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又宁:雾霾和肿瘤到底什么关系?

 朱觉超 2017-01-02



12月16日20时,北京启动今年首个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在接下来的几天内,空前大面积严重雾霾笼罩了京津冀及山东、河南等多地,引起国人担忧。


对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呼吸病学专家、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内科学分会前主任委员刘又宁教授表示,基本赞同钟南山院士今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文章观点,而对年底多家媒体转载,有关韩启德院士,不提倡在健康人群普遍进行癌症筛查的观点,刘教授则有不同看法。




空气污染对慢性呼吸道疾病影响


刘又宁教授提到的钟南山院士的文章,指的是10月15日《柳叶刀》刊发的《行动刻不容缓:中国空气污染对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影响》,该文已被《中国医学论坛报》选为今年国内重大医学新闻的候选。文中重点谈了空气污染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包括COPD、哮喘和肺癌等。对前两种疾病,表现在一是发病率增高,二是急性发作的频率增加。另外无论室外空气污染,还是室内空气污染都增加患肺癌风险。刘教授表示他认为这篇文章是非常有见地的,代表了一位科学家的良知、敏感性和胆识。但雾霾中的哪种成分与疾病的关系更大,发病率到底升高多少,预后如何,还缺乏更深入研究,空气污染已经是全社会、全人类密切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北京近期爆发的连续长时间的空气重污染也给社会敲响了警钟,因此形势已经十分紧迫,是开始行动的时候了。


谈到空气污染的话题,刘教授特别提到在媒体上曾看到、听到有人把雾霾列为气象灾害的说法,他说这种论调既可笑又可怕,可笑在无知,可怕在这种说法就推卸了治理的责任,是完全错误的。并表示空气污染相比沙尘暴治理起来更为困难,但不论多困难,必须态度坚决地采取行动,社会发展应以人为本,不单是生活富裕丰衣足食,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尽量短时间内,迅速恢复北京及周边的蓝天,是广大人民美好愿望之一,也理应是各级相关部门的奋斗目标。


他说:“我以前说过北京空气质量不能全靠吹:‘吹’是指吹风和吹牛,现在对空气流通的依赖还很重,不诚实吹牛的情况已经很少,但仍存在地方政府、企业单位隐瞒、虚报数据问题。”

早期肿瘤筛查不能一概否定


对于韩启德院士的不应在健康人群里普遍筛查肿瘤的观点,刘又宁教授表示其中一些观点值得商议。


身为呼吸科医生,刘教授举了肺癌的例子。他早年曾留学日本,而日本是最先开始进行低剂量螺旋CT早期肺癌筛查工作的,但在早期多数文章观点也都认为这样的普查并没有降低肺癌的病死率。


不过最近美国国家肺癌筛查试验团队的调查结果显示早期筛查能够降低肺癌的病死率20%之多,刘教授说这个结论给人以鼓舞。他说:“这项调查入选对象并不特殊,55岁以上人群或不到55岁但抽烟较多人群,多数属于普通健康人,但以上两种结果哪一种更可信呢?韩院士提道不要被数据绑架,所以我们对数据要保持清醒头脑。但我个人认为,既然大家都公认肺癌五年生存率主要取决于早发现、早治疗,那怎么能得出早期筛查不能降低病死率的结论呢?首先在逻辑上就是不通的。”


刘又宁教授认为,之所以有研究认为病死率没有差别,应当从方法学上找原因,入选对象是否科学、筛查出来后是否积极治疗了?如果只筛查不积极治疗,自然不会有改变。刘主任还表示,对于筛查结果放射科报告应重点在有没有结节,以及结节的性质,但最终诊断应该由临床有经验的医生或多学科共同判断,结节是否需要处理也应综合判断。即使是良性结节,因误诊成肿瘤而手术了,也没有什么,比如结核球和隐球菌引起的孤立结节,临床上有时候会被误认为是肺癌,但这两种情况作了手术是有好处没坏处的,现在基本都是微创手术,伤害很小。


