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759.关于核聚变温度低于核裂变温度的思考

 王东镇 2017-01-03

3759.关于核聚变温度低于核裂变温度的思考

2017.1.3

我所以关心化学元素、化合物的燃点,因为我认为它们的燃烧现象是一种裂变现象,是化学元素、化合物裂变为偏电荷光子的物理过程。而它们的形成温度一定低于它们的裂变温度才有可能形成,所以低燃点物质的形成温度更低。

磷是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第15号化学元素,拥有15个质子、16个中子,白磷的燃点据说摄氏40度,红磷的燃点据说摄氏240度,形成它们的温度只有更低才有可能产生它们。也就是说,核聚变的温度应该低于核裂变的温度。

铯是位列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第55位的化学元素,拥有55个质子、78个以上的中子,据说同位素有数十个之多,多是放射性元素,来自核裂变、核聚变,常温下就可以燃烧,简直不可思议!

这些低燃点物质是否主要来自生物体内?因为复杂化学环境可能相对容易形成相对复杂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我认为不应该排除这种可能。

我曾经认为“氕”元素,也就是质子是最容易裂变的化学元素,因为结构简单,没有质子、中子对的束缚,可纯净的“氕”元素据说摄氏570度才能裂变为光子,可其化合物煤油的燃点只有摄氏80度!人的体温通常在摄氏37度左右,只有燃点低于这个温度的物质才能维持人体的这个温度。相对复杂的化学环境和化合物,可能有利于人类体温的相对恒定。

分析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越是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中子数目越多,我因此怀疑相对高端化学元素内部可能没有纯质子结构,只有“氘”、“氚”、“氦”结构,也就是质子、中子对结构,所以相对稳定。现在知道某些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燃点甚至低于“氕”元素的燃点,只有另辟蹊径才能查找其中的原因,“氕”结构的独立存在可能是原因之一,而“氕”结构只有与同样相对不稳定的“氚”结构搭配,才有利于质子、中子数目的相对均衡,“氕”、“氚”结构可能是低燃点化学元素形成的重要原因。在没有证明之前,只是猜想。

许多有色金属蕴藏在地球褶皱地带,很可能由于地壳形变挤压形成,为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形成提供了又一可能。岩浆层(高温高压)重组、复杂化学环境重组、挤压重组,都可能形成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核聚变看来也不神秘。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