别是癌症晚期,病人元气接近崩溃时,再强行针刺,有时反会更伤元气。当然,病人疼痛难忍之时,为了缓解疼痛,有时付出些代价也是情理之中。
另外针灸是非常专业的治疗方法,是在中医的整体系统下指导施治,如果有些大师说针灸治疗癌症效果如何神验,还是考虑下再作决定为好。

吴南京
2016年12月15日星期四
于杭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