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以离乳时,切勿轻言断奶

 昵称37320191 2017-01-02

可以离乳时,切勿轻言断奶

2017-01-02 吴在天 ?? 睿爱教育
睿爱教育

ruiaijiaoyu

学习并实践成为智慧父母和老师,建立和谐亲子及亲密关系。这里有理念、有工具、有方法;这里有体验、有趣味、有支持。愿我们助您与孩子一同成长。

“我之前一直想母乳喂养到自然离乳的,因为我接受不了那些惨烈的断奶方式,要把妈妈和孩子分开。那时,我娃娃不吃奶粉,辅食也吃得少,我妈总担心孩子长不大,加上身边的同事朋友都断奶了,我的奶水又不够,家人又啰嗦让我断奶,所以我狠心断了!我现在真的想抽自己!”


这是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写的消息。


母乳喂养得到越来越多的妈妈的认可,同时,离乳也成为了妈妈们必打的一场战役。


我更喜欢用“离乳”这一说法。类似的说法还有,断奶、戒奶等。


看起来是在做同样的事情,但断奶和离乳还是有些许区别的。


(01)


断奶,对妈妈而言,更像是无奈的决断。这种无奈,既有妈妈们身体的不适,也有家人干扰的因素。通常,我们会用一些比较强制式的方式让孩子离乳。比如,离开孩子一两周,或者在奶头上涂抹难以忍受的味道。


对于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是毫无心理准备,猝不及防而又被动接受的过程。


离乳,对妈妈而言,是孩子的成长与离开。也许很多妈妈都有过类似的感觉,当孩子不再喝奶的时候,既轻松又会有些许的失落。


而对孩子而言,这是一个是有心理准备的,循序渐进的主动接受的过程。




我理解的所谓的“自然离乳”,就是让宝宝在自己准备好了的状态下,在自然的状态下迈出成长的那一步。


离乳的第一步,常常在于妈妈的状态,不需要担心“孩子会不会越大就越难离乳”,因为即使没有任何人为的干预,孩子终会长大,也会和妈妈的乳房说再见的。


只是,现实生活,我们未必有那么理想的状态。关键是什么?


喂奶是个体力活,妈妈们身体的难以承受;家人的催促或不支持,一旦婴儿不再绝对依赖母乳提供营养,便急于断奶。“孩子越大越难断奶”、“奶粉比母乳有营养”诸如此类的观点,各种理由反对孩子和妈妈间的情感的链接。所有的因素,都在催促着断奶。甚至,断奶还要用最惨烈的母子隔离的方式。


(02)


当孩子逐渐长大,当孩子已经开始吃辅食了,甚至可以吃更多其他食物的时候,孩子对母乳的营养已经不再有很大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乳房真正的意义,是一个过渡性客体的存在。


离乳真正的目的,不是去切断孩子和妈妈乳房的情感链接,而是帮助孩子,建立一个新的过渡性客体。


离乳,也意味着分离,所有的分离,都不可避免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焦虑和伤感。特别是,很多关于“孩子越大越难断奶”的说法,加深了我们自身的焦虑。我们害怕分离时候的痛苦,我们想象着长痛不如短痛。


所以,我们也可以在网络上,亲戚朋友的口中,了解到各种惨烈的断奶的方式,比如,母子隔离,孩子十天半个月见不到妈妈,或者,往奶头上涂辣椒水、万金油之类的刺激物。




客体关系理论指出,妈妈的乳房对孩子来说,是和妈妈一样同等重要的客体。相信很多妈妈也有过这样的经验,孩子平时受惊吓了,委屈啦,难过了,甚至想睡觉啦,只要马上碰到妈妈的乳房,就能够慢慢的安静下来。


想象一下,孩子是多么的信任,多么的依赖妈妈的乳房。当孩子带着喜悦和渴望,碰到的却是忽然变成了又苦又辣的奶头,这会是多么深的恐惧。这和成人的世界里,面对曾经自己信任的人的背叛,是一样的心情。


依恋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儿童的人格结构在良好的依恋环境中,可以健康的成长和发展。精神分析研究,依恋失败,是儿童创伤的重要原因。如何避免离乳的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创伤,帮孩子建立一个新的过渡性客体是不错的方式。


所以在給孩子离乳的时候,请告诉你的孩子,他在逐渐长大和变化,但无论怎么样的变化,但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情感一直都在,这些情感不会因为变化而消失。


(03)


具体可以怎么做呢?可以借鉴绘本《再见,妈妈的奶》这本书的方法。


《再见,妈妈的奶》这本书的主旨,就是告诉孩子,和妈妈的奶说再见,并不意味着会失去了妈妈。而是孩子逐渐长大了,可以吃更多其他的东西,同时,也暗示着他已经具备更多的能力,更强的力量。这些力量也可以支持孩子,和妈妈的奶说再见了。


正如前面所述,对于孩子来说,妈妈的乳房,几乎和妈妈是一样重要的存在,所以,断奶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一种,和妈妈分离的感觉。


而这本书正好告诉了宝宝和妈妈,对于分离的不安和焦虑,宝宝需要妈妈的安慰和存在的确定。


作者在一开始就列举了,小象、长颈鹿、小兔子这些可爱的动物们的例子,它们都很喜欢吃妈妈的奶,它们长大了,可以吃苹果,香蕉、胡萝卜…,可以吃更多的食物,所以,小动物们和妈妈的奶说再见。同时,也告诉孩子,孩子长大了,可以吃更多的米饭,也有苹果、香蕉,还可以吃鱼、草莓、西红柿…等更多更丰富的食物。


这就等于,告诉了孩子,对于维持生存所需的营养,喝奶对于孩子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宝宝长大了,也可以像成年人一样吃米饭,吃水果蔬菜,还有肉类等各种食品,还可以吸取更多成长所需的营养,宝宝也可以和小动物们一样,和妈妈的奶说再见。


那宝宝还需要的是什么呢?