刘又宁教授举自己为例:三年前体检中在肺部发现了一个小于五毫米的结节,因为不是典型的毛玻璃结节,所以支持手术的医生不多,但他力排众议,选择了手术。他说这样做有三个理由,“一是随着技术发展,微创手术定位准确,伤害很小;第二是趁着我年纪还不太高,身体对手术负担不大;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虽然只是一个小结节,但距离胸膜很近,万一是恶性的或者恶变侵犯到胸膜,我就失去了治疗机会,所以我决定选择手术”。手术很顺利,结果是腺瘤样增生,也称癌前病变。刘教授也认为这个手术做的很值,虽然不做手术可能也终生没事,但他说医生毕竟不是算命先生,这里面还是存在风险的,做一个创伤很小的手术就能解决后顾之忧,还是值得的。


刘教授认为,我国吸烟人群众多,二手烟危害也很大,空气污染还如此严重,每一位40岁以上的人,不管男女都应该做自己的第一次胸部高分辨率CT检查,这个年龄并不算早,因为肺癌发病也有年轻化趋势,如果没有问题可以隔两三年再做一次,发现了问题是否需要随访要由医生研究决定。今年12月8日,《医师报》的第2版,刊出了35岁的赵涛大夫的不幸经历:去年底发现5mm的结节,而今年6月已增大到4cm以上,术后证明是腺癌IV期。


刘又宁教授说他很赞同樊代明院士的医学不同于普通自然科学的观点,往往有人文、伦理等社会科学的元素介入。他说:“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人们有权利知道自己的身体状况,至于发现的问题是什么性质,怎么处理,则是下一步的事情。不同肿瘤的筛查也要加以区别,像肺癌等如果等有症状时再做检查就为时已晚了,因为肺癌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所以不论从伦理观点还是健康需求都不能轻易否定肿瘤的早期筛查,至少就肺癌来说早期筛查是有好处的。”


相比肿瘤的早期筛查,刘又宁教授认为我们国家在肿瘤晚期治疗方面的问题应更加重视,他表示医疗应该前移,从预防做起,就肺癌来说,要禁烟、治理空气污染、开启早期筛查。而现在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对肯定无法挽回生命的晚期肿瘤病人治疗有些过度,往往会采用“豪华”方案不遗余力的去治疗。有很多病人家属甚至希望刘教授能推荐病人去国外医院,但其实在晚期肿瘤治疗上国内外并无太大差别。


刘又宁教授说:“晚期肿瘤的积极治疗往往只是平均延长短短数月的寿命,但这几个月的寿命的延长是以承受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的副作用产生的难以忍受的痛苦为代价,所以有影响力的专家应该呼吁晚期肿瘤不要过度治疗,而早期筛查要适当确定人群,不同肿瘤应确定不同筛查对象,不能一概否定。”


最令刘教授不能赞同的是,上述文章提到“衰老是癌症最重要的原因,衰老不可能避免,因此癌症不可能消灭......。”刘教授表示,随平均寿命增长检查癌症的比例增高是可以理解的。但衰老是一生理过程,癌症是病理过程,二者不能混淆。癌症的根本病因在于先天基因缺陷及后天不良环境两方面。老年人可能吸脏空气时间更长,摄入有害食物量更大,但这些都是可避免的,并不必然要伴随着衰老发生。再说有些癌症,不如被称为“血癌”的白血病,肉瘤等是以青年人、儿童为主要累及对象的。


总之,刘又宁教授认为说衰老是癌症的原因,如同说雾霾是气象灾害一样不能令人理解。



专家介绍


刘又宁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


我国著名临床呼吸病学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科教研室主任,呼吸病研究所所长,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总编辑,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常务理事兼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太平洋地区呼吸学会理事。长期从事临床呼吸病学的医疗、科研、教学和保健工作。主编专著10部,发表SCI收录论文24篇,在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学、耐药机制及治疗策略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是我国临床机械通气规范化应用开拓者之一,为机械通气技术的普及、推广、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