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股市年线,月线,半年线分别是多少天

 幸福的小猪wg 2017-01-02



  股票年线是指股票250日均线,一年平均有250个交易日。

  同样半年线是120日均线,季线是60日均线,月线是20日均线,周线是5日均线。

  K线则分为年线、月线、周线、日线,是以真实时间为起始点来算的。

  250日均线的作用与120日均线的作用非常类似。在实际操作中,中大盘股的走势往往于250均线的作用大,于120日均线的作用小,并且250日均线和120均线共同使用则作用与效果更加明显。


  支撑作用:即处于上升状态的250日均线对股价有支撑作用。

  压力作用:即处于下降状态的250日均线对股价有压力作用,突破这种压力需要成交量和时间才可确认。因此在250日均线走平或向上之前,都不能介入,否则会屡买屡套,损失了金钱和时间。

半年线是多少天?股票半年线怎么看?月线、季线、半年线、年线分别是20天,60天,120天和250天。5日是一周,10日就是两周,属于快速移动平均线。这是大智慧一般的设置,你还可以按照你自己的需要设置,在你需要设置的股票K线图上点中一条均线,然后右键打开菜单,选择“调整指标参数”选项,出来的对话框你可以按照需要设置。

股票半年线是多少天?一年365天,但是真正交易的只有50周左右,所以把250天作为年线。半年线按理应取125天,也是为了方便记忆,取整数半年线为120天。这里的天是指实在的交易日。

一般认为:120日均线是“牛熊分界线”。股价上涨冲破120日均线,该股有可能走牛;股价下跌跌破120日均线,就要警惕该股票可能走熊!(请注意:只是“可能”)。

然而,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做股票也不能单凭均线炒作,要根据各方面的因数和自己对股市的理解和判断来综合考虑,否则是要吃大亏的。

年线是多少天?年线是250日均线,半年线是120日均线,月线是30日均线。

年线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判定大盘及个股大的趋势。假如股指(或股价)在年线之上,同时年线又保持上行态势,说明这时大盘(或个股)处在牛市阶段,当前股价已经高于这250日内建仓投资者的平均成本,绝大部分资金处于盈利状态,表明行情向多,此时年线可以作为买入或持股的信号;若年线保持下行态势,且股指(或股价)在年线之下,说明大盘(或个股)处在熊市阶段,市场中绝大部分资金被套,则此时意味着多数投资者看淡后市,场内亏多赢少。因此,年线又被市场称为牛熊线。

股市年线作为一种移动平均线,本身就具备反映股价或者指数趋势的功能,加之其又是传统分析意义上最长周期的均线,其趋势指导意义上的重要性成为市场一直紧盯的关键性出发点,尤其是机构等大资金体,由于它们作战计划往往涵盖较长周期,因此年线的趋势指导意义更为其重视。

年线怎么看?年线是一条移动平均线,年线参数一般设为250日,也有个别投资者采用360日的原始数,而之所以为250日参数作为年线标准,皆因按365日计算,扣除一年当中的种种休假日,剩下的交易时间大概也就是在250天左右,故此按照分析工具紧靠交易时间标准的原则出发,市场最终默认250日为年线参数。从上述表述,我们可以注意一个问题:从计算过程看,250日这个结果具有相当的粗略性,也就是年线本身就不是一个代表精确年度交易日意义上的移动平均线(实际上真正的按交易日计算,扣除所有休市日,年线参数应该在230左右)。

250天年线:也就是250天股票指数或股票价格的平均数,每天都会产生这个平均数,一段时间后就能看到一条较为平滑的曲线了。

年线反映趋势

回到年线的分析意义上看,首先作为一种移动平均线,年线本身就具备反映股价或者指数趋势的功能,加之其又是传统分析意义上最长周期的均线,故此,其在趋势指导意义上的重要性成为市场一直紧盯的关键性出发点,尤其是机构等大资金体,由于其作战计划往往涵盖较长周期,故此年线的趋势指导意义更为其重视。

趋势的指导意义本身也是一种定性的方法,这我们可以接受;而市场对年线的作用力却也如此看重,这却不甚合理。实际上从传统技术分析起源出发,移动分析线并不单指任何一条均线,而是更强调其"系统"概念,换言之,移动平均线应该看作由许许多多条不同参数的均线组成的波浪型的曲线群体,在这个系统中每一条均线只是一个分子,所有这些分子集合起来,才能形成有力的波浪,而任何一条单独的均线都是虚弱的。按照这个理论,我们不妨重新设置一个均线系统,以10为一个单位参数,设置25条均线覆盖于大盘之上,我们从这貌似波浪潮流的系统中不难发现,为什么有些地方年线作用力很强,而有些地方作用力弱之又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