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肢静脉血栓青睐五种人

 xyf4345 2017-01-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周围型、中央型和混合型。周围型即小腿深静脉血栓形成,多数症状较轻,经适当治疗多数可溶解或机化,自行吸收。中央型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起病急,严重时如不及时手术可导致肢体组织坏死。混合型包括小腿深静脉血栓和髂股静脉血栓。

五类人应高度警惕

  (1)老年人。老年人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因为血管内皮细胞产生的促凝物质增加,抗栓物质减少;血小板的肾上腺素受体增加,对肾上腺素等诱导剂的反应性增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含量逐渐增多,纤溶活性降低。老年人还多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 

  (2)孕产期妇女。孕产期下肢静脉血栓高发,是因为妊娠后期孕妇血容量生理性增加,静脉血管扩张,血流速度下降,增大的子宫也可压迫髂静脉和下腔静脉而造成下肢静脉血流淤滞。此外,从妊娠中期开始,几乎所有凝血因子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至分娩时达到高峰。虽然这种生理性代偿反应有利于分娩后快速止血,但同时也能使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病率升高。

  (3)肿瘤患者 。研究表明,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可能有潜在的肿瘤,血栓形成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一个早期症状。这是因为许多肿瘤细胞可以分泌促凝活性物质,这类促凝物质可启动患者体内的凝血“瀑布”。

  (4)血液黏稠者。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因血小板或凝血因子增高、纤溶活性降低、血液凝固性增高而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失水、失血者可因血液浓缩而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胰腺癌、肺癌患者可由于组织因子大量释放入血而激活凝血系统;长期卧床、心力衰竭、肿瘤压迫、静脉曲张及静脉瘤患者的血流速度均缓慢,血小板聚集在血管壁上易形成血栓而致血栓性静脉炎。

  (5)血管内膜受损者 。经静脉注入硬化剂、高渗溶液、抗肿瘤药物、造影剂;24小时静脉插管;肿瘤细胞侵犯;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血管内膜受损,内膜损伤后粗糙不平,血小板易于聚集在受损的血管内膜上,从而引起血液凝固,促使血栓形成。

  对于以上五种人而言,不仅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调理(如低盐少油,多吃蔬菜水果,注意饮水),还应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降低血黏稠度的药物。


来源:健康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