绘本的最后,很温馨的说:


在你悲伤的时候,

在你寂寞的时候,

妈妈会一直抱着你。


在你睡不着的时候,

妈妈会一直在你身边握着你的手!


所以,没有关系,

你也可以和妈妈的奶说“再见”!

你要吃很多很多饭,

你会长大!



在生命的早期,孩子还不具备生存能力,他必须依靠妈妈,才能够活下来。这是生存的本能,所以,当要和妈妈分离的时候,孩子也会本能的觉得惶恐,孤立无援,似乎整个世界仿佛要坍塌一般。


对于孩子来说,这时候妈妈的乳房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依恋。所以,无论当你是因为何种理由,要准备給你的孩子离乳的时候,请一定要告诉他,妈妈在,当你睡不着的时候,妈妈在,你难过的时候,妈妈在,妈妈愿意陪着你,抱着你,而且,你会长大。


(04)


离乳,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妈妈的成长。


离乳,是妈妈和宝宝的分离,对妈妈和宝宝都难免有难过和失落。


一位朋友就曾分享说,她喂奶的经历简直是一部血泪史。乳房结块堵奶,多次乳头被吸破,流着血结着痂喂奶的疼痛,以及夜里喂奶,从来没有睡过整夜觉。尽管如此,她从来没有抱怨或想放弃。


到后来,奶水少了,每天给孩子的也就是个情感慰藉。但孩子每晚睡觉前,即使是吃完奶粉也要含几口奶才肯睡,孩子经常含着奶头的时候就抬头对她笑,


朋友说,这种母子间最亲昵的时光几乎是她每天最快乐的时刻,妈妈和孩子都非常享受。朋友坦言,有时真的很不想断奶,感觉断了奶,娃就长大了,就不再那么需要我了。


英国客体关系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有一句名言说“从来没有婴儿这回事儿”(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baby)。因为,婴儿是不可能独立存在的,当你看见一个婴儿,你就一定会看同时看到照顾他的妈妈。这也说明母婴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影响,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和相互的作用会滋养或者阻碍孩子的发展的。


孩子和母乳分离的难过,有一部分,是孩子的,有一部分,是妈妈自己的。


一岁以前,怎么样爱孩子都不过分,等到孩子逐渐长大的话,他也需要有更广阔的一个世界。而妈妈能做的,就是在必要时候推孩子一把,告诉他,你长大了,但当你伤心难过的时候,妈妈还在,还会陪着你。



对孩子强调,你的陪伴,你的稳定,当妈妈不焦虑的时候,孩子内心也会升起一种安宁。如果妈妈和孩子的依恋关系是稳定而安全的,孩子也会更有探索新奇世界的欲望,他将会发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好吃的食物可以替代,而且妈妈还在。


(05)


即便是离乳了,妈妈的乳房对孩子仍然会有无比美好的情感记忆。这种美好的记忆,依然会伴随着孩子的成长


以下,是妻子在我们家小盆友离乳后,记录下的文字:


宝贝离乳一周,下班回家后换衣服,被宝贝看见,宝贝说要喝奶。


我跟她说,现在neinei已经没有奶水了,但是我知道你很喜欢neinei,neinei也很喜欢你,你可以亲亲和摸摸它~。


于是,她很高兴、很郑重地抱着neinei,用鼻子碰了碰,然后埋头在我的怀里。


我问她:你感觉到neinei很喜欢你了吗?


宝贝答曰:感觉到了,我也很喜欢它~!


在那一刻,我和老公感动得想要落泪!我分明感受到了宝贝对我深深的爱,她是那样爱着从她出生就一直陪伴着她的neinei。


从最初离乳时的情绪低落到现在只是摸摸和亲亲neinei,就能高兴得满屋子跑来跑去,心满意足!这一周宝贝真的很不容易,而上寒假班的我却又没能在这一周里好好陪着她,辛苦宝贝了,也辛苦爸爸了,非常感谢你们两的努力,也感恩生命中有你们的陪伴!


所以,离乳不是问题,问题是离乳后,是否依然还可以在妈妈那儿获得原有的,甚至更多的爱和情感。


(06)


如果还没准备好,而又不得不断奶的时候,你仍然可以这么做。


一、若是因为客观原因而不得不进行离乳的妈妈,不必过于感到内疚或有压力。


二、陪孩子一起去面对。分离,对妈妈和宝宝一样重要。


三、重复的、明确地告诉孩子,即使是断奶,妈妈还在,妈妈还会陪着孩子。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对客体的分离焦虑。


四、給孩子讲绘本《再见,妈妈的奶》的故事,为断奶做铺垫和准备。


五、尽可能的多花一些时间陪伴孩子。


六、获得丈夫的支持。如果,正在看这篇文章的是男士,请多给您妻子情感支持,因为对她来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过程。


简单来说,就是接受自己的状态,相信孩子成长的力量,给予孩子你能够给到孩子的支持。同时,允许自己去寻求亲人的情感支持。


这就足够了。


套用心理学家科胡特的话,妈妈是怎么样的状态,比妈妈做对什么或做错什么更重要。


祝福所有的妈妈们!


文|无在天,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行业从业7年,始终在自我成长的路上。

转自|不懂点心理(ID:bddpsy)


大咖互动直播课|孩子拖拉磨蹭怎么办?美国高级导师Kelly来帮你(公益免费)



阅读
精选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该文章作者已设置需关注才可以留言

    写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了解留言功能详